关关雎鸠
闻迅是一位剧作家,刚刚进入一所大学任戏文系教授。他遇到了一位大学女老师岳康康,也遇到了一个看起来阳光灿烂的大学生刘元。他和岳康康的爱情,对刘元的师生情谊,刘元对岳康康的仰慕,在这个冷漠的网络时代发生了纠葛,衍生出了剧烈的矛盾:刘元将闻迅与岳康康恋爱时的“艳照”发到了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爱情失败,青春消散…… 其间穿插闻迅童年求学其间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看到的真相,被孤立排挤的经历,新旧两种教育状态,禁锢与冷漠、粗暴与迷茫,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思索。[4]
(第一部分)
关关雎鸠 第一章(1)关关雎鸠 第一章(2)关关雎鸠 第一章(3)关关雎鸠 第一章(4)
关关雎鸠 第一章(5)关关雎鸠 第一章(6)关关雎鸠 第一章(7)关关雎鸠 第一章(8)
关关雎鸠 第一章(9)关关雎鸠 第一章(10)关关雎鸠 第一章(11)关关雎鸠 第一章(12)
关关雎鸠 第二章(1)关关雎鸠 第二章(2)关关雎鸠 第二章(3)关关雎鸠 第三章(1)
关关雎鸠 第三章(2)关关雎鸠 第三章(3)关关雎鸠 第三章(4)关关雎鸠 第三章(5)
(第二部分)
关关雎鸠 第四章(1)关关雎鸠 第四章(2)关关雎鸠 第四章(3)关关雎鸠 第四章(4)
关关雎鸠 第四章(5)关关雎鸠 第四章(6)关关雎鸠 第五章(1)关关雎鸠 第五章(2)
关关雎鸠 第五章(3)关关雎鸠 第六章(1)关关雎鸠 第六章(2)关关雎鸠 第六章(3)
关关雎鸠 第六章(4)关关雎鸠 第六章(5)关关雎鸠 第六章(6)关关雎鸠 第六章(7)
关关雎鸠 第六章(8)
王刚: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王刚木齐市[5],王刚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及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小说《英格力士》,曾在2004年长篇小说年度奖活动中包揽读者评选最佳及专家评选最佳双奖,又于2006年获台湾文学最高奖项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成为该年度惟一获奖的大陆文学品。2008年入围茅盾文学奖。《英格力士》被世界顶级英语图书出版商企鹅出版集团重金买断,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企鹅于2009年3月推出英文版,意大利版、法文版、韩文版、德文版和西班牙文版。是中国作家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长篇小说《福布斯咒语》(上卷)于2009年5月出版,并成为当年最大热门小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专门派记者赴京采访并报导了这部以中国地产商富豪为主人公的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很多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书籍都着重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残忍和暴力,描写了那些“坏人”是如何折磨 “好人”和无辜的人们。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终于有一本书,不再集中注意力于那个时代的恐怖,而是给一个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
——美国《华尔街日报书评》
我热爱这本书,情不自禁地讨论它,但却不得不承认,书中讲述的故事扭曲残忍。故事虽是虚构,但却植根于历史事实,基于作者王刚的人生经历……他选择聚焦于“温存和宽恕的时刻”。王刚从文革狂潮中幸存了下来,并完成了这本卓越的著作,再一次向世人印证了人性的坚韧。
——美国《华盛顿邮报》
我很少在读了一位未谋面的作家的书后,产生去认识其人的冲动。一次是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另一次是看了王刚的《月亮背面》。
——作家 刘心武
《英格力士》充满了温馨和悲悯,是对他自己的超越,也是对同类题材小说的突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
王刚如一个死里逃生、伤痕累累的水手,这个人惊魂甫定,有时亢奋过度,有时极其沮丧,海妖的歌声还在他的梦中回响,但,上帝作证,那声音最初是多么正当而美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
这部作品像镜子一样,有一种警醒的作用。现在我们的作家写当下或者处理当下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困境、精神困惑往往是无力的,而《关关雎鸠》触及了这个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作家的叙事一如既往,舒缓的笔调,忧郁的气息,克制的语言,饱满的情绪。篇章中不时跳动出那些幽默、自嘲的语句,昭示着他的独特性。书中歌颂了一幕超越现代社会的古典爱情,细腻纯净。同时还表达了对现行体制的抗争,抒发了艺术家的孤独和压抑。可是,正因为主题太过明确,给人一种处心积虑的感觉,读起来不如《英格力士》那样自然、清新,不着痕迹。此外,对外国戏剧家的致敬,给这本书增添了几分晦涩和孤僻。(王铁军)
关关雎鸠 王刚的小说并没有高屋建瓴地讲道理、抒发情绪与不满,而是将教育体制、爱情、理想巧妙地融入一个不惑之年男子的生活轨迹当中,让这个戏剧家成为一个另类的局外人。不时地语出惊人,不时地引经据典,却不让人觉得做作与突兀,令人玩味。小说的成功在于作者遵循内心的想法讲故事,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抒发,在细微之处,光芒十足。(洪珊)
当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中国教育的现状,不想再去改变,甚至懒得“愤青”的时候,这本书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主人公说了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话,做了很多人想做不敢做的事,我从内心佩服他。但他的遭遇又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人的“下场”。《关关雎鸠》唤醒了我对中国教育早已麻木的神经。但这种刺痛,只是像瞬间电流一样,痛过即逝。(冯亚东)
封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书里讲述的是男欢女爱,读到第105页,才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醒悟小说的主题:大象死在荒野中,孩子死在校园里——作者在思考教育体制中的问题。作者隐约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不过,一些观点我并不完全同意,毕竟还是有一些东西在不断完善。情节缓慢但不拖沓,故事性不太强,但能够让你意犹未尽。(孙庆)
全书以一位初入体制的剧作家与僵化体制内的人物及事件的冲突为线索,集中显示了目前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灵的锢制。学生们的夸张行为其实并不夸张,因为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全书用剧作家的心理白描和剧本分镜头式的方式来贯穿,非常有意蕴,给人以无限想象。(卫丽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