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历史沿革

1.《内经》对痉证有较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金匮要略》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3.《诸病源候论》描述痉证的临床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4.朱丹溪认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

5.《景岳全书》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6.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对痉证的认识日趋完善。《临证指南医案》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厥矣”。

7.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8.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9.《张氏医通·瘛疭》说:“瘛者,筋脉拘急也; 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

痉证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

1. 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壅塞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热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养。或热病邪入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生痉证。

2. 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运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能运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热蒸灼津液,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筋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

3. 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伤;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脱液,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痉病的发生。

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尚与心、胃、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壅盛。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症

痫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大多发作片刻即可自行缓解,醒后一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症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3.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暂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不难鉴别。

4. 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的范畴。因金创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临床表现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创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相关检查

痉证项背强直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性脑病、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已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辩证论治

辩证分类

1. 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2. 辨虚实

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多由内伤气血阴津不足所致。

治疗原则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为主。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

2.肝经热盛

症状:高热头痛,口噤齘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

3.阳明热盛

症状: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

4.心营热盛

症状: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方药: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

5.痰浊阻滞

症状: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方药: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防风、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

6.阴血亏虚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1. 邪壅经络

主穴:筋缩、列缺、风门、风池、合谷、后溪、阳陵泉。

操作:针用泻法。

2. 阳明热盛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十二井穴、筋缩、阳陵泉、太冲、内庭、三阴交。

操作:除三阴交用补法外,其余穴位用泻法,大椎、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 阴血亏虚

主穴:筋缩、三阴交、风池、太冲、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阳陵泉、太溪。

操作:针宜补泻兼施。

转归预后

本证预后由于病因不同,差异甚大。一般而言,危重者多,如救治不当,可以危及生命,或后遗头痛、痴呆、癫痫诸疾。

预防调护

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如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痉证病人多属于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居室要安静,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在发作停止后,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于病人安静休养,减少痉证发作。

文献摘要

1.《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2.《灵枢·热病》:“风痉身反折。”

3.《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4.《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骱齿,可与大承气汤”。

5.《景岳全书·痉证》:“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伤筋”;“痉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痉,盖传写之误耳。其证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6.《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7.《温病条辨·湿痉或问》:“俗名痉为惊风,原有急慢二条。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以卒得痉病而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皆得风而人。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瘛疯之状,皆肝风内动为之也。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要知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也”。

8.《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