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

令尹

中文名 令尹
朝代 楚国
目录导航

概念

令尹是 楚国在 春秋 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 芈姓(熊氏、 若敖氏、薳氏、屈氏、 昭氏、景氏、 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 吴起、 黄歇、 李园),实不多见。

《左传》称令尹﹑ 司马为楚之“ 二卿士”和“王之四体”﹐地位相当于其它诸国的百官之首——相(到了战国,只有楚国仍然用令尹的称号,而其他国家先后设相)﹐属于楚王的 股肱之臣。令尹地位略高于司马,其人选有空缺﹐常由司马递补。令尹的职责是辅助楚王综理朝政﹐虽也经常率军作战,但兵事主要由司马掌管。可见﹐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 晋国 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任令尹者一般为楚王子弟﹐有时或由嗣君为之。令尹职位尊显,而一有过失,往往伏诛。见于 《左传》的楚令尹共二十余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过而丧身。楚王驭下较严﹐和鲁﹑卫等国优容大臣有着明显差别。令尹很少世代相袭,避免了强家势力的滋生。由于楚令尹制有以上特点,春秋时各国政权上陵下替的现象在楚并未出现,这也是楚能雄强于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令尹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响较深的小国﹐也曾设有令尹。据春秋铜器铭文所记 徐国就曾设有此官。

战国时期,各国多以 相邦为“百官之长”,只有楚沿春秋之旧﹐ 宰辅之任仍名为令尹。如魏 吴起到楚后,为悼王令尹。 春申君独揽楚之大权﹐其职位也仍是令尹。在 《韩非子》和 《战国策》中都有关于楚令尹的记载。

发展

西周时,楚由各个 部落联盟拼凑而成,各个部落首领称为“敖”。 熊通称王后(即为 楚武王),为了削弱“敖”也就是各大部落的力量,加强国家集权,专门设立令尹、司马,以分诸敖之权。

楚武王以 斗伯比、 斗祁兄弟为令尹, 征伐四方,对楚国初期的扩张壮大立下大功。斗伯比之子 斗谷于菟毁家纾难,功勋卓著。然斗谷于菟之弟 成得臣于 城濮之战惨败, 若敖氏发展受挫。楚王以蒍吕臣为令尹,意欲分若敖氏之权。

蒍吕臣死后, 斗勃、 成大心、 成嘉、 斗般又相继为令尹。若敖氏家族长期世袭令尹一职,且前任令尹有权指定其继承人,权势膨胀迅速。至 斗椒, 楚庄王处处抑制若敖氏,斗椒政变失败,若敖氏被 灭族。

楚庄王为巩固楚国王权,以其弟子重(穆王子)为令尹,楚国公族力量加强。其后 子辛(穆王子)、 子囊(庄王子)、 子庚(庄王子)、 子南(庄王子)相继为令尹,其余卿族虽有人(薳子冯、 屈建)担任令尹,其势仍不及公族。

前544年, 子木去世,公子围为令尹,公族势力过大。最终公子围弑君而立,是为 楚灵王。

楚灵王残暴成性,镇压薳氏、屈氏,蒍氏(薳氏小宗)凋谢,屈氏亦走向低谷。 楚人杀灵王,立平王。 楚平王依旧多以公族成员为令尹,然其余卿族(薳氏、屈氏)衰落,若敖氏后裔( 斗成然)虽有短暂崛起,亦不能左右大势。

子皙(共王子)、子瑕(穆王曾孙)、 子常(庄王孙)、 子西(平王子)、 子高(庄王曾孙)、子国(平王孙)相继为令尹。经过灵、平两代的折腾,陈杂混乱的贵族制度、脆弱不堪的卿族伴随着楚国的中衰。

灵王、平王时代的政治洗牌造成楚国贵族缺失,景氏(平王谥为“ 景平”)、昭氏(昭王谥为“昭”)日渐崛起,屈氏也在步入复兴的轨道。

至战国,景氏、昭氏、屈氏稳居楚国三大贵族之列。 楚悼王欲图强,以吴起为令尹,实为反常。然吴起以 客卿之身,欲根除楚国贵族之腐基,难矣!

楚悼王死后,吴起遭射杀,新法被废。楚令尹一职基本由公族、景氏、昭氏三家垄断,直至前223年, 秦王赵政(一名 嬴政,为 秦始皇)灭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