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
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卡别支系(妇女)服饰多以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为左开襟衣,在衣领和由右肩斜向左襟绣有彩线图纹;以包头最有特色,其包头正面镶有星图银泡,背面用彩线做成飘带装饰,左右两边缀有一根银链。
哈尼族布孔支系服饰(妇女)分为首饰、服饰和绑腿三个部分。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穗;服饰为士林布满襟衣裳,胸前挂一块由硬布板上钉有银泡和一块多边花形银牌,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着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腿罩,腿罩上绑着多色彩线。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服,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哈尼族女套装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饰极为讲究,其服饰做工精巧,整体匀称。一套阿木妇女服饰,可分为:帕匹(绣花腰带)、“帕合” (衣服)、“阿达” (绣花围腰)、“帕吃” (统裙)、俄抠(头箍)、“俄巴” (扎头带)、“泡通” (彩色头穗)、“住什” (彩色料珠)、“纳斥” (耳环)、“纳斥斥扎” (银链子)等十个部分,每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无巴”、“马牙” (帽子、包头巾)、“帕洪、帕得”(衣裳、围腰)和“帕苦” (腰带)。切弟妇女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裳,外套青色左衽马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膝部,衣裙一体。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或是银腰带。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
哈尼族腊乜支系(妇女)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用银币做纽扣或布制满襟对扣。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围腰、裆部、裤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哈尼族服饰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一侧蓝灰(昆明市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不致绝灭种族,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短裤,分12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红河流域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将那时的穿着沿袭至今。
如今,这种既能表现民族风格,又能表现粗犷健美的服饰,已不局限于哀牢山谷之中,它已做为一种高尚的服饰文化,被搬上了文艺舞台。
哈尼族服饰青年男女的这种多饰品衣服,一直要穿到结婚、生育。到当了父母以后,便逐渐减去鲜艳饰物。至45岁以后,男子的银链、银泡,从衣上取下,准备传给后代,女子要去掉帽后的圆筒、帽饰、胸饰也不再佩戴,穿一身朴素黑衣蓝裙。使自己显得素雅、庄重。哈尼族服饰,因儿童、青年、老年(壮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到了近代,由于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大量进入哈尼族聚居区,哈尼族穿黑衣青裤、黑裙的旧俗早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色彩纷呈。如今连衣裙、迷你裙、中山装、西服等新潮服装已被哈尼族青年壮年所接受,形成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的新潮流。哈尼族窖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自布包头,老年人多戴瓜皮帽。西双版纳和澜沧地区的穿右襟和对襟上衣,沿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以黑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却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红河等地区穿右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钮扣,下穿长裤。盛装时外加披肩一件,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上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墨江哈尼族人口多,服饰因支系有别:“豪尼”穿无领右襟青布衣,下着长及膝短裤,腰系白带,头包蓝布或彩色头巾;“碧约”穿白长衣和藏青色土布桶裙,腰束“?子”,头悬红豆,耳坠大环,发巾结于头上;“西摩洛”上披黑衣,无钮,外钉成排银泡,腰系自短裙,头用布扎成角形,脚腿上扎有浸过油漆的藤黑线。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脚,年节穿绣花尖头鞋。少女或青年妇女喜爱以银链和成串曲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或耳坠,澜沧、孟连等地喜戴大银耳环。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婚后则盘结于头上。以黑或蓝布缠头或制作各式帽子,上镶小银泡、料珠,或者坠上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妇女成婚前后,服饰有明显区别:红河、墨江一带未婚垂辫,已婚盘于顶;墨江部分少女头戴青布小帽,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腰,婚后取帽,改系蓝围腰,西双版纳及澜沧哈尼族,未婚妇女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共有人口一百二十多万。
哈尼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青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哈尼男子爱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多数地区的妇女穿右襟无领上衣,以银币为钮,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彩色花边,胸前挂成串的银饰。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妇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头饰繁富;未婚时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
红河哈尼姑娘有的也佩戴鸡冠帽,其式样接近彝族鸡冠帽;有的妇女则戴一种额头正中缀满银泡、有弧线的三角形帽,似鸡冠帽而略有变化,十分别致,不落俗套:另一支系“奕车”妇女则常戴一尖形披肩帽,穿无领开襟短衣和紧身短裤,适于梯田劳作,精干健美。
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 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哈尼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哈尼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1]
哈尼族服饰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约占哈尼族总人口的8%。他们的服装、服饰是该族七个支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爱尼族人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穿右襟上衣,沿大襟有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料珠。她们的头饰极为丰富,不同年龄头饰颇有不同,共同的是爱尼妇女每人都头戴一顶镶有小银泡并饰有料珠的方帽。年轻姑娘在帽子四周还绕着成串料珠,耳旁垂有两撮流苏。
哈尼妇女在服装和服饰上的差异是区别她们是否结婚的重要标志。熟悉哈尼族的人,只要看一眼站在面前的哈尼妇女,就几乎可以准确地说出她的年龄和她所在的恋爱阶段。如果她的头后部佩戴一种叫“欧丘丘”装饰,表明她已满17岁,可以恋爱;如果她留了鬓角,表明她芳龄18,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欧丘丘”上包了黑布,则说明她已有了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