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红麻

罗布红麻

被子植物门
罗布红麻
中文学名 罗布红麻
夹竹桃科
亚纲 菊亚纲
目录导航

别名

罗布红麻在陕西关中地区叫做“野茶”;在山东称为“茶棵子”;河北、陕西及京津地区叫“茶叶花”;皖北、山西大同等地也叫“茶叶花”;在江苏盐城沿海一带叫“野茶叶”,“野叶茶”;徐州一带也叫“茶棵子”。这说明我国罗布麻产区人民历来有以它作茶饮用的习俗。我国较早的植物学文献中也将罗布红麻称作为“茶叶花”,据称也是依京、津地区以该植物叶子作茶饮而得名。

其他别名还有:野麻(新疆、青海、甘肃);泽漆麻、女儿茶(江苏);奶流(山西);红麻、红花草(陕西);吉吉麻(江苏);羊肚拉角(陕北);牛茶(吉林);野务其干(新疆维语);披针叶茶叶花等。

分类

罗布红麻有2个品种:罗布红麻(Apocynum cannabinum Linn)和罗布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 (Hook. f.) Woods),罗布红麻是由中国罗布麻领域的专家刘起棠先生2005年提出并在该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罗布红麻因为稀少而变得异常珍贵,其比例仅占罗布麻家族中的5%,被称为“麻中极品”。

形态特征

直立半灌木,高1.5-3米,一般高约2米,最高可达4米,具乳汁;枝条对生或互生,圆筒形,光滑无毛,紫红色或淡红色。叶对生,仅在分枝处为近对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卵圆状长圆形,长1-5厘米,宽0.5-1.5厘米(最大的达8×2.2厘米),顶端急尖至钝,具短尖头,基部急尖至钝,叶缘具细牙齿,两面无毛;叶脉纤细,在叶背微凸或扁平,在叶面不明显,侧脉每边10-15条,在叶缘前网结;叶柄长3-6毫米;叶柄间具腺体,老时脱落。

圆锥状聚伞花序一枝多歧,通常顶生,有时腋生,花梗长约4毫米,被短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长约4毫米,宽约1毫米;小苞片长1-5毫米,宽0.5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两面被短柔毛,边缘膜质,长约1.5毫米,宽约0.6毫米;花冠圆筒状钟形,紫红色或粉红色,两面密被颗粒状突起,花冠筒长6-8毫米,直径2-3毫米,花冠裂片基部向右覆盖,裂片卵圆状长圆形,稀宽三角形,顶端钝或浑圆,与花冠筒几乎等长,长3-4毫米,宽1.5-2.5毫米,每裂片内外均具3条明显紫红色的脉纹;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基部,与副花冠裂片互生,长2-3毫米;花药箭头状,顶端渐尖,隐藏在花喉内,背部隆起,腹部粘生在柱头基部,基部具耳,耳通常平行,有时紧接或辏合,花丝短,密被白茸毛;雌蕊长2-2.5毫米,花柱短,上部膨大,下部缩小,柱头基部盘状,顶端钝,2裂;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所组成,被白色茸毛,每心皮有胚珠多数,着生在子房的腹缝线侧膜胎座上;花盘环状,肉质,顶端不规则5裂,基部合生,环绕子房,着生在花托上。

蓇葖2,平行或叉生,下垂,箸状圆筒形,长8-20厘米,直径2-3毫米,顶端渐尖,基部钝,外果皮棕色,无毛,有纸纵纹;种子多数,卵圆状长圆形,黄褐色,长2-3毫米,直径0.5-0.7毫米,顶端有一簇白色绢质的种毛;种毛长1.5-2.5厘米;子叶长卵圆形,与胚根近等长,长约1.3毫米:胚根在上。花期4-9月(盛开期6-7月),果期7-12月(成熟期9-10月)。

生长环境

主要野生在盐碱荒地和沙漠边缘及河流两岸、冲积平原、河泊周围及戈壁荒滩上。现已有引种栽培驯化。模式标本采自欧洲的亚得里亚海边。

分布范围

罗布红麻现广布于欧洲及亚洲温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陕西、宁夏、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省、区。主要生长在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流域。

罗布红麻罗布红麻

价值

罗布麻是一种稀有的野生植物,罗布麻茎皮也是一种良好的纤维原料,纤维细而长,可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的天然纺织原料,因此被誉为“野生纤维之王”。用罗布麻纤维精加工纺织而成的服装具有透气性好、吸湿性强、柔软、抑菌、冬暖夏凉等特点。另外,穿着大方、新颖、潇洒,且易洗涤、烫熨。民间使用罗布麻历史久远。

我国陕西、苏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群众常用罗布红麻叶蒸制叶饮用的历史久远。20世纪30-40年代的战乱期间,由于茶叶货源较紧,在济南、天津、西安等地的茶商将罗布红麻叶制成“茶叶”掺人南方茶叶中充作茶叶出售,以补给不足,这虽为掺假行为,但也说明它在民间是可以代茶的饮品了。据考当时群众主要采取4-5月间的罗布红麻嫩叶,加工后极似细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