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东区东塔街2号。东塔是护国永光寺的附属建筑物,为清太宗敕建,1643年(清崇德八年)兴工,1645年(清顺治二年)竣工。东塔建造形式为藏式喇嘛塔,占地225平方米,塔高33公尺,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上下部有方框,中部四角和每面中间有两根石质立柱,柱上都雕有宝相花。西著莲等纹饰,每面三个壶门,中间置砖雕宝盆和火焰,左右壶门有高大凸起的砖雕雄狮,上框上面三层砖砌园形坛座,层层内收。在塔基上是宝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龛,龛内用木板镶嵌,雕有梵字“南无阿弥陀佛“。塔身上面为一方形坛座,砖砌一十三层相轮。最上部为塔刹,由铜铸空盖、日、月、宝珠所组成。宝盖周围配有风铎,微风吹动,发出清脆响声。每日清晨许多人都会从自己家出发跑步去那里打拳,晨读英语。那里很静空气很新鲜,周围的百年古松和一些祠堂显得古色古香,令人神往。东塔是人们放松心情的好地方也是大多数沈阳人儿时的乐园。当沈城突降大雪,雪后的东塔公园更加分外迷人。
名为“延寿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北部,西塔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顺治二年完工。乾隆皇帝曾为四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延寿寺为“金粟祥光”。四塔四寺除名称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几乎完全一致。西塔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时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1998年,为恢复“盛京八景”之一的西塔和延寿寺,沈阳市建委筹措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11月13日竣工。复建后的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寿寺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壮观。
广慈寺,在德胜门外五里,现为东陵区南塔街。著名的南塔电子市场,南塔鞋城正位于此地。
法轮寺,在地载门外五里,现位于沈阳于洪区北塔街27号。于1962年1月,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北塔法轮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塔法轮寺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动工,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塔的下面建寺庙一座,塔和寺庙系同时建成,据碑铭记载:"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北为流通正法,名日法轮寺。乾隆皇帝曾为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寺的大殿之上。法轮寺为“金镜周园”。属藏传喇嘛教,是四塔四寺中保存最完整也是香火最旺盛的一座寺庙。 四塔的建造形式,均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构成。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间立有两根石柱,从而每面构成三个壶门。石柱上都雕有宝相花、西蕃莲等纹饰。每面中间壸门置砖雕宝盆和火焰,左右壶门都有高大凸起的砖雕雄狮。基座上框之上又起三层砖砌圆坛座。上面即是宝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龛内供神牌,佛龛周围嵌流丽的云珠。塔身之上为十三层相轮,再上为塔刹,由铜铸仰伏宝盖、日、月、宝珠组成。宝盖之下悬风铎。整座宝塔设计完美,古朴庄重,工艺精湛,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与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杰作。北塔矗立在古树茂密的寺院中显得分外壮观。从远处看,塔身象个大肚圆瓶,又象个包葫芦;而塔刹节节升起的十三相轮,还挂着铜制铃铛的金色华盖;塔上铜铃迎风作响,金顶向日闪闪放光。清初沈阳四塔四寺,只有北塔和法轮寺保存较为完整,1984年国家拨款对北塔进行了维修,并修复了法轮寺的大殿、山门、配殿,举办了佛教密宗艺术和盛京古城风貌陈列,新建了碑林,于198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震四方,护国安民,保护“国无灾”,“五福齐来”。四塔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顺治二年完工。乾隆皇帝曾为四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为“慈育群灵”,延寿寺为“金粟祥光”,广慈寺为“心宏彼岸”,法轮寺为“金镜周园”。
四塔四寺除名称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几乎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