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汉书》的“纪”所载乃东汉诸帝史事,体例上较前史没有什么变化;“传”则记载了后妃、王侯、名臣、党锢、酷吏、宦官、儒林、文苑、独行、逸民等社会各层面人物及西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活动。传目设置较为全面,这反映出了司马彪对东汉社会生活给予全面关照的超人史识。而这一较全面的传目的设置,对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应该说产生了较为直接和有益的影响。
《续汉书》原文志8卷,今传本分为30卷
律历志3卷
礼仪志 3卷
祭祀志 3卷
天文志3卷
五行志 6卷
郡国志5卷
百官志5卷
舆服志 2卷
(除天文志的下卷和五行志的第四卷以外,剩余二十八卷志均有刘昭的注。)
据《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注、《太平御览》卷三七七和《初学记》卷二四注所引两条“司马彪《序传》曰”可知,司马彪撰《续汉书》亦受了班马的影响,在《续汉书》中设有《序传》,记述司马彪的家世、撰著《续汉书》动因的内容等内容。
根据刘知几的评论可知,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刘知几著成《史通》时《续汉书》仍存于世。
大约由于章怀太子李贤所注《后汉书》的逐渐盛行及后世的战乱之劫,该书便开始不复为世人所重并有所散佚。至宋淳化年间,已把司马彪《续汉书》、张璠《后汉纪》列入了遗佚书之列。而至宋仁宗景佑元年,余靖奉诏校正《后汉书》,叙其原委,则仅能罗列出司马彪、薛莹、华峤等书卷数之多寡,已无法取证参校,判定异同。所以说,司马彪《续汉书》最迟于北宋时便佚而不全了。
所幸《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及《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水经注》、《后汉书注》等书保存了《续汉书》较多的纪、传部分内容;而志则由于南朝梁刘昭为补范晔《后汉书》志之缺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清代辑佚风气浓厚,姚之姻、章宗源、黄奭、汪文台、王仁俊等人又进行了大量的辑佚工作;今人周天游所著《八家后汉书辑注》一书,对清人所辑司马彪《续汉书》等八家东汉史予以整理、校注,据此便可见该书之大概。
范晔著书时也曾经参考过。今传本《后汉书》中的30卷志即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志。因为范晔的书没有写完范晔就遇害,所以后人就将司马彪的志拿来补到范书中。
司马彪广泛参考了《东观汉记》及各种相关档案、文献,使《续汉书》史料丰富详实,从而使该书不仅成为范晔撰《后汉书》的参考之一,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范书、《东观汉记》及《后汉纪》等书记载的简、缺、误等。
正是由于司马彪撰著《续汉书》取材广泛,记载丰富、详实,所以该书成为范晔撰《后汉书》的主要参考之一,在比较诸书同一记载时,范晔往往舍其他而取《续汉书》。如上文所举肥亲之例,范晔便采用了《续汉书》的“矍然而起”,而舍《东观汉记》之“嘿然有顷”。
另外,《续汉书》的详实记载亦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袁宏《后汉纪》所载史事晦而不详或记载失误的不足。
南朝梁刘勰称赞说,在诸家东汉史中,袁山松、张莹之作偏驳不伦,薛莹、谢沈之作则疏谬少信,唯司马彪书记事“详实”,与华峤《后汉书》当称诸书之冠。
刘知几则对司马彪著史之“术”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称“假令其间有术同彪、峤,才若班、荀,怀独见之明,负不刊之业,而皆取窘于流俗,见嗤于朋党”并认为其《五行志》记载“大多较实”、“精审”。
唐太宗还专门作有咏《续汉志》之词云:“前史谈妙词,后昆沈雅思。书言扬盛迹,补缺与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
而范晔在撰《后汉书》参考众书时,对司马彪《续汉书》则多有取用,这也反映出范晔对该书的肯定态度。
司马彪(?-约306),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温县人。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曾注《庄子》,作《九州春秋》。从小好学,然而好色薄行,不得为嗣。司马彪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司马彪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