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蚕丝通讯》创刊,出版2期,为32开本。
1955年,该刊更名为《蚕丝通报》,改32开本为16开本。
1959年,该刊更名为《蚕桑通报》,以双月刊全年发行6期。
1960年上半年,该刊发行3期。
1960年下半年至1975年,该刊停刊。
1976年5月,该刊复刊,改为季刊,全年共发行4期。
1982年,该刊获得ISSN证书,国际刊号为ISSN0258—4069,获准向国外公开发行。
1990年,该刊列入中国AGRIS数据库和输入FAO的AGRINDEX数据库,参与国际情报交流。
1992年,该刊开始增加英文目录。
1996年,该刊增刊1期,为5期,入选《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进入国茧丝绸信息网。
2006年,该刊改为大16开本,设有“科技专论”“试验研究"“试验简报”“调查总结”“经营管理”“技术推广”“信息动态”等栏目。每期正文平均64页,26~30篇,约12万字。
2013年,该刊调整为“科技专论”“试验研究"“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历史文化”“信息动态”等6个栏目。
2014年12月,《蚕桑通报》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该刊设有科技专论、试验研究、试验简报、调查总结、经营管理、技术推广等栏目。[2]
该刊主要展示蚕业领域研究成果,涵盖栽桑、养蚕、制种、茧丝、综合利用、经营管理、改革探索各分支。
该刊的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师生,蚕桑茧丝绸研究院所、蚕业生产管理部门和场站的技术人员。[2]
据2019年第4期期刊内页显示,《蚕桑通报》编辑委员会有编委7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3人,编务1人。
职务 | 名单 |
---|---|
编委 | 陈玉银、吕志强、周文林、潘美良、陈伟国、吴怀民、曾光远 |
责任编辑 | 陈玉银、潘美良、时连根 |
编务 | 黄凌霞 |
资料来源: |
职务 | 名单 |
---|---|
编委 | 陈玉银、吕志强、周文林、潘美良、陈伟国、吴怀民、曾光远 |
责任编辑 | 陈玉银、潘美良、时连根 |
编务 | 黄凌霞 |
资料来源: |
据2020年3月26日中国知网显示,《蚕桑通报》共出版文献量5884篇。[1]
据2020年3月2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蚕桑通报》共载文1991篇,基金论文量为230篇。[2]
该刊入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牧业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并进入《中国蚕业信息网》和《中国茧丝绸信息网》。[2]
据2020年3月26日中国知网显示,《蚕桑通报》总下载次数140150次、总被引次数6605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199、(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51。[1]
据2020年3月2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蚕桑通报》被引量3669次、下载量19341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蚕桑通报》影响因子为0.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5813名。[2]
1987年和1990年,该刊被评为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期刊。[2]
该刊以发展蚕业科技,促进蚕桑生产,提高学术水平为宗旨。[2]
1.投稿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包括图表在内的每篇字数科技专论一般不超过5000字,试验研究一般不超过4000字,其他栏目的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
2.稿件须电脑打印A4页面,小4号宋体,电子稿用文档发至该刊邮箱,同时寄书面稿至该刊编辑部。科技专论和试验研究两栏目的文章须有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其辑写要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摘要关键词、表题和图题要译成英文,外文字母和符号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
3.文体格式可参照近期该刊其他已发表文章。正文可列若干小标题,标题段落按阿拉伯序数一二级编码序号排列。
4.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汉字一律采用中国国家颁布的规范简体汉字,标点符号使用要正确。
5.图表要少而精,附图要用电脑黑色线条绘制,大小适当。照片要清晰,对比度要好。同类的图大小比例要一致,并写明图序图题。表格采用纵向三线表,写明表序、表题。
6.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编号,并将编号加小方括号置于引用句段处的右上角。题名后在方括号内注明文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