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醋酸铅
中文别名:乙酸铅、铅糖
英文名称:lead acetate
英文别名:plumbous acetate, sugar of lead(铅糖)
cas号:6080-56-4(三水);301-04-2(无水)
MDL号:MFCD00150023(三水);MFCD00012452(无水)
EINECS号:206-104-4(三水)
RTECS号:OF8050000(三水)
BRN号:3730298(三水)
PubChem号:24859022(三水)
国标编号:61853
三水醋酸铅,白色单斜晶体,密度2.55g·cm-3(25℃)。熔点75℃(急热)。可燃。略带乙酸气味。具有风化性。折射率1.567。是共价化合物,且为弱电解质。易溶于水,溶解度55.04g/100g水。也溶于丙三醇,不溶于乙醚。75℃时失水成无水醋酸铅。[2][5]
十水醋酸铅,白色正交晶体,密度1.69g·cm-3(25℃)。常温下容易风化失水。弱电解质。易溶于水,溶于丙三醇,不溶于乙醚。[2]
无水醋酸铅,白色粉末,密度3.75g·cm-3(20℃)。熔点280℃。弱电解质。易溶于水,溶解度44.3g/100g水。不溶于乙醚。[2][5]
在乙酸的参加下,乙酸铅与碘作用时,生成乙酸甲酯、碘化铅及二氧化碳[6]:
乙酸铅与过量的碘作用时,即有二氧化碳、碘甲烷及碘化铅生成[6]:
当乙酸铅与碘和水加热时,结果有碘化铅、碘酸铅及乙酸形成[6]:
硫酸铝和乙酸铅作用时,即形成碱式乙酸铝、乙酸及硫酸铅[6]:
将适当稀的乙酸铅溶液加热至接近沸点时,即有碱式碳酸铅形成。倘溶液浓度较高,则将有碳酸铅形成[6]:
醋酸铅分子结构1、氧化铅与醋酸反应而得。将氧化铅溶于80%的热乙酸中直至泡和,过滤,向滤液中加少量乙酸后,蒸发至相对密度为1.40。冷却,甩滤,干燥,即得乙酸铅。工业品乙酸铅一般纯度可达98%以上。提纯后可用1%的乙酸溶液重结晶,或将三水合乙酸铅溶于水中通入硫化氢,使硫化铅和其他杂质一起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荧光镓试剂(Co,Al,Cu等的络合剂),加少量活性炭,再加EDTA钠盐处理,可得极纯的试剂级产品。
2、将氧化铅(II)溶于50%热醋酸中直至饱和。过滤,滤液中加入少许醋酸,在水浴上蒸发至相对密度为1.40,静置,晶体析出。抽滤,置于滤纸层间干燥,得纯品。
本品在空气中放置。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氨等气体,生成碳酸盐或碱式盐,可用2%~3%醋酸水溶液重结晶来提纯。100g醋酸铅需用100mL 2%~3%醋酸水溶液,加热溶解后趁热滤去不溶物,滤液冷却后,静置至晶体析出,滤集晶体,在室温下干燥。将母液浓缩至原体积的一半,补加少量醋酸后冷却,还能再得到部分产品。[3]
3、将氧化铅溶于热乙酸中,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乙酸反应,蒸发至相对密度为1.40。冷却,分离出结晶,干燥,得纯品乙酸铅。[3]
4、通蒸汽将100kg蒸馏水煮沸15min,以除去二氧化碳,再加入0.5kg工业乙酸和100kg工业乙酸铅,连续通蒸汽先使乙酸铅完全溶解,然后加入少量工业品活性炭,搅拌均匀后,趁热过滤(三层滤纸),所得清滤液经冷却后结晶,离心甩干,于30~40℃烘箱内平铺烘干,不时翻动并粉碎。母液可回收利用。[3]
用于制备各种铅盐(硼酸铅、硬脂酸铅等)、抗污涂料(醋酸铅与重铬酸钾作用可制取铬黄)、水质防护剂、颜料填充剂、涂料干燥剂、纤维染色剂以及重金属氰化过程的溶剂。[2]
在纺织工业中,用做蓬帆布配制铅皂防水的原料。在电镀工业中,是氰化镀铜的发光剂。在颜料工业醋酸铅同红矾钠反应,是制取铬黄(即铬酸铅)的基本原料。在化学分析中用作测定三氧化铬、三氧化钼的试剂。醋酸铅也是皮毛行业染色助剂。[2]
另外,将1g醋酸铅溶于20ml去离子水,把5mm×30mm的滤纸条浸到醋酸铅溶液中,即成乙酸铅试纸(CAS号301-04-2)。该试纸遇硫化氢气体,或沾上含硫化物的酸性溶液即变黑色,验证有硫化氢或硫化物存在。[2]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2、氢键供体数量:3
3、氢键受体数量:7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55.6
7、重原子数量:12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0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4[3]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损害造血、神经、消化系统及肾脏。职业中毒主要为慢性。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能受累较明显),重者出现铅中毒性脑病。消化系统表现为齿龈铅线、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腹绞痛见于中等及较重病例。造血系统损害出现卟啉代谢障碍、贫血等。短时大量接触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铅中毒,表现类似重症慢性铅中毒。本品可经皮肤吸收,可致灼伤;对眼有刺激性。
急性毒性:LD50:174mg/kg(小鼠静注) 。
致癌性:按RTECS标准为可疑致肿瘤物。
刺激性:皮肤:刺激皮肤和黏膜;眼睛:刺激。[3]
致敏作用:没有已知的敏化影响。[3]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铅。
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类 | 714 mg/kg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
2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成年男性 | 71 mg/kg | 1.肝毒性——肝炎 (肝细胞坏死),扩散 2.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3.生化毒性——新陈代谢发生其他变化 |
3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4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4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5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104 mg/kg |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狗 | 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狗 | 8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8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狗 | 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9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猫 | 1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0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1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25 mg/kg |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2.行为毒性——影响食物摄入量 (动物) 3.胃肠道毒性——运动过度、腹泻 |
12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鸽子 | 1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3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青蛙 | 16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40 mg/kg/17W-I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脱氢酶 |
15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2 mg/kg/90D-C | 1.心脏毒性——心电图发生变化 2.血管毒性——血压升高,不具有自主神经节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钙浓度发生变化 |
16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006 mg/kg/61W-C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血管毒性——血压升高,不具有自主神经节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金属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
1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3 mg/kg/1.5Y-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
18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923 mg/kg/28W-C | 1.周围神经毒性——感官发生变化 2.周围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系统异常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19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92 mg/kg/5W-C | 1.血液毒性——红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
20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6 mg/kg/30W-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 2.内分泌毒性——低血糖 |
2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344 mg/kg/1Y-C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大脑毒性——脑重量发生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907 mg/kg/36W-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 3.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 |
23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9 mg/kg/6W-I | 1.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钠浓度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404 mg/kg/8W-I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胆碱酯酶 3.生化毒性——新陈代谢和血液运输异常 |
25 | 慢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450 mg/kg/6W-I | 1.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2.生化毒性——抑制其他水解酶 3.生化毒性——影响卟啉,包括胆色素 |
26 | 慢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920 mg/kg/14W-I | 1.血液毒性——红细胞染色异常或影响有核红细胞 2.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3.血液毒性——红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
27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30 mg/kg/30D-I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慢性病相关毒性——睾丸重量发生变化 |
28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52 mg/kg/4D-I | 1.大脑毒性——脑电图发生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9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69 mg/kg/22W-I | 1.周围神经毒性——传入神经异常 2.周围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系统异常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
30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120 mg/kg/16W-I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大脑毒性——脑重量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其他蛋白 |
3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880 mg/kg/14D-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其他水解酶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3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1087 mg/kg/26W-C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3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4710 mg/kg/30D-C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骨髓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其他水解酶 |
34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37680 ug/kg/5D-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金属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
35 | 慢性毒性 | 口服 | 狗 | 286 mg/kg/13W-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36 | 慢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117 mg/kg/33W-I | 1.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
3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鸽子 | 4396 mg/kg/64W-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发生变化 (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 2.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3.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
38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家养哺乳动物 | 105 mg/kg/7D-I | 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2.眼毒性——未报告 3.生化毒性——影响糖酵解 |
39 |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 50 umol/L | ||
40 | 突变毒性 | 酿酒酵母 | 250 umol/L | ||
41 | 突变毒性 | 人类淋巴细胞 | 1 mmol/L/24H | ||
42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1800 ug/kg | |
43 | 突变毒性 | 大鼠胚胎 | 200 mg/L | ||
44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0 ug/kg | |
45 | 突变毒性 | 肠外 | 大鼠 | 5 mg/kg | |
46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0400 ug/kg | |
47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大鼠 | 5000 ppm | |
48 | 突变毒性 | 未报告 | 大鼠 | 9 mg/kg/26W (持续) | |
49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1800 ug/kg | |
50 | 突变毒性 | 未报告 | 大鼠 | 1825 ug/kg/1Y (持续) | |
51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7500 ug/kg | |
52 | 突变毒性 | 小鼠成纤维细胞 | 800 ug/L | ||
53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6800 mg/kg/4W | |
54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00 mg/kg | |
55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9200 mg/kg/48D | |
56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79 ug/kg | |
57 | 突变毒性 | 肠外 | 小鼠 | 1 mg/kg | |
58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400 mg/kg/5D (间断) | |
59 | 突变毒性 | 仓鼠胚胎 | 1 mg/L | ||
60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1700 umol/L | ||
61 | 突变毒性 | 仓鼠胚胎 | 200 umol/L | ||
62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1700 umol/L | ||
63 | 突变毒性 | 口服 | 猴 | 206 mg/kg/64W (间断) | |
64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家养哺乳动物 | 364 mg/kg/52W (持续) | |
65 | 突变毒性 | 睾丸注射 | 家养哺乳动物 | 10 mg/kg | |
66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900 mg/kg/60D-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肾上腺皮质肿瘤 |
67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50 mg/kg/47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68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430 mg/kg/23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大脑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肿瘤 |
69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4605 mg/kg/44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肾上腺皮质肿瘤 |
70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7560 mg/kg/72W-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内分泌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甲状腺肿瘤 |
71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9150 mg/kg/44W-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72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18 mg/kg/1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73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138 mg/kg/76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74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57 uL/kg,雌性受孕 10 天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3.生殖毒性——其他发育异常 |
75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600 ug/kg,雄性配种 30 天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前列腺,精囊,考伯氏腺,附属腺体发生变化 3.生殖毒性——阳痿 |
76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97 mg/kg,雄性配种 5 周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7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4700 mg/kg,雌性受孕 1-21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活产指数 2.生殖毒性——其他变化 3.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7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00 mg/kg,雌性受孕 1-2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生化和代谢 |
79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60 mg/kg,雌性受孕 49 天前 21 天 |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8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30 mg/kg,雌性受孕 49 天前 21 天 | 1.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8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950 mg/kg,雌性受孕 6-18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82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413 mg/kg,雌性受孕 1-18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婴交流 2.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
83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25 mg/kg,雌性受孕 9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耳/眼发育异常 |
84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20 mg/kg,雄性配种 30 天前 | 1.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2.生殖毒性——前列腺,精囊,考伯氏腺,附属腺体发生变化 |
85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60 mg/kg,雌性受孕 13-19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胎儿 |
86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256 mg/kg,雄性配种 14 周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
8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380 mg/kg,雄性配种 17 周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新生儿晚产 |
8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36 mg/kg,雌性受孕 7-16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
89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4800 mg/kg,雌性受孕 1-8 天后 |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
9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9 mg/kg,雌性受孕 7-21 天后 | 1.生殖毒性——流产 |
9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59 mg/kg,雌性受孕 7-17 天后 | 1.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
92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35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93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80 mg/kg,雌性受孕 10-16 天后 | 1.生殖毒性——耳/眼发育异常 2.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3.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94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100 mg/kg,雌性受孕 11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颅骨和面部发育异常 (包括鼻/舌) |
95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200 mg/kg,雌性受孕 7-8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96 | 生殖毒性 | 口服 | 猴 | 765 mg/kg,雌性受孕 90 天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9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猴 | 1557 mg/kg,雌性受孕 62 周前 | 1.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影响 |
9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猴 | 600 mg/kg,雌性受孕 57 周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内分泌毒性——促黄体激素发生变化 |
99 | 生殖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10 mg/kg,雄性配种 15 周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10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豚鼠 | 300 mg/kg,雌性受孕 22-5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
10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豚鼠 | 1108 mg/kg,雌性受孕 22-5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生殖毒性——内分泌系统发育异常 |
102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豚鼠 | 12500 ug/kg,雌性受孕 20 天后 | 1.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
103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仓鼠 | 50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2.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生殖毒性——耳/眼发育异常 |
104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仓鼠 | 25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105 | 生殖毒性 | 睾丸注射 | 家养哺乳动物 | 10 mg/kg,雄性配种 1 天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
106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哺乳动物 | 256 mg/kg,雌性受孕 7-10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
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类 | 714 mg/kg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
2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成年男性 | 71 mg/kg | 1.肝毒性——肝炎 (肝细胞坏死),扩散 2.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3.生化毒性——新陈代谢发生其他变化 |
3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4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4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5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104 mg/kg |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狗 | 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狗 | 8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8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狗 | 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9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猫 | 1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0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1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25 mg/kg |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2.行为毒性——影响食物摄入量 (动物) 3.胃肠道毒性——运动过度、腹泻 |
12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鸽子 | 1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3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青蛙 | 16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40 mg/kg/17W-I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脱氢酶 |
15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2 mg/kg/90D-C | 1.心脏毒性——心电图发生变化 2.血管毒性——血压升高,不具有自主神经节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钙浓度发生变化 |
16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006 mg/kg/61W-C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血管毒性——血压升高,不具有自主神经节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金属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
1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3 mg/kg/1.5Y-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
18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923 mg/kg/28W-C | 1.周围神经毒性——感官发生变化 2.周围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系统异常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19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92 mg/kg/5W-C | 1.血液毒性——红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
20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6 mg/kg/30W-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 2.内分泌毒性——低血糖 |
2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344 mg/kg/1Y-C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大脑毒性——脑重量发生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907 mg/kg/36W-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 3.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 |
23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9 mg/kg/6W-I | 1.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钠浓度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404 mg/kg/8W-I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胆碱酯酶 3.生化毒性——新陈代谢和血液运输异常 |
25 | 慢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450 mg/kg/6W-I | 1.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2.生化毒性——抑制其他水解酶 3.生化毒性——影响卟啉,包括胆色素 |
26 | 慢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920 mg/kg/14W-I | 1.血液毒性——红细胞染色异常或影响有核红细胞 2.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3.血液毒性——红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
27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30 mg/kg/30D-I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慢性病相关毒性——睾丸重量发生变化 |
28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52 mg/kg/4D-I | 1.大脑毒性——脑电图发生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9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69 mg/kg/22W-I | 1.周围神经毒性——传入神经异常 2.周围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系统异常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
30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120 mg/kg/16W-I | 1.大脑毒性——其他退行性改变 2.大脑毒性——脑重量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其他蛋白 |
3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880 mg/kg/14D-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其他水解酶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3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1087 mg/kg/26W-C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3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4710 mg/kg/30D-C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骨髓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其他水解酶 |
34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37680 ug/kg/5D-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金属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
35 | 慢性毒性 | 口服 | 狗 | 286 mg/kg/13W-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36 | 慢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117 mg/kg/33W-I | 1.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
3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鸽子 | 4396 mg/kg/64W-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发生变化 (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 2.血液毒性——正细胞性贫血 3.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
38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家养哺乳动物 | 105 mg/kg/7D-I | 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2.眼毒性——未报告 3.生化毒性——影响糖酵解 |
39 |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 50 umol/L | ||
40 | 突变毒性 | 酿酒酵母 | 250 umol/L | ||
41 | 突变毒性 | 人类淋巴细胞 | 1 mmol/L/24H | ||
42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1800 ug/kg | |
43 | 突变毒性 | 大鼠胚胎 | 200 mg/L | ||
44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0 ug/kg | |
45 | 突变毒性 | 肠外 | 大鼠 | 5 mg/kg | |
46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0400 ug/kg | |
47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大鼠 | 5000 ppm | |
48 | 突变毒性 | 未报告 | 大鼠 | 9 mg/kg/26W (持续) | |
49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1800 ug/kg | |
50 | 突变毒性 | 未报告 | 大鼠 | 1825 ug/kg/1Y (持续) | |
51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7500 ug/kg | |
52 | 突变毒性 | 小鼠成纤维细胞 | 800 ug/L | ||
53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6800 mg/kg/4W | |
54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00 mg/kg | |
55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9200 mg/kg/48D | |
56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79 ug/kg | |
57 | 突变毒性 | 肠外 | 小鼠 | 1 mg/kg | |
58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400 mg/kg/5D (间断) | |
59 | 突变毒性 | 仓鼠胚胎 | 1 mg/L | ||
60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1700 umol/L | ||
61 | 突变毒性 | 仓鼠胚胎 | 200 umol/L | ||
62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1700 umol/L | ||
63 | 突变毒性 | 口服 | 猴 | 206 mg/kg/64W (间断) | |
64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家养哺乳动物 | 364 mg/kg/52W (持续) | |
65 | 突变毒性 | 睾丸注射 | 家养哺乳动物 | 10 mg/kg | |
66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900 mg/kg/60D-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肾上腺皮质肿瘤 |
67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50 mg/kg/47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68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430 mg/kg/23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大脑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肿瘤 |
69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4605 mg/kg/44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肾上腺皮质肿瘤 |
70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7560 mg/kg/72W-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内分泌毒性——肿瘤 3.内分泌毒性——甲状腺肿瘤 |
71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9150 mg/kg/44W-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72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18 mg/kg/1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73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138 mg/kg/76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
74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57 uL/kg,雌性受孕 10 天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3.生殖毒性——其他发育异常 |
75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600 ug/kg,雄性配种 30 天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前列腺,精囊,考伯氏腺,附属腺体发生变化 3.生殖毒性——阳痿 |
76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97 mg/kg,雄性配种 5 周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7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4700 mg/kg,雌性受孕 1-21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活产指数 2.生殖毒性——其他变化 3.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7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00 mg/kg,雌性受孕 1-2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生化和代谢 |
79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60 mg/kg,雌性受孕 49 天前 21 天 |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8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30 mg/kg,雌性受孕 49 天前 21 天 | 1.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8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950 mg/kg,雌性受孕 6-18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82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413 mg/kg,雌性受孕 1-18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婴交流 2.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
83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25 mg/kg,雌性受孕 9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耳/眼发育异常 |
84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20 mg/kg,雄性配种 30 天前 | 1.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2.生殖毒性——前列腺,精囊,考伯氏腺,附属腺体发生变化 |
85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60 mg/kg,雌性受孕 13-19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胎儿 |
86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1256 mg/kg,雄性配种 14 周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
8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380 mg/kg,雄性配种 17 周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新生儿晚产 |
8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36 mg/kg,雌性受孕 7-16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
89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4800 mg/kg,雌性受孕 1-8 天后 |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
9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9 mg/kg,雌性受孕 7-21 天后 | 1.生殖毒性——流产 |
9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59 mg/kg,雌性受孕 7-17 天后 | 1.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
92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35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93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80 mg/kg,雌性受孕 10-16 天后 | 1.生殖毒性——耳/眼发育异常 2.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3.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94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100 mg/kg,雌性受孕 11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颅骨和面部发育异常 (包括鼻/舌) |
95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200 mg/kg,雌性受孕 7-8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96 | 生殖毒性 | 口服 | 猴 | 765 mg/kg,雌性受孕 90 天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9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猴 | 1557 mg/kg,雌性受孕 62 周前 | 1.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影响 |
9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猴 | 600 mg/kg,雌性受孕 57 周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内分泌毒性——促黄体激素发生变化 |
99 | 生殖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10 mg/kg,雄性配种 15 周前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10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豚鼠 | 300 mg/kg,雌性受孕 22-5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
10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豚鼠 | 1108 mg/kg,雌性受孕 22-5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2.生殖毒性——内分泌系统发育异常 |
102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豚鼠 | 12500 ug/kg,雌性受孕 20 天后 | 1.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
103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仓鼠 | 50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2.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生殖毒性——耳/眼发育异常 |
104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仓鼠 | 25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105 | 生殖毒性 | 睾丸注射 | 家养哺乳动物 | 10 mg/kg,雄性配种 1 天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2.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
106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哺乳动物 | 256 mg/kg,雌性受孕 7-10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水危害级别3(德国规例)(通过名单进行自我评估)该物质对水有极其危害的。
即使是小量不要让该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污水系统。
即使是极其小量的产品渗入地下也会对饮用水造成危险
对水中的鱼和浮游生物也有毒害。
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对水中的有机物有剧毒。[3]
职业接触限值(以Pb计)[101]:
NIOSH REL:0.100mg/m3TWA
OSHA PEL:0.050mg/m3TWA
ACGIH TLV:0.05mg/m3TWA
NIOSH IDLH值:100mg Pb/m3
最高容许浓度:
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05mg/m3。
前苏联(1975):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5mg/L(乙酸盐)。
日本:对工业污水中使鱼类致死的有毒物浓度的规定 0.7~11.3ppm(致死浓度)。
实验室监测方法:原子吸收法。
泄漏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消防措施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工人应该佩带防尘口罩。必要时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以,洗后再用。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品标志
T:有毒物质
安全说明
S45: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S53:避免接触,使用前须获得特别指示说明。
S60:该物质及其容器须作为危险性废料处置。
S61:避免释放至环境中。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102]
危险类别码
R33:有累积效应的危险品。
R48/22:吞食长期接触严重危害健康。
R50/53: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R61: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
R62:有损害生育能力的危险。[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