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在京 思故园见乡人问
作者: 王绩 朝代: 唐 体裁: 五古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 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 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王绩由隋入唐,大业间
举孝廉 高第,授秘书正字。武德初,待诏 门下省,百无聊赖,或问:“待诏 何乐?”他说:“俸禄太少,又很寂寞,但日有美酒三千,还是可以留恋的。”这种孤寂苦闷,无所事事的 生活环境,常常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样,一旦遇上可以诉说衷肠的乡人,那久已蓄积的感情,就犹如 开闸的蓄水, 一发而不可收,要得到尽情的宣泄。这首诗就是诗人旅居京华,待诏门下省时,遇乡人朱仲晦所作( 《
全唐诗》卷三十八载朱仲晦 《答王无功问故园》诗)。
这首诗的开首两句,写诗人多年 羁旅飘泊,春花秋月时光流逝,不堪 老之将至,而遥望故园又不知何时能接纳游子。虽是叙事,然悠悠思乡之情已寄于其中。“忽逢”以下四句,写 寺人异地遇乡人的 悲喜交加的情景。“忽逢”是不期而遇,意料之外的突然相遇。诗人旅居京华,孤孑无亲,偶与乡人相逢,倍感亲切,这相逢来得太突然了,是诗人 始料不及的,他的情绪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以至感情失控:“敛眉握手”“破涕衔杯”,有悲有喜, 悲喜交集。
以上六句表现了诗人羁旅飘的惆怅和相逢老乡的激动。
“殷勤访朋旧”以下十六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它以一连串的问句,倾注了诗人的全部感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这里,诗人从朋旧孩童、宗族弟侄、旧园新树、柳行疏密、茅斋宽窄、瘦竹 寒梅、 渠水石苔、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悠悠思故园之情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一连串的发问,都是承接“道发故乡来”一语而来。
一个人对故园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久居异地,思念故园,故园的亲朋旧友、人情景物,一草一木无不时时浮现于脑际而渴望了解。“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这就给诗人“问故园”提供了条件和对象。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诉说自己待诏京华、孤独无聊,十分思念故园;不日将回归故土,游戏于田园之间。
全诗以思故园、问故园、意欲回归故园列句成章,脉纯利润清晰、篇法圆紧。通篇凡问句十处,所问至详、言浅意浓,情真意切, 不事雕琢而得自天成,它是从诗人心灵中流沿出来的,它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质朴自然,平淡疏野,不事雕琢是王绩诗歌的主要特点,在初唐诗坛上它确实代表了健康的诗风,给后世诗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影响。盛唐的王维写过一首《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这首诗的影响,但王维问乡人,不象王绩至详至尽,他撇开故乡与之有关的诸多的人、事、物而独问寒梅,把寒梅作为他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点。这被典型化、被诗化了的寒梅是作为他故乡的一种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的,因而诗意含蓄、韵味无穷。王绩的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终究是质朴平淡有余而含蓄 蕴藉不够。但如果我们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读到这首诗,就不能不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因为 南朝诗风多浮靡华绝,好象浑身裹着绫罗的 珠光宝气的妇人,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遇一 荆钗布裙的村姑,那不施脂粉的 朴素美自然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