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荆轲

我们的荆轲

演出单位 北京人艺
开本 16
中文名称 我们的荆轲
书名 我们的荆轲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 9787506366656、7506366657
目录导航

一、相关资料

剧名:我们的荆轲[1]

类型:剧情

主演:宋轶王斑

二、内容简介

据悉,该剧除了大段内心独白,舞台设计也采取写意写实结合的方法。近期在影视界备受关注的青年女演员宋轶扮演剧中唯一的女主角燕姬,首演当晚宋轶以一身艳丽的大红色古装扮相惊艳四座,从始至终她更是以多套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台词功底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宋轶介绍:“与以往的荆轲题材的话题不同,该剧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解读那段熟悉的历史。荆轲将不再是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而是一举成名的心态,而我饰演的燕姬用华丽的着装以及夸张的头饰更加反衬出她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9月25日,由莫言编剧、人艺出品的话剧《我们的荆轲》在首都剧场进行最后一次演出。日前,主演王斑(微博)详谈了自己对该剧每一幕的理解与表现,畅谈出演刺客荆轲的种种心得与感受

关于第一幕荆轲成义

荆轲醉酒哼唱,满腹牢骚地出现在平日常聚的屠狗坊,他们的境遇不禁使我想到当下的“北漂一族”。身在他乡举目无亲,没有机会更没有贵人提携。前途渺茫中偶尔会借酒消愁,这是年轻人不得志的共性。我让荆轲脱下草鞋就像放下架子一样,不必在像自己一样的这些穷朋友面前装样。一个后翻滚和扔酒瓶的动作都是想让荆轲英雄偶尔显露峥嵘。剧中台词里讲到:真正的大侠不必佩剑,真正的大乐师不必击筑,剑在心里,曲在心中。所以整部戏我没有为荆轲设计佩剑。名声在外的老侠士田光为什么会赏识荆轲呢?也是我在表演上要做的文章,起码他是个懂事儿的学生。他尊重师长,搀扶老师。并且知恩图报。这一点正是田光所推崇的侠客精神。所谓时势造英雄,荆轲一定不是生来的英雄。受老师之托,荆轲准备为太子做事完成老师临终前告诫自己的知恩图报,抓住机会的夙愿。和普通人一样,机会的光环没有加身之前,不想让荆轲在这一幕里显得太张扬,所以我处理人物的状态一直是在醉和醒之间游离。

关于第二幕荆轲受命

面见太子丹是身为一介寒士的荆轲的荣耀,也是机会的垂青。拜见太子,可以看到荆轲的再次亮相,一改第一节时的放荡不羁、消沉和低迷的情绪。围绕舞台行走一大圈的设计,是让荆轲性格沉稳的一面有个形体外化的舞台表现形式。同时展现在迎接机会到来前人人都会有的那种不安,神秘和未知的意味和心境。这部戏的声音造型也是我刻意强调的,和我以往出演的《雷雨》《北京人》《哈姆雷特》都有不同——底气十足和宽厚的音域我以为更符合我理解中的侠士荆轲。太子指使荆轲刺杀秦王,确实是他一介庶民没有想到的,换谁也都会掂量掂量,毕竟是国之君王。于是,大侠犹豫了,列举各种理由推辞。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商量的会面,田光的死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显然,行刺秦王去与不去都是死路一条。眼前更有燕姬的美貌令英雄气短,他这样身份的人是万没有机会看到太子宠妃之可能性的。荆轲为之动容,但并没有失去理智。我们可以看到荆轲受命后离开太子宫时的犹豫和无奈的背影。边说边走的设计意在表现他的复杂心绪,这是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计划,此时的荆轲别无选择。

关于第三幕太子赠姬和第四幕决计

这两节戏里荆轲失眠的毛病愈发严重,马上要刺杀一国之君的人睡不着是可以理解的。高渐离等人为这个举棋不定的失眠症患者讲述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刺客的故事。看到荆轲刺秦的状态不佳,身边的朋友们本想借助历史故事点燃大侠的刺秦决心,但荆轲却嗤之以鼻,有理有据的告知众人这些刺客都不能学。人有时候是被周围的人所牵制和深受影响的,这个段落我想演出演荆轲的贫民本质,虽然住在豪宅里,衣着华丽但还是会拎着鞋,打着赤脚和大家理论。这一节他的台词不多,多是在倾听别人高谈阔论,所以想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燕姬再次显耀眼前,燕姬被太子丹当做礼物送给荆轲用以治疗失眠。燕姬语出惊人亲自为他讲述了动人悲壮的聂政和其姐姐掘目毁容的故事。“人生就是舞台,谁不想演得精彩,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要想成名必须和历史反着来”。终于荆轲被大家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关于第五幕“死樊”

秦国叛将樊於期被太子派来送宝匣。这个举动没有让荆轲惊奇。把樊於期的头颅献给秦王作为晋见之礼是荆轲的主意。太子的为人荆轲早已了然于心。他可以把自己心爱的女人燕姬送人,又如何会在乎一个叛将的性命。荆轲是爱看书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介武夫没有思想,所以想在这一节里着重渲染他的思想。荆轲的思想就是他的形象。荆轲正襟危坐,闭目养神淡定从容。一场戏中戏的表演结束,樊无期伏剑自刎。刺秦计划已迫在眉睫,大侠已经没有退路,眼前樊无期的下场也将是自己的下场。对方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台词处理上我有意强调了节奏,讲白了就是让樊於期没有退让的余地。看似有理有据,实际步步紧逼。台词张弛有别,强化语言色彩的可听性和语言动作的力度。

关于第六幕“断袖”

一个即将刺秦的人在即将告别的前夜,对燕姬说出了压抑已久的心里话。“我想过一夜人的生活,我想和一个有体温有感情的女人过一夜人的生活,然后赴汤蹈火也不枉为人一世。”

一个是秦王和太子丹都喜爱的宠妃,一个是居无定所的流浪侠士。两个身份天壤之别的男女在这一夜有了共同的话题----刺秦。美貌妖艳且见过大世面的燕姬点醒了和改变了荆轲的刺秦初衷。可以把刺杀秦王“这出戏”演得更精彩。既然是死那么就不得好死吧!——“最动人的戏剧是悲剧,最感人的英雄是悲剧英雄,他本该成功,但却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而功败垂成。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超越了历代的侠客。”一席话令荆轲顿悟:一次成功的刺杀,就像‘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样平庸。事物的精彩不在结局而在过程。荆轲决定拒绝平庸。一场两个男女演员的对手戏,作者笔下的台词很富有诗意且不失现实的哲理。这个段落里直观的感觉荆轲更像一个学生在聆听老师启蒙式的教育。近20多分钟的戏份能否抓得住观众,演员台词和形体的表现力是关键。毕竟只有一张床,两个人。我想把一个“找死”的刺客,众人眼中冷酷的刺客,走向生命尽头之前的刺客人性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多方位展现:一个侠肝义胆的男人孩子般的怯懦,对女人想爱不敢爱的纠结和挣扎,对自己不得不装模作样的厌恶,戏中我把荆轲对青蛙尽欢而死的恋爱方式的向往和渴望着力渲染,一个将死的人会用生命去呐喊,所以演这个段落时,我撩拨池水,水花四溅中沐浴爱情露水的荆轲学着青蛙哇哇乱叫。时而自嘲,时而激情涌现,时而安静的躺在燕姬腿上呐呐自语,时而胆怯无助,继而又安静的出奇,所有这些设计皆为展现传说中的荆轲大侠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性鲜活的一面,所谓越强大的身影后面越有一颗柔软脆弱的心。由于语言风格和其他章节不同,所以念白上在说清词意的前提下我着意追求台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甚至会用甩腔和吟诵的方式刻画人物内心的苦楚。衣着古装还是要有语言风格和古典味道的。一味的台词生活化,对于这个戏的风格而言,观众听和演员说都会感觉不过瘾的。传统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与统一是《我们的荆轲》这台戏的特色之一。

关于第七幕“副使”

依然是两个人思想和情感碰撞的一场戏。燕姬看出荆轲踌躇不前的心结,甚至为此头疼欲裂,“大侠怎么可以头疼”,“但一个头疼的大侠怎么能去完成这伟大的使命”荆轲自嘲的同时也显露出刺秦信心的匮乏。“我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眼见着就要去送死”这是人性呼喊,也是作为人对生命和情感的留恋。所以在这场戏的开场部分,我们采用了两个人背靠背的坐姿,既有同命相连相互依靠,又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视觉传递。一问一答之间,更能表现出如同是荆轲内心深处的自问自答和对自我价值的客观审视。表面上看台词是轻松的,实则人物内心对未来有掩饰不住的绝望和无助。所以调度上我们也选用了大量的形体展现:他和她手拉手的旋转,如同对着镜子映照自己。他和她追逐戏耍,两个平日都端着架子绷着脸的生命在这一刻如孩子般的单纯和快乐。他把她背起来,对未来生活憧憬万般的两个普通人在一起的快乐竟是那么的短暂。我们力求在这个章节里把浪漫“处理”到底。美好一旦被撕毁的时候,悲剧也就产生了。毕竟他们的结局是悲剧,终归他们不是一类人,彼此心里很清楚,他们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如何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呢?荆轲准备实施他的计划。

关于第八幕“杀姬”

莫言先生说杀姬是自己的神来之笔。想让观众对荆轲杀死燕姬有自由的联想空间。我个人喜欢这样的构思,但进行二度创作时演员要为自己的表演建立根基。不管是爱屋及乌,还是用这样诀别的方式来挽留住短暂的美好时光,对燕姬的爱的畸形心理和了断情感牵挂这些复杂的心绪更想使之成为荆轲杀姬的动作依据。舞台上我们再次手拉手旋转飞舞,仿佛期盼时光倒流。荆轲深情拥吻怀里被自己刺死的燕姬,此时导演再次让舞台旋转,加上舞美和灯光音响的整体配合,延伸和营造出凄美的爱情传奇。但我不想让荆轲一直沉郁忧伤。“启禀殿下,燕姬系秦王奸细,屡屡动摇我刺秦决心,今日为殿下除之”这些台词被我失态的说出,甚至带有血腥之后的兴奋。意在刻画人物内心的极端矛盾和痛苦,但在众人面前又极力掩藏,因此在语言节奏处理上我采用不假思索的异常节奏,演出一个反常态情绪的荆轲。形体更是干净利索,大侠身手和精神一并展露。目睹眼前不可思议的这一幕太子丹高声喊出:“你越来越像一位真正的大侠了!”高渐离则癫狂的仰天长叹:“呜呼,这真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杰作啊,侠肝义胆美人血,什么因素都不缺了,成了,成了,成大名了。”

关于第九幕“壮别”

“壮别”是全剧的高潮段落。荆轲不想走,扬言要等高人。高人真的存在吗?高人又是谁呢?莫言老师说是自己是燕姬,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我宁可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人存在。如果有那也是存在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高人。大段的独白台词意在揭示荆轲对自我和对所谓人生价值——谋名和赢利重新的判定和审视。感谢导演让我在此段落中的自由发挥和他切中要害的指引。独白好比是歌剧中的咏叹调,需要爆发力更需要沁人心脾的娓娓道来。完全说事没有韵白的味道是不行的,干巴巴的说出台词观众会反感,当然认知的高度和理解尤为重要。舞台上荆轲由跪坐到躺下,此情此景荆轲已经释然,对杀死燕姬的追问,看似是不走的借口,事实上是荆轲内心的反问。他后悔了,后悔和厌恶参演的这部戏和扮演的角色。后悔开始和结束。“看起来杀的是她其实杀的是我自己”这才是他的心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话众人皆知。台词处理上我没有朗诵文字的合辙押韵,而是改为表现临行前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无奈。而且台词是在动作中一气呵成:一条围巾此刻好比武士的头带,双手用尽气力地扯紧,表示荆轲此时的义无反顾和对前景的清醒认识。对这一幕的表演感受我曾即兴写下:易水独影去,忠义两相难。风停船离岸,壮士不复还。有人问剧中的荆轲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莫言先生借燕姬之口说:其实都是普通人。

关于第十幕“刺秦”

荆轲刺秦的结果世人都知晓。剧本在这一节里的文字很少,不过一页多纸。猜想作者有意不在结果上渲染。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在前几节的段落过程中完成。就像燕姬所说:“故事的精彩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所以我们没有把刺秦演绎成武打戏。而是通过灯光和音响以及舞台的转动等写意的手法来营造气氛。“真正较量和搏杀,拼的不是刀枪相见,拼的是意志的较量”这是我上大学时,给我排戏的前苏联导演告诉我的,至今也很受用。秦王和荆轲在这样的气氛中较量着。一句“我们历史上见!”让英雄荡气回肠,也引发了观众对荆轲的新解和对当下的思考。导演在此处处理为荆轲在历史的瞬间凝固:荆轲被众士兵们用枪挑起,一束强光洒下,我们的荆轲大义凛然的造型定格。稍停喊出“我们历史上见!”

这是从生命将尽的丹田里和思想中爆发出来的声音,这声音在剧场的上空回荡,它穿越了剧场穿越了我们认知的历史。

《我们的荆轲》是原创话剧,使得我能够更自由的,任凭创作的激情信马由缰。感谢莫言先生的剧本,为我们提供了创作想象的空间和理性认知的天地。感谢导演智慧的创意和快乐生产的理念。感谢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各部门的完美演绎配合。当然还要感谢这些年轻的演员同仁们,有他们的支持,我才得以在舞台上全心投入地出演。这个戏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团结和创新的精神。就像张和平院长在建组会上勉励大家时所说的:我们要拒绝平庸。

三、演出日程

话剧《我们的荆轲》

时间:2012年10月12日 - 2012年10月21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80/280/380/480/580/680/880 [2]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坐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22号,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外景图片术剧院的专业剧场。 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同时可供大型歌舞、戏剧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1954年建造,设计者为林乐义。首都剧场坐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22号,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场。 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同时可供 大型歌舞、戏剧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1954年建造,设计者为林乐义。[3]

场馆地址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公交路线

103、104、104快、108、111、420路车

四、出版著作

著作名:《我们的荆轲》[4]

类别:戏剧文学类

出版方: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中旬

著作内容:该书收录莫言的三个剧本《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

其他信息:10月下旬出版的莫言最新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包括莫言长篇系列11本,中篇系列3本,短篇系列3本,文论集2本,散文集1本,同时收录第一部剧作集《我们的荆轲》。莫言文集的精装版将由北京联合出版社于12月推出。

编辑推荐

《莫言文集:我们的荆轲》为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

目录

序盯 着人写

我们的荆轲

第一节/成义

第二节/受命

第三节/赠姬

第四节/决计

第五节/死樊

第六节/断袖

第七节/副使

第八节/杀姬

第九节/壮别

第十节/刺秦

霸王别姬

第一节/惊痛

第二节/夜奔

第三节/唇战

第四节/范增

第五节/让夫

第六节/别姬

第七节/长恨

锅炉工的妻子

第一节/重逢

第二节/相会

第三节/失业

第四节/血钞

第五节/忏悔

第六节/诀别

访谈

莫言采访之一

解密《我们的荆轲》

莫言采访之二

《我们的荆轲》不是改编作品

莫言采访之三

《我们的荆轲》是一部解构侠义的戏

莫言采访之四

文学没有“真理”,没有过时之说——对话著名作家莫言

在话剧《我们的荆轲》剧组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的书面发言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2007年10月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4-1986)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9-1991),获文艺学硕士学位。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还创作了《红高粱》、《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酒国》(法文版)获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1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2006年7月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8年9月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华语长篇小说奖”;2008年10月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2009年6月被推选为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序言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这是经验之谈,浅显,但管用。浅显而管用的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我改之为“盯着人写”,意思与沈先生差不多,但似乎更狠一点,这是我的创作个性决定的。近日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排演我的戏《我们的荆轲》,记者多有问我:此戏到底是写什么?我说:写人。写人的成长与觉悟,写人对“高人”境界的追求。由人成长为“高人”,如同蚕不断地吃进桑叶,排出粪便,最终接近于无限透明。吃进桑叶是聆听批评,排出粪便是自我批判。

好的文学,无论门类,都是写“我”的,不关乎“我”不能洞察社会和人心。要学习鲁迅,写出那个“裹在皮袍里的小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人,写外部世界,这一次是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批评,排出毒素,是一次“将自己当罪人写”的实践。

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内心阴暗困难。批判他人笔如刀锋,批判自己笔下留情。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会遮蔽罪恶。在这几部剧本中,我自我批判得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力,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部分。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还认不清自己的真面目,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有悖职业道德的。

前些天,我说过,得了茅盾奖,力争用十分钟忘掉。十分钟忘不掉,就用十天忘掉。这不是对这个奖的轻视,而是对膨胀的虚荣心的扼制。如果得了奖就忘乎所以,那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地知道,“高人”并不是我,真正的好小说和好剧本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向那个方向看,盯着在那个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高人”在向我们招手。

感谢精典博维的朋友们将我的三部剧本汇集成书,这是我的第一部剧本集,虽然内容单薄,但还是敝帚自珍。故将不久前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感言,略加整理,权作自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兄长、著名作家王树增,其实他是我写剧本的引路人。《新霸王别姬》是我们合作的产物,但他慷慨地允许我收入自己的专辑。

舞台的魅力无穷,写话剧乐趣无穷,我下部作品是话剧,剧中的人物与我朝夕相处已经好久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