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披毛犀冻尸,在波兰发现的浸泡在沥青沉积里的尸体,以及法国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壁画,现代人得知披毛犀体表披有御寒的长毛和浓密底绒毛。[1]
披毛犀头骨长而且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额上和鼻上各长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长大,向前倾斜伸出。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适合于咀嚼质地干燥地的草本植物。一般认为是在更新世冰期气候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气候温和的草原环境的沉积里也发现过披毛犀的化石。[1]
披毛犀大小和现代犀牛相似﹐体长约3.6米,平均体重1.8吨,最大可达3吨,全身披着长毛,毛长皮厚脂肪多,很耐寒。
生活于第四纪时的寒冷地带﹐已绝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
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用来推开积雪吃下面的草。
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最北界限大约在北纬72°,最南到北纬33°。中国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的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华北、西南也偶有发现。[1]
有3个变种,分别为古老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
披毛犀出现于更新世中期,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2000~4000年之间,[1]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