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
例:书,箸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索隐
例: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书。――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例: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
一般意义:书是指相同或者不同的生产者通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及一系列生产关系所创造的具有物质载体的精神文化产品。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例: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例:桓公病益增,管仲忧之。悬书于门:“如有能言公所见之鬼者,当赠以封邑三分之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例:公(袁可立)司理吴中,执简柱下,上书忤当路,削籍二十六载。——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例: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例: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例:《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刘开《问说》
例:《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五帝本纪》:“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例: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例: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例: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说文解字
【卷三】【聿部】书箸也。从聿者声。商鱼切。文四。
康熙字典
《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著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
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
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
又《尚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著,圣贤阐敎,事显于言,言惬群心,书而示法,即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
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于,故曰书。
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
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于鼎。
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卽书牍也。
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
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尚书,员五人。
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3]
形声字。从聿,者声。形旁聿是笔的初文,为手持笔(字符“A”)之象,表示书字的本义与笔有关。声旁者是从字“K”(zì,鼻之象形)、字符“B”(古文旅)声的形声字,在书字中表声,书与者并舌面音鱼韵。者是书的源头、声首、初文,初时以者表书,后乃分化出专字书。西周时书作从聿,者声。者字见于商代甲骨文,“楮"之初文,甲骨文作根干枝茎状,或加字符“C”,西周仍之,字符“C”或略作字符“D”,木形整齐者作字符“E”,零乱者作字符“F”。(形旁丰通作字符“G”,或艺术化作字符“H”,或简化作字符“I”。)战国时同于小篆的标准体虽已出现,但字形多歧仍然严重。或聿略作肀,或字“K”作字符(J)、字符“L”,或古文“旅”作字符“O”等,或聿与者交结作字符“M”。隶变时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聿省作肀或,者省去上部木形,保留饰件口之变体曰或字“K”。②从聿,者省去木形作曰,楷书即据此作繁体“书”,是笔势与笔意变化的结合。③形旁聿省略作肀,者的下部作曰,其上部木形讹作字符“P”或字符“Q”。简体字“书”,来自草书楷化。
《说文》本义是“著”,指书写,记述。颂鼎:“尹氏受王命,书。”《曾侯乙墓竹简》一正:“书入车。”马王堆汉墓帛书《杂禁方》:“书其名,直(置)履中。”引申指简册、典籍、文书、信函等。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亡久(记)书、符卷、公玺、衡赢(累)。”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使韩山献书燕王。”人名用字。栾书缶:“余畜孙书已字‘R’其吉金。”古亦借“著”为书,见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时(诗)、著(书)、丰(礼)、乐。”
![]() |
![]() |
![]() |
![]() |
![]() |
![]() |
![]() |
![]() |
![]() |
![]() |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等 |
声调 |
四呼 |
韵系 |
韵摄 |
|
上古音系 |
书 |
书 |
鱼 |
|||||||||
广韵 |
书 |
书 |
伤鱼 |
书 |
鱼 |
鱼 |
三等 |
平声 |
鱼 |
遇 |
||
中原音韵 |
书 |
书 |
审 |
鱼模撮 |
鱼模 |
阴平 |
撮口呼 |
|||||
洪武正韵 |
书 |
书 |
商居 |
四鱼 |
鱼 |
平声 |
||||||
分韵撮要 |
书 |
舒 |
审 |
诸 |
第四诸主著 |
阴平 |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等 |
声调 |
四呼 |
韵系 |
韵摄 |
|
上古音系 |
书 |
书 |
鱼 |
|||||||||
广韵 |
书 |
书 |
伤鱼 |
书 |
鱼 |
鱼 |
三等 |
平声 |
鱼 |
遇 |
||
中原音韵 |
书 |
书 |
审 |
鱼模撮 |
鱼模 |
阴平 |
撮口呼 |
|||||
洪武正韵 |
书 |
书 |
商居 |
四鱼 |
鱼 |
平声 |
||||||
分韵撮要 |
书 |
舒 |
审 |
诸 |
第四诸主著 |
阴平 |
◎ 赣语:hɛɛ1 shuu1 书案,读书
◎ 粤语:syu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