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高15米,胸径40厘米。树皮灰褐色,纵裂;枝淡黄灰色,无毛,小枝赤褐色,具棱,被柔毛。芽圆锥形,暗赤褐色,有粘质,边缘被柔毛。叶卵形至宽卵形,革质,较厚,长5-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圆锯齿,具缘毛,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叶柄,圆柱形,长3-6厘米,有短柔毛,叶柄先端近叶基部具2腺点,腺点表面凹下。未见花果。[1]
青毛杨生长在海拔高度均为1561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8°13',东经111°17';坡向均为北偏东方向,度数差值也较小。腐殖质层厚度与枯枝落叶层厚度有关系,即枯枝落叶层越厚腐殖质层也越厚,但4个样方差异程度不大。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和土层共同组成了林下地面环境。由以上分析可知4个样方的生境条件基本一致,从而可认为样方间的差异程度受外界生境条件影响较小。青毛杨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平均高度为8.8米,物种组成较为简单,大多数为青毛杨,还有少量的油松和山杨。灌木层平均高度为1.6米,高度在2米左右的高灌木层常见种有暴马丁香、山刺玫、茶条槭、紫菀、甘肃山楂等,1.5米以下的矮灌木层主要有水栒子、金花忍冬、悬钩子、虎榛子等。为数不多的乔木树种如青毛杨和枫树等,高度多在2.5米以内,可归为高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通常高度在1米以下,可分为2个亚层:蒿类及少数乔灌木树种如青毛杨、山刺玫、地榆、鹅观草等种类高度常在50厘米以上,构成了第1亚层;穿龙薯蓣、斑叶堇菜、翠雀、茜草等高度一般在20厘米以下,组成第2亚层。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山西省等地,山西主要分布在西部。[1]
毛青杨对濒危物种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并探讨其濒危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
保护现状:中国吕梁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是青毛杨的惟一天然分布区,仅分布有4个种群,胸径大于10厘米种群个体227株,数量稀少。
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