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精美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是关于城市的“乡愁”种种。小引笔下的人文地理,有种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的栖居”的味道,让许多行走中的人,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他的所见所闻,他的所思所想,有一种“诗意”在流动,会让你暂时忘记 “吵闹”、“市井”的那一面。散文之于作家小引,是“自我修养”养成的方法之一。也许每个人都是诗人,这也是“隐秘的天赋”。而本集的文章可见,小引同时还具备一种“隐秘的技术”,用文字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小引,本名王朝晖,诗人、作家。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末开始网络文学创作,网络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诗集《我们都是木头人》、《北京时间》等,2000年以短诗《西北偏北》获首届榕树下全球网络文学大奖赛诗歌金奖。曾参与《汉诗》、《2004年中国新诗年鉴》、《中国先锋文学》等书编撰,2001年创办“或者”先锋文学网站及民间诗歌刊物《方言》、《或者》。
四诗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暨南大学出版社倾情推出“还乡文丛”
近日,由诗人余丛主编、知名编辑杜小陆策划出版的“还乡文丛”第一辑已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该文丛以“还乡”为立意,找寻精神的栖居之地,第一辑首先推出的是当今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中坚诗人的散文随笔集,分别为朵渔的《我的呼愁》、育邦的《潜行者》、小引的《悲伤省》、周公度的《机器猫史话》。诗人们的非诗歌文本让读者得以全新的视角发现他们的精神世界,“还乡文丛”第一辑便是这四位诗人的“另一副笔墨”。
“还乡文丛”主编余丛在总序中以苏轼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点出这套文丛的主旨——诗人们的“精神还乡”。所不同的是,朵渔的《我的呼愁》在精神还乡之外,还有对本义的故乡的深切回忆,这双重含义的望乡相互扭结和承载,形成浑融一片的乡愁;育邦的《潜行者》则一面对西方文学进行孜孜不倦地采撷,一面又警惕知识对心灵的蒙尘,作者在书籍与冥想间默默踩踏出一条精神还乡之径;小引的《悲伤省》是以居住的城市为原点,辐射向纹理多样的外乡,且行且思,对比更迭;佛学学者周公度的《机器猫史话》又是以仿若禅语的简洁,在还乡途中抛洒下大量留白的种子在读者心中落地开花。但诗人们在还乡之旅上的真诚是相同的,他们为此在字里行间倾注满满的恳切,并希望也能够告慰那些愿意阅读的知己。
在以受众数量衡量创作高低、码洋数量决定出版与否的时代,太多严肃文学作品和它们的作者被湮灭,而诗人是其中境况最为惨烈的一群。就这一背景而言,暨南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还乡文丛”并首推诗人的四部专著可谓“偏向虎山行”的大胆之举。“市场”与“评奖”是所有出版社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在这两者的夹缝中努力为已式微的严肃文学保留一席之地,便体现了一家出版社在气格上的与众不同。也许文学还原了出版者最初的梦想,而“还乡文丛”的出版便是向初衷致敬,也便同样具有着“精神还乡”的意义。
(顾星环)
1旁边有座吹香亭
4悲伤省
8月光下的米粉店
12西北偏北
24菖蒲菖蒲有清香
28即兴曲
35红春节,白春节
39双廊的月亮
42清白传家
46千里走单骑
49躲进牦牛角中的人
53天堂的隔壁
60古镇约黄昏
70河谷的上下犹如师徒
73曼陀罗花
78拉姆拉错的眼泪
84塔拉岗波
87夜幕下的哈尔滨
93亦无无明尽
96雪山狮子老仲巴
101萨迦,萨迦
106行云流水
110孤独得像根荒草
114诺恩吉雅
117大渡桥横铁索寒
120杭州慢
126燃灯节的时候在拉萨遇见你
130桑顶寺的心
134野火春风右卫城
138湘江水,长又长
145高原上的野花
149昨日浮梁买茶去
155芸香七里天一阁
162宁静以致远
169最后的火车
173藏北记忆
178大雪山中有稻城
185人往高处走
总 序
余 丛/文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还乡是喜悦的,是恳切的,但也仅仅是一种愿力。
我们捡拾的是内心。如何写?写什么?在此都顺应了内心,那也是精神还乡唯一的去处。
还乡是一个梦,是乡愁,是永无止境的抵达。我们寄望于怀旧、后退,甚至是保守的;我们寄生于乡土、故里,甚至是故步自封的。
不是我们流离失所,而是我们还乡之乡已经沦陷。灵魂向何处安顿,没有精神的还乡,就永远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对于一个不再有故乡的人来说,写作成为居住之地。”
还乡者在路上,在返程的途中;还乡者是过客、旅人,是不合流俗的边缘人和问津者。在漂泊不定的异乡,还乡是我们的忧伤艺术。对于过去难以释怀,对于现在彷徨四顾,对未来又充满希冀。但是故乡在远方,于我们而言,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还乡文丛”是立意,是重塑,而非局限;是敞开的,融合的,也是繁殖的。哪怕仅仅是文字上的还乡,虽然它无法抵达,但或许能安放我们的心灵。
一方故土,是源头,是离散的地方……却又在等候着还乡者的归来。
2013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