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红条

拆弹红条

中文名 拆弹红条
定义 婚礼时用来代替礼金的欠条
目录导航
  • 释义
  • 语境
  • 适用人群
  • 使用方法
  • 应对方法
  • 消费券对付小人情
  • 旅游加班只为逃单
  • 拼单降低随礼成本
  • 评价

拆弹红条拆弹红条拆弹红条,指未婚青年参加朋友婚礼时用来代替礼金的欠条,当下次自己结婚时对方可凭借此红条还礼。因一些年轻人苦于支付婚宴礼金而将婚礼请柬戏称为“红色炸弹”,故称。

它往往是一张印有恭贺新禧之意的贺卡,里面写有恭贺新婚的词句,最后附带上“来日可凭本条参加本人婚礼”的字句。也称“婚礼红条”、“婚宴红条”。

在面子和金钱之间,囊中羞涩的某先生选择以“打欠条”的方式对付“夹生炸弹”,他自制了一张“拆弹红条”来代替红包。(2010年1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

月光族VS夹生朋友(双方皆是第一次宴请,如一方之前有包过红包,则红条无效)。

       取“拆弹红条”一张,即可赴宴,代替礼金。下回对方可凭借此“拆弹红条”还礼,互不相欠(注:红条应直接给当事人,不宜在收礼处交白条) 

为了躲避粉红钞票的集体奔逃,有人认为红包里放消费券亦可行——又实用又好看。但有人却认为,这种做法不能盲目效仿。一些“小人情”,比如乔迁、升学、满月、生日等适合送礼物,用消费券意思一下不显太重又不失体面,来去掂量皆自如。但“大人情”则不同,“试想,一场婚礼几百人全把礼金换成消费券,估计能用到小孩都会打酱油的时候。”

为了躲避随份子,有人选择外出旅游,有人选择主动加班来“逃单”。

除了“逃单”之外,也有一些年轻人想出了“拼单”这种新的随礼方式,通过分担将份子钱降到最低。

“拆弹红条”引发大众热议,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正常乃至病态的现象。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看重的人情已经堕落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对于这样的“拆弹工具”,有人欢喜有人烦。如果说“红色炸弹”[1]的引信是面子、是人情,那么“拆弹红条”就等于是把面子和金钱隔离开来,阻止“引爆”。一改以往用钱换面子的程序,直接用面子换面子,颇有原始人物物交换的意思。

“拆弹红条”,可谓是将面子问题形而上学,脱离了面子的承载物——礼金,只探究它内在的原理——这次你向我买面子,下次我再向你买回来。与其这样,不如互换,省掉现金流通的成本。

当然,“拆弹红条”这种“面子形而上学”的原理,只适用于双方都不曾受过礼金的情况下,如果之前受过别人的礼金,自然还是要如数奉还的。毕竟“拆弹”的指导思想还是“平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