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权的主张。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北上宣言,支持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11月19日,中共中央发表《第四次对于时局之主张》,再次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响应。以“废除不平等条纫"和“召,集国民会议”为内容的民主运动席卷大地。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广州、武汉、济南、徐州、张家口等地民众团体先后发表通电、宣言,拥护召开国民会议。上海、广东、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或筹备处。
段祺瑞政府于1925年2月1日召开御用的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
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的群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1925年3月1日,在国共两党联合倡导下,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大学第三院召开,共开八次会议,于4月15日闭幕。大会讨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包括国际问题、国内问题、财政问题以及国民会议运动的方针问题,组织了四个专门委员会讨论解决办法。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坚决否认段祺瑞的“善后会议”,重申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打倒军阀的主张,争取国民会议的早日召开。
4月30日,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被京师警察厅查禁,国民会议运动转入低潮。
这一运动对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反动面目,动员人民参加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