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传

品牌 京城新安文化
页数 566页
书名 曹操评传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 72.00
目录导航

简介

  曹操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作者: 张作耀 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05035157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1-5-1   字数:412000   版次:1

内容提要

  曹操(155-220):即 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 阿瞒,沛国谯县(今 安徽亳州市)人。初 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 顿丘令。后在镇压 黄巾起义和讨伐 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 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 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 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 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 发号施令,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 袁绍后,逐渐统一了 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 孙权和 刘备的联军击败于 赤壁。封魏王。子 曹丕称帝,追尊为 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 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评传》对于曹操总体评价的历史定位是,肯定其事功,非难其为人。因而,他的功业及其思想大都得到了肯定,为人谲诈的一面也如实作出反映和评论。该肯定的,充分肯定、该否定的,用语也不乏尖刻。

作者简介

   张作耀,1931年生, 山东平度人,汉族。1955年考入 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7年调至 人民出版社,历任编审、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 《 新华文摘》和 《 新华月报》主编等职。曾兼任 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郭沫若学会理事、 中国期刊协会理事等职。张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和书刊编辑工作。学习和工作之余,致力于个人学术研究。论文有《也谈太平天国革命性质》、《中国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论语新探〉初辨》、《孔门弟子异同论》、 《孟轲》、《廖仲恺思想刍论》以及有关 曹操和刘备、 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诸多专题论评等;编著或主编的工具性、知识性书籍有《中国历史便览》、 《大哉孔子》、《中国历史辞典》等;学术专著有 《曹操评传》、 《曹操传》、 《刘备传》和 《孙权传》。

目录

   《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社会、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大乱中谋发展   第三章 迎帝都许   第四章 用兵东南   第五章 统一河北   第六章 兵败赤壁   第七章 计破 马超与 韩遂   第八章 统筹谋敌,屡次击孙权   第九章 得陇不复望蜀   第十章 最后的岁月   下篇   第十一章 “兵之变化非一道”   第十二章 不慕虚名重实权及其尚礼崇法思想   第十三章 唯才是举   第十四章 不信天命之事   第十五章 抑兼并,无令弱民 兼赋   第十六章 以先 王之道为教   第十七章 文学贡献及其主张   曹丕   一 生平   二 军事主张及其没有建树的军事行动   三 政治思想   四 经济主张   五 文学贡献   六 余论    曹植   一 生平   二 自然观、人生观   三 政治观   四 文学理论及其创作特点   附录一: 三曹年表   附录二:人名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曹操评传(套装上下册)》荣获我国出版领域最高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观刘项目。

文摘

3.奏免污吏,禁断淫祀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黄巾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统治集团慌了手脚,灵帝急忙下诏,命令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后汉书·皇甫嵩传》),在各主要关隘之地置都尉把守,任命外戚、将作大匠、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后汉书·何进传》)。同时召集群臣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灵帝听从了北地太守皇甫嵩的意见,解除党禁,把国库的钱和西园的厩马发给军队。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讨黄巾。当时黄巾主力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冀州,由张角兄弟直接指挥;二是颍川,由波才等指挥;三是南阳,由张曼成率领。灵帝任命尚书卢植为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诸郡兵,征冀州张角;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三十岁,被正式授以骑都尉军职,讨颍川黄巾。骑都尉是二千石的官。所以,这是曹操仕途上的一次重要晋升。据历史记载,皇甫嵩、朱儁讨颍川黄巾,出师不利,被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军打败,包围在孤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之内;后来皇甫嵩用火攻,黄巾军疏于戒备,乱了阵脚。这时曹操正好率兵赶到,遂与皇甫嵩、朱儁合成共战,大破颍川黄巾,“斩首数万级”。
曹操参与镇压黄巾军,立了功,被提拔为济南相。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我高兴地接受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约稿,参与撰写由著名教育家、学者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曹操评传》(附曹丕、曹植)的写作。任务虽然接受了,但由于日常工作太繁,长期不能安排。直到1996年,自觉再拖下去将会影响研究中心整套《丛书》的出版计划,同时深受研究中心历届领导和工作人员勤恳、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才下定决心晚上时间不再安排其他活动,全力投入写作。我深深感到,本书能够按时写成,是同受到匡老不知老之将至、耄耋之年在科研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影响分不开的,也是同研究中心建立以来全体同志的关怀、督促分不开的。因此,在这里我特向匡老在天之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研究中心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丛书》副主编和研究中心负责人蒋广学教授、巩本栋教授、申屠炉明博士和南京大学出版社阎居梅副编审等,对本书的初稿和出版,提了许多具体的宝贵意见,并作了细致的加工,谨此志谢!

序言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