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飞鸟是在恐龙全部灭绝后才演化出巨大的杀手,它们填补了肉食恐龙留下的空白,占据着食物链顶端。不过不飞鸟的化石虽然不很罕见,但是人们却没有发现过它的足迹化石,直到最近,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华盛顿的距今约4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层发现了一组疑是不飞鸟足迹化石,引起了古生物学界的关注。
不飞鸟图册(2)
化石的研究者,华盛顿州枫叶谷学区的帕特森教授团队在最新一期的《植物与动物足迹国际杂志》中发表了研究报告,论文指出该足迹有明显的3趾痕迹,保存得非常完好。从第一趾的痕迹可以判断这是右脚的足迹。帕特森教授将这个新发现的足迹命名为争论鸟形足迹(Ornithoformipescontroversus),其属名
“Ornithoformipes”表示表明鸟形的足迹,而种名表示有争论的。著名足迹专家,丹佛科罗拉多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马丁·罗克里教授(他曾经考察过我国甘肃省永靖恐龙足迹)称:它早在1992就被一名雕刻家发现,之后一直尘封在仓库中,直到最近在才被征集到,从我们的研究结论推测,这个足迹可能是不飞鸟的一个新种所有。
鸵鸟、鸸鹋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型的不飞鸟,因不能飞只能走,所以又称走禽。这里说的恐鸟也是大型不飞鸟,但比鸵鸟、鸸鹋大得多,而且已在不久前离开人世,身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疑问。
人们一般都认为,恐鸟在300多年前还在新西兰的丛林里游荡。
世界上最早见过恐鸟的人是新西兰的土着毛利人。毛利人是波里尼西亚人的后代,1000多年前他们从塔希提群岛漂洋过海来到荒无人烟的新西兰岛。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这个岛上居然生活着一种巨大无比的不
会飞的鸟,这就是恐鸟。波里尼西亚人是航海能手,他们曾造访过太平洋上的很多岛屿,但那上面都没有大型动物存在。因此他们必须随船带上猪和鸡,以便提供肉食之需。
在新西兰曾生活有15种恐鸟。恐鸟一般高在3米左右,最大的恐鸟可高达4米(是鸵鸟的2倍),体重约300千克。恐鸟中还有一类系矮小种,称侏儒恐鸟,高不及大恐鸟的一半。恐鸟长着两条粗壮的长腿,小脑袋,长脖子,翼和肩带完全退化,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
恐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堪称鸟类之王。毛利人称恐鸟为“摩亚”。1839年有人把恐鸟的化石带到伦敦,请英国比较解剖学家欧文鉴定。1844年欧文把这种大鸟命名为“恐鸟”(令人恐惧的大鸟),两年前他曾为恐龙命名。
恐鸟其实并不令人恐惧,它们是一种性格温顺、老实本分的草食性大鸟。一生吃素,不沾腥荤,有点嫩树叶、浆果、树籽什么的下肚足矣。恐鸟因长得高大,看起来怪吓人的,实际上它们是丛林里的“老好人”。
恐鸟在新西兰,好日子不知过了有多少年。那时陆地上的动物只有蝙蝠和青蛙(据近年发现的化石可知,当时岛上还有蛇与鳄鱼),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鸟类,没有大型掠食性哺乳动物。岛上的动物们没有谁敢对恐鸟不敬,当然恐鸟也不会去欺负别人。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老好人”发现,这个世道怎么全变了?。
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鸟可能早在7000~8000多万年前就来到新西兰了。它们来到新西兰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过得很惬意。那时岛上没有能对恐鸟构成多大威胁的天敌,但这里的食物却很却有丰富的食物。新西兰成了恐鸟的乐土!
可后来天敌来了,于是恐鸟的厄运也随之而至。
据研究,有两种后来才来到新西兰的会飞的入侵者给恐鸟的生存构成了极严重的威胁。一是凯艾鹦鹉,一是哈斯特鹰。凯艾鹦鹉是丛林里的吸血鬼,这种大鹦鹉长着又长又尖的喙,它们成群地飞到恐鸟的背上,用喙刺穿其背,吸食其肾脂。
哈斯特鹰是一种巨大的猛禽,翼展几达3米。它也是从背部攻击恐鸟,先用锐利的爪子把恐鸟击倒,再撕食其肉。哈斯特鹰还常常在凯艾鹦鹉围攻恐鸟时趁火打劫,以节省力气。
但对恐鸟来说,最可怕的天敌是人类。恐鸟很好对付,毛利人用棍棒、长矛、弓箭就可轻取恐鸟的性命,然后大啖其肉。古毛利人拼命捕杀恐鸟,至今岛上还能看到大量的由恐鸟骨堆积成的垃圾堆。毛利人还用恐鸟的皮做衣服、蛋壳做容器、骨做武器的尖端和工具,以及装饰品。毛利人还放火烧荒,开垦森林,致使恐鸟失去了栖息地,这对恐鸟的伤害最大。最后连凶猛的哈斯特鹰也丧失了立足之地,尽管它们还会飞。当年波里尼西亚人还随船(独木舟)把狗和一种波里尼西亚种鼠带到了岛上,它们也对恐鸟下手。
恐鸟曾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这使它们变得十分脆弱,缺乏对敌斗争以求生存的本领,甚至连恐惧感都丧失了。它们的大个子算是白长了,看似不得了,但却不堪一击,还不如鸵鸟和鸸鹋有办法,鸵鸟、鸸鹋虽不能咬人,却能迅速逃跑避敌,紧要关头还能用脚踢敌人,使掠食动物不敢靠近。科学家指出,偏远海岛上的动物大都有脆弱的特点。
灭绝
近年的研究表明,恐鸟曾有过它们的黄金时代。那时恐鸟家族人丁兴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1000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曾生活着300万~1200万只恐鸟。但当人类于1000年前到达新西兰时,恐鸟的数量已经大减,大约不足16万只了。可见那时恐鸟盛世已过,正在走向衰败。
先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恐鸟在人类移民新西兰后的整个灭绝时期要超过1000年;但新的分析指出,恐鸟的灭亡只花了160年,有人称之为“闪电灭亡”。这样快的灭绝速度是已知灭绝动物群中最快的。
恐鸟的灭绝,人类肯定难辞其咎。但把这笔账全算在人类头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鸟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较复杂。
科学家对恐鸟数量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表明,当时成年恐鸟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与天敌(人类是主角)对这种缺乏自卫能力的动物的大肆捕杀有关。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也有一定的责任。
至于出生率低则可以做如下解释:巨大的动物繁殖率都很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寿命却很长(小动物如老鼠、昆虫之辈,繁殖率很高,但却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岛上,在没有天敌相制约的情况下,过高的繁殖率对像恐鸟这样巨大动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鸟的基因里必定有一种限制“人口膨胀”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否则它们早就因繁殖得过多,吃光岛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毁灭了。据说恐鸟一次只生一个蛋。
当年若无外敌入侵,恐鸟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会构成灭种的危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