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古城村一带,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秦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阿房宫景区破土动工,2000年正式运营。2006年,这一景区曾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1]
“这个项目是拿到市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市计委的立项报告和市文物局的动工函,我们才租地开工的。”秦阿房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应魁说,当时不仅为阿房宫景区办过相应的手续,而且还是请陕西省文保中心设计的。“刚启动时我们投入了大量宣传,效益很好,但近几年门口有市政工程修路,旅行社的车进不来,资金周转不了,一直亏损也没法再进一步修整。”他坦言,从2012年5月的一纸“拆迁通知”后,景区就越来越不行了。
除了经济效益不佳,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也承认,该景区在规划时即处于“灰色地带”。“结合当时经济发展迫切、遗址保护理念简单的背景来看,地方政府认为这是个好项目,但由于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批复,这一记‘擦边球’其实是在默认的状态下运转。”[2]
阿房宫景区是20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的,当时的文物保护只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当时全国兴起主题公园热,农民企业家雷应魁成立了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在遗址旁300多米的一般保护区上租了680亩地,建立了这个历史公园式景区。”
不过到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十五届世界大会在西安召开,提出了国际上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不但要保护好古迹遗址,更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李军认为,“时代变了,要求也变了,阿房宫作为国家级100处大遗址之一,现在要申遗、要建设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就必须重新按规建设。”
既然原景区投入这么大,能不能依靠整理改造,通过“再利用”的方式融进大遗址公园呢?
“这可不行,因为和国家文物局制定的遗址保护规划方案有冲突。”李军说,景区处于限高8米的建设控制区,但现有的建筑超过30米,且位于遗址正南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与南山之间应该有个视觉通廊,因此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中要求保持阿房宫南北通视,现有的公园景观必须拆除。
雷应魁坦言,从大方面来考虑,这是必走的路。“小项目服从大规划,就希望拆除后管委会能给公司重新划一块地,让企业转型,解决后续发展。”对此,李军也表示目前正在请有资历的第三方评价公司对地面附着物进行评估,给予适当补偿。[1]
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解释了拟拆除阿房宫景区的原因:第一,2012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陕西省文物局提出的《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按照这份规划的要求,现有景区部分建筑不符合规划,对文物长期保护不利;第二,现有景区处于遗址正南方一级建设控制地带,建筑高度超过30米,超出了新规划要求的8米;第三,新规划要求保证遗址本体的南北景观视线通廊,即从遗址处应可看到秦岭;第四,现有景区经营不善;第五,现有景区租赁村土地2014年租期终止,该村不会再续租。[1]
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决定采用城市公园和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计划3年内建成2.3平方公里的考古遗址公园,完整保护古迹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同时,在外围共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区,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高端地产等来拉动经济。
为了不再重蹈阿房宫景区的“短命”覆辙,2012年管委会还首创“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前期研究”和“国内外遗址公园比较”,在慎重的调研基础上才正式启动具体规划。“就为提高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它更长寿。”李军强调说。[2]
事件还原
2000年,西安市秦锦绣阿房宫开门迎客,成为除秦兵马俑景区之外西安第二大景区。
2013年2月,西安市沣东新城管委会获悉,辖区内的秦阿房宫景区因大部分位于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遗址的角度出发,这个已建成13年投资数亿元的景区将被拆除。[1]
2013年6月,秦锦绣阿房宫景区正体拆迁完毕,留下一片废墟。取而代之的是耗资更多、规模更大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预计2015年建成使用。
同年6月,北京首创集团宣布长期注资380亿在锦绣阿房宫景区(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外侧)建设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2014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380亿打造“新阿房宫”引舆论质疑》一文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陕西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情况的报告>的通知》,重建项目或长期搁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