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鮰鱼宝山著名特产鮰鱼,产于长江口宝山、 崇明一带,因与"回"同音,民间通称 回鱼,学名"长吻鮰"。俗称"江团"、"白吉"、"肥头鱼"。鱼体态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鮰鱼个体轻重不等,一般为1500~2500克,少数个体可达10公斤。鮰鱼俗称江团,苏东坡有诗赞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 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鮰鱼兼有河豚、鲫鱼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和鲫鱼之刺多。鱼不仅好吃,且有补中益气、开胃利水之功效。由于环境变化和捕捞强度过大,其资源已濒于枯竭, 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宝山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人工繁殖技术和池塘养殖获得成功, 网箱养殖鱼种可15公斤/平方米,商品鱼30公斤/平方米,池塘单养亩产达到400-500公斤。 原吴淞老镇上的合兴酒菜馆 (现为吴淞饭店)的名菜红烧鮰鱼,以色泽红亮,油而不腻,鱼肉肥酥,味道鲜美而闻名。
原吴淞老镇上建于1937年的永兴酒菜馆 (原淞兴路160号)推出的红烧鮰鱼,不仅闻名吴淞,而且在上海极具盛誉,该馆充分发挥地临江河的优势以及吴淞渔市充足的水产鲜货,近水得佳鱼,烹饪长江口各类水产,尤以红烧鮰鱼、清蒸刀鱼、银鱼炒蛋等菜肴名闻遐迩。“八一·三”淞沪抗战,酒菜馆被日军炮火摧毁,次年战事西移后,该店职工黄宝初约同里人5人,各出资100元,计600元,合资在淞兴路同泰路口毁于战火的徐洪盛百货店地基搭盖简屋恢复经营,取名合兴酒菜馆,“合兴”者,合作经营,寓兴旺发达之意。 开业两年,生意清淡。黄宝初见“客不盈门”而提议关馆。相传,在黄宝初关馆当日的早晨,有一大青蛇闻香烟而消循。当夜,黄宝初又梦见大青蛇口衔一条鮰鱼至床前,黄宝初惊醒后思忖,认为此乃神蛇指点,酒菜馆当以鮰鱼为主,打出品牌,逐重开菜馆。 黄宝初重开合兴酒楼后,首推“红烧鮰鱼”招徕顾客。他在烹饪时十分讲究火功火候,掌握好“两笃三焖”,一盆鮰鱼至少要烧上半个小时,其中两次用旺火,每次二三分钟,大部分时间用文火焖,使鱼块完整而鱼肉酥绵细糯,鱼肚自然成芡为佳。每当一盆盆色泽红亮、微溢酒香的“红烧鮰鱼”上桌,常赢得食客一阵喝彩,细细尝之,唯觉咸中带甜,鲜嫩不腻,汤汁似乳,稠浓黏唇,真是鲜美绝伦,不久,便成了沪上一绝。黄宝初见酒菜馆顾客盈门,便又约请里人杨伟卿、陈元其等8人集股,每人出资老法币800元,加上原6人之资,以8000元资本在原酒菜馆建造木结构房两幢,仍挂牌“合兴酒菜馆”,简称“合兴馆”开张营业。“合兴馆”待客热情,大小生意一视同仁,信誉日增,其名之盛,为当时吴淞和宝山之最,海内外食客纷纷慕名而来。解放后,“合兴馆”生意更为兴隆,1956年“合兴馆”作为吴淞第一家被批准的公私合营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评为上海老字号餐饮店。
由于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长江水质的恶化,原“长江口三宝”大幅锐减,野生鮰鱼越来越少,现市场上供应的鮰鱼大都为人工饲料喂养,产量虽多,味道却难与原长江野生鮰鱼媲美。又因市政建设与老镇改造等原因,“合兴馆”也已拆除,历史上的“吴淞红烧鮰鱼”便成了“昨日黄花”,再也难觅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