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润滑油基础油加入各种防锈剂(常用磺酸盐和氧化蜡膏)制得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主要用作金属部件表面的防锈涂层。其防锈机理在于防锈剂成胶束溶于油脂中,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润滑油(脂)组分中的烃链,则与防锈剂形成混合多分子层,从而防止水和氧的侵蚀,阻止金属表面生锈。防锈油脂可以分成油型、脂型、溶剂稀释型、乳化剂(或水型)以及防锈-润滑型等。其中溶剂稀释型由于干燥快、膜薄而透明、防锈性可靠,使用较多。
在边界润滑条件下起增强润滑油的润滑性和防止磨损及擦伤的化学品。 油性剂通常是动植物油或在烃链末端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其作用是通过极性基团吸附在摩擦面上,形成分子定向吸附膜,阻止金属互相间的接触,从而减少摩擦和磨损。 又称油性添加剂。烃链末端具有极性基的化合物。能在金属面上形成吸附膜,从而防止金属间的接触摩擦。 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级脂肪酸,如棕榈酸及油酸;(2)高级醇,如月桂醇及鲸蜡醇;(3)脂肪酸酯,如油脂及硬脂酸丁酯;(4)烷基胺,如鲸蜡基胺及油酰胺;(5)酸式磷酸酯,如酸式磷酸月桂酯及酸式磷酸油酰酯;(6)有机硫化合物,如硫化抹香鲸油及硫化油酸。自然界约有40多种不同的脂肪酸,它们是脂类的关键成分。许多脂类的物理特性取决于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和碳链的长度,其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脂肪酸可按其结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从营养学角度,按其对人体营养价值进行分类。按碳链长度不同分类。它可被分成短链(含4~6个碳原子)脂肪酸;中链(含8~14个碳原子)脂肪酸;长链(含16~18个碳原子)脂肪酸和超长链(含20个或更多碳原子)脂肪酸四类。人体内主要含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脂类。 按饱和度分类: 它可分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再按不饱和程度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分子结构中仅有一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分子结构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发现双键所在的位置影响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因此现在又常按其双键位置进行分类。双键的位置可从脂肪酸分子结构的两端第一个碳原子开始编号。目前常从脂肪酸,并以其第一个双键出现的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ω-3族、ω-6族、ω-9族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一种分类方法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