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波

陈全波

出生地 国家一级演员
出生时间 1912年
目录导航

陈全波

简介   陈全波(1912年—1992年1月25日),男,汉族, 四川南充人,原四川省 南充市川剧团团长(已故)。中国戏剧界“ 四大名丑”之一,在上世纪的戏剧界享有极高盛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邓小平 最爱看得就是陈全波演出的川剧、 灯戏。其拿手好戏有:《杨光逼宫》《皮金滚灯》等。   陈全波,男,川剧丑角。生在四川省 蓬溪县 板桥乡。 生平   他自幼生性活跃聪明伶俐,尤喜听戏、唱戏。14岁在县城冷铁铺当 学徒时,已经能随口唱出《 南阳关》等10多出 川戏的戏文,常常边干活边唱。不久便在 遂宁县 观音堂加入永庆乐戏班,拜艺人刘瑞甫为师,学习 文武小生戏艺。一年多后,因病回家。病好后,考入亦乐科班。又过了一年多,在南充县青居场再次加入永庆乐戏班。他学戏勤苦。在亦乐科班时,他已满16岁,比其他科班生年龄都要大一些,练 基本功的困难也大得多,但他舍得练,不怕苦,不怕痛。别人睡了,他还在搁腿。学唱腔,除了白天规定的时间认真练外,睡 在床上还在扣指拇,小声哼三眼板。除了规定一天练两道功外,自己还要加夜班。下腰时,还特别请一个人或两个人站在 肚子上。开始别人怕踩出事来,他便叫他们莫怕,尽管来,出了事情自己 担待。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到河滩 激流处练嗓,试着用自己 高亢的嗓音压过激流的浪声。如此日久苦练,增大了他的音量和嗓音的耐久力。   出科后,陈全波 搭班演出于川北、川南一带,20世纪30年代中期搭班上成都演戏。在 三益公剧社,已带有徒弟的陈全波为了提高艺术水平,拜名满川西的鄢炳章老师为师。当时的 蓉城川剧舞台,名角如林,群星灿烂,纷陈绝艺,盛极一时。陈全波既得名师精心指点,言传身教,又善于向众多师友学习揣摩借鉴,取长补短,他的技艺日益精湛,声名遽起,成为川剧丑行中一大名角。 民国26年   (1937),他在乐山和 徐静华结婚。30年代末40年代初,陈全波搭班辗转泸州、宜宾、永川、内江一带演出,名噪川南。民国31年(1942),陈全波再上成都演出,与 刘成基、 周企何、 周裕祥齐名,号“四大名丑”。民国37年(1948)冬回到南充县城,加入平化剧社演出。 解放后   陈全波一直在南充川剧团扛鼎演出,培育新秀。曾三次应邀进中南海 怀仁堂为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邓小平、陈毅、 贺龙、 罗瑞卿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高超精湛的演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邓小平、 杨尚昆最爱看他演戏。1983年文化部主办戏曲演员讲习班,他应聘担任教师。其间,参加了“四川振兴川剧汇报团”赴京演出。邓小平特地点他演出了《 做文章》。此时他已71岁。演出结束后受到了邓小平、杨尚昆亲切接见并与他合影留念。

大会发言大会发言

演习评价

  他演戏丑而不俗,能将观众带入一种 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使之在笑声中获得 审美享受。他功底深厚戏路宽,但凡丑行各类,或 袍带丑,或龙箭丑,或 官衣丑、 褶子丑、或襟襟丑、娃娃丑;角色或文或武,或老或少,均能胜任。塑造人物得心应手,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练功,既便是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打成“牛鬼蛇神”被批斗管押之时,也时常钻进 防空洞练功。进入古稀之年,他仍然披雾顶霜,踢腿下腰,练功不辍。78岁高龄之时,他仍能够踢尖子、探海、二踢腿,功夫之深可见一斑。他嗓音清脆,刚柔相济,高低自如,韵味悠长。特别是他的“娃娃腔”,使他的嗓音在高亢 苍凉中又有浓烈清新的童稚气,往往一腔既出,声惊四座,余音绕梁,回味悠长,老一辈戏迷尤其爱听他的唱腔。他的表演活脱圆转,生动自然,幽默风趣,浑若天成,成为川剧艺术中风格独特的 流派。他善于从人物性格、人物情感出发,设计表演技巧。一招一式、一频一笑、一摇一摆,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 形式美、艺术美。1992年 中央电视台的 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川剧 小品 《戒赌》即为陈先生的拿手戏《 滚灯》。   他演出中善能丑中见美,美中见丑。他认为就戏的内容讲,要 歌颂美而鞭挞丑。就艺术形式讲,要讲究形式美。即使是内心和外表都极丑的角色,也要在表演上转化为形式美,才能给观众以审美愉悦感。在《问病 逼宫》这出戏中,他塑造了一个外形俊美、风流倜傥而内心肮脏、残暴荒淫的 杨广的 典型形象。在这个角色身上,他着力表现的是杨广丑恶的内在。又如在《 黄沙渡》中,他塑造了一个外形丑陋,而内心善良、机智风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万安。陈全波塑造的丑角形象中,更多的是喜剧人物。如《余塘关》中的 余彪;《 裁衣》中的龚裁缝; 《 滚灯》中的皮金;《 拜新年》中的窦相公。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给观众以审美的享受。他的表演艺术成为川剧艺术的瑰宝和精神文化财富。

成就

  陈全波毕生热爱艺术且关心后学晚辈,为川剧事业培育后继者呕心沥血。经他传授和指导的 门生难以胜数。1983年应文化部邀请进京为全国戏曲演员讲学。1959年应邀到 陕西省西安市交流艺术经验,讲授丑角戏。1958年以后 南充地区办起艺术学校,他讲授表演学。1978年, 中央戏剧学院五名外国留学生专程从京来南充听陈全波讲授表演艺术。课间,他还为学员表演《 裁衣》。那维妙维肖的表演,穿针、引线、裁剪、藏布,一招一式,无不活脱逼真,外国留学生伸出拇指说:“ 了不起!”他的徒孙 苏明德, 20世纪90年代随所在剧团赴香港、日本、朝鲜等地演出《 滚灯》,引起了巨大轰动,被称为川剧一绝。几十年来陈全波传授和指导的门生难以胜数。 李笑非、 汪洋、 许明耻、庞祖元、蔡华聪、涂显光、 李俊才、蒲万亮、 吴章平、 陈奇、 何胜德、 周显荣、 李全林等等,都已成为川剧艺苑中的卓有成绩的知名人物。李笑非、汪洋等均已获得 一级演员的高级职称。陈全波在从事川剧艺术漫长的65年艺术生涯中,勤奋探索, 辛勤 耕耘,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川剧界有口皆碑的 一代宗师。

组织活动

  1991年10月,南充地区行署为陈全波举办了“舞台艺术65周年纪念”。成渝两地及四川各地、市戏剧名家云集 果城,庆贺陈全波从艺65周年。陈全波虽80高龄,仍在纪念演出活动中表演了《九流相公》。高超的演技,得到了全国文艺界的推崇和赞誉。舞台艺术65周年纪念收到了全国各地贺电贺信近万封,文化部常务副部长 高占祥,也书赠条幅,盛赞他为“巴蜀名丑梨园奇葩”。前 国防部长 张爱萍书赠条幅“苍龙”。   1956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 南充市 实验剧团副团长、 南充专区川剧团(后更名南充地区川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顾问、南充市文联副主席、南充地区文联副主席、南充地区戏剧家协会主席、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职。为四川省一至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1月因患急性肾病,医治无效于25日在成都 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   [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