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讲座
作 者: 刘池 主编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开 本: 16开
ISBN : 9787510402326
定价:¥435.00
《在北大听讲座1~19辑(套装共19册)》共包括 思想的声音、 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魅力、思想的光芒、 思想的灵光、思想的乐章、思想的风格、 俄罗斯文化之旅、思想的精髓、思想的境界。 《思想的声音》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一辑,所收文章旨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 兼容并蓄,皆可谓思想的精萃、智慧的 集锦。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 北大讲座中传来的 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思想的力量》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二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 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思想的魅力》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三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收有 大江健三郎、 周汝昌、 张岂之、 戴锦华、 谭霈生、 唐晓渡、 王岳川、荣维毅、 李强、 厉以宁、 宁骚、 温元凯、 汪建成等的精彩演讲。
《思想的魅力》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三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思想的光芒》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四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和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思想的光芒》包括了成 思危 解读 新经济厉以宁 当代 中国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晏智杰 世纪之交 中国经济学的回顾与前景、尹保云 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改革、 贾庆国 布什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和 中美关系、 夏学銮 大话西游· 后现代主义与 新新人类
徐友渔 西方对“文革”研究、 吕启祥 《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造、 王义遒 21世纪的北大人、 胡泳 电脑和网络正在造就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孙小礼 数字地球与 数字中国、 关世杰 信息科技与 文化建设、 贺卫方 正义的 行头——从法官换袍谈司法理念、 马忆南 婚姻法修改中的女性的问题的讲座。
《思想的灵光》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五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 海陆空,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的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一辑:思想的声音
王 选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陈嘉映 德国古典哲学与精神生活
姚国华 土著文明与大学建构
刘军宁 自由与保守之间—— 保守主义答问
张 静 法国才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对话
(美)斯蒂格利茨 中国第二步改革 发展战略
(美) 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变迁理论纲要
余晖 政府经济 治理结构中的行政管制
陈志武 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新闻媒体
闵维方 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
欧阳中石 对 书法艺术的理解
张晶 “偶然”之于审美创造
李远哲 面对 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江泽民 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
比尔·克林顿 访华期间在北大的演讲
金大中 在北大的演讲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二辑:思想的力量
追求创造的人生 追求诗意的人生
主流文化与 当代青年成材之路
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
电影导演艺术的思考写探索
当代中国的家庭势力
中国所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
WTO与中国
经济学家看历史、 法律与文化
侵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 因果关系
网络与中西文化
互联网的前景和传统产业的命运
从大共同体本位到 公民社会——传统中国及其现代化再认识
经济 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三辑:思想的魅力
……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四辑:思想的光芒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五辑:思想的灵光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六辑:思想的乐章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七辑:思想的风格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八辑:俄罗斯文化之旅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九辑:思想的精髓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辑:思想的境界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一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二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三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四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五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六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七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八辑
在北京大听讲座第十九辑
作者:文池 主编
ISBN:10位[7800058433] 13位[9787800058431]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1
定价:¥19.80 元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八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尚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 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到了20世纪,俄国以及苏联同样遭遇了许多战争,包括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反法西斯的 卫国战争。尤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构成了 俄罗斯文学史上战争文学的最大的描写对象。有人统计,在卫国战争之后,几乎每一年都有500余部反映卫国战争的 文学作品面世。这个势头一直保持到 苏联解体之前,解体时大家都在关注国家向何处去,顾不上别的,但是最近,关于战争题材的文学又开始出现了。苏联时期的卫国战争文学,先后出现过三次浪潮。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反应卫国战争的文学基本上都是歌颂性质的,歌颂苏联人民的 英雄主义,歌颂 斯大林的领导或者歌颂苏联军队的功勋,这是主旋律。而且大家也都承认,在卫国战争的胜利里面,也有文学的一份贡献。当时,许多作家都当了随军记者,到前线参战,还有许多作家牺牲在前线,那时的文学真正成了一种武器。我在这里提一部作品,就是 阿·托尔斯泰的小说 《俄罗斯性格》。书中写到苏军的一个坦克手,名叫德略莫夫,他和德军打了几年仗,战功卓著,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的坦克被击中,整个坦克起火,他被烧得 面目全非,最后经过整容,谁都认不出 他来了,连他的声音都变了。有一个细节,当给他拆 绷带时,护士把一面 小镜子递给他,然后就转过身去,不敢看他。战士说,没什么,我这样也一样能活下去, 作者说,这就体现了 俄罗斯性格。但是战士想回家看看,他怕父母伤心,就说他是他们儿子的战友,说他们儿子一切都好.最后父母留他在家住一晚。第二天又见到了 未婚妻卡佳,卡佳看到他的样子使他决心离开这里,他当天就走了。回到部队后,家里来了一封信,说你的战友来看过了,但是你的母亲觉得那就是你,哪怕你变成那样子也没关系,我们只会为你感到更骄傲。又过了两天,他的母亲和未婚妻来部队看他,母亲说, 你是我的骄傲;未婚妻说,我会一辈子跟着你的。作者在结尾时写道:看,这就是俄罗斯性格。作者还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会裹上一层又一层外衣,但是战争发生以后,死神逼近时,外表的皮会像被太阳晒爆的皮肤一样,一层层地脱落下去。
第二浪潮出现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大家开始写战争中悲哀的东西,残酷的东西。这时出现一个流派,叫“ 战壕真实派”。这些作家写死亡的残酷场面,写化脓的伤口上落了绿莹莹的苍蝇。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作品,就是 肖洛霍夫的《 一个人的遭遇》(又有翻译成《人的命运》的。但我觉得译成 《一个人的命运》比较好)。这个作品中写到了 ……
面对普鲁斯特,我们应当反省自己——自己的文学观念与文学行为。
我们对一个作家所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是肤浅的。他们以为关心房子问题、粮食问题、下岗女工问题,就是一个作家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表现。殊不知,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作家在他作为一个作家时是不必要关心的问题。
中国作家现在必需要区分自己的知识分子与作家的双重身份。
作家也是知识分子,但却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他既需要具备一般知识分子的品质,同时又需要与一般知识分子明确区别开来。他既要承担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与使命,又要承担作为作家所必须承担的特殊义务与使命。作为知识分子,他有责任注视“当下”。面对眼前的社会景观,他无权视而不见。他必须发言,必须评说与判断。“知识分子”这一角色被规定为:他必须时刻准备投入“当下”。李敖甚至将知识分子一生的使命定位在唱反调上。他说,刽子手不杀人,这是他的失职,而一个知识分子不唱反调也是失职。当一个知识分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竟然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时,他则已放弃了对“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坚守。知识分子应当知道,集会、沙龙、讲坛、电台、报刊都是他体现知识分子时代良知的阵地。他应当随时出击。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中,知识分子永远是强劲的驱动力。知识分子应当时刻回味与揣摩自己这一角色的定义。在与社会的一种紧张关系中,他应向世人闪烁出一番知识分子形象的光彩。一个作家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时,就应当为对这一角色的守卫而不顾一切。
卷首语
叩问与追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应该成为精神贵族的家园。无独有偶,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将巴黎高师称作“高贵的精神隐修院”。精神,像一束鸿蒙之光,照亮懵懂的心房;像一缕温馨的风,抚慰现实的沧桑;像一片高雅的景,熏染世俗的情怀。对精神的叩问,让我们暂且遁离物质世界的纷扰,拂拭心灵落定的尘埃,正所谓“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精神的观照,也让我们得以闲暇,反思浮躁的人生,彻底撕裂生活的面具,回归真实的自我,追寻生命的终极,正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游心天玄,与物自适。
北京大学,正是这样一所精神的诗意栖居地。这里曾诞生了一批精神巨匠。严复、事鸿铭、蔡元培、陈独秀、马寅初、鲁迅、马幼渔、沈尹默、熊十力、黄侃、胡适、粱漱溟、顾颉刚、翦伯赞、金岳霖、陈岱孙、冯友兰、俞平伯、汤用彤、朱光潜……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思想博大精深,人格儒雅清芬。这激励着北人人一如既往孜孜以求的人文关怀,自由的思想,独立的品质和担当的勇气。如今,北大的讲座,正承继着学术的传统,汇聚着精神的辉光,容纳着思想的争鸣,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曙光初照,来到北大三角地,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讲座通告牌依次排列,不时还能碰撞搜索的眼神,听到惊叹的声音。夜幕初降,灯光如昼,来到三教、理教,你不难发現,讲堂之上,学者谈吐自如,激杨文字,宣讲思想;讲堂之下,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遭、入口、出口处都无立足之地。听众用心倾听,冥思凝想,不时提笔记录,戊点头称是戍摇头质疑。每到精彩处,场下掌声霄动;每到幽默处,场下笑声入云。讲座末尾多半是听众提问时段,有些学生温又谦恭,借机请教;有些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针锋提出自己的见解,学者们总能以谦谦君子之风诲人不倦。两个钟头,一晃而过。听众往往兴致未尽,追问不已,学者们则不吝屠教,一陪到底。这就是北大讲座的盛况。
主讲人不拿思想来哗众取宠,他们是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者。王国维将做学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苇三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由孤独自恃、苦苦思索到兴味盎然、精心钻研到豁然开朗、理得妙悟的递进式发展。来北大开办讲座的老师便是如此治学律己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升腾着自我的人生境界。而冯友兰先生根据宇宙的觉悟程度之高低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是自然境界,即“顺习”、“顺才”;第二种是功利境界,即汲汲于私欲;第三种是道德境界,即为公、为义、为民族;第四种是天地境界,即“浑然与物同体。”
没有讲座人探讨政治形势,关注经济动态,心系人类生存状况,放眼全球进程,在繁复多元的现实中,敏锐感触时代的旋律,独到发现社会的积患,产志促进人类的发展,体现出敢为天下先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表现崇高的道德境界,呈现生命之凝重状态。
……
这里有一道风景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不断地吸引着各界知名人士登上讲坛,用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睿智的思维见解给北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在北大开讲的人士当中,不仅有众多的国内一流学者,国际知名人士也频频亮相。仅1999年以来,就有近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一批世界人文社科领域著名学者登上北大讲坛。
北大以活跃的校园文化著称,丰富的讲座资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北大的文化在于此,北大的魅力更是在于此。有人曾“戏言”:在北大,课可以不上,但讲座决不能不听。每天未名BBS首页的学术动态栏目中,你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抑或是各学科的泰斗,抑或是各行业的风云人物。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他们都以其智慧的声音,在思索一种生存的方式、探求一种人性的真谛、追寻一种人生的境界。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与先天下的担当精神、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学者的一种独特魅力。
在北大的讲坛上,不仅讲座人独具魅力,听讲人亦熠熠生光。讲前,他们期待的眼神显示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思想的追求;讲时,用耳聆听、用心感悟,他们享受着醍醐灌顶般的陶醉与觉醒;讲后,诘问、辩论、思索,他们在讲座这条河流中提取出持续滋润灵魂的甘泉。
总之,讲座的前前后后,形形色色的人们,讲着、听着、辩论着、思考着,这一切构成了北大最别致的一道风景。在此风景中,目光透露清高的象牙塔“居民”将他们不甘寂寞的心灵展示,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的省悟表达。北大讲座,北大的一道风景。它增添了北大这块神圣土地的内涵,让古老的燕园更加生机盎然、青春焕发,它播撒下精神的种子,在代代学人心中生根发芽。
无论是用耳聆听,还是阅读代替聆听,透过北大讲座,你能更有深度地把握时代脉搏,你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化、精神、价值,等等。因为北大讲座阐释了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讲述了人类不断思索着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试图拈出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变换的因果。人类一代代积累着知识和看法,正是它们的总和塑造了人的特质、人类的形象。在讲座中,当代学者们正结合现今形势,把它们总结并加以升华,使得我们突破“当代的束缚”,使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闹市之中,当你匆匆忙忙地追求物质利益时,是不是有时也会感觉到灵魂深处的某种欠缺?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忙碌中忘却了对灵魂的滋养,在喧嚣中忽略了对精神的关怀。“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追求“实用理性”,追寻一种人类生活的意义或许更有价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随后告诉人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面提到,他的大学数学老师对他们说:我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王小波为此而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应该为此而感动。
翻阅《在北大听讲座》,用心去聆听大师们或平静、或激昂的演讲,我们会逐渐领会到一种学术的境界,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只有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永久的慰藉,使我们的精神保持不断的升华。
阅读代替聆听,给我们的是一种更意味深长的熏陶。泡一杯清茶,在缕缕芳香中,翻开《在北大听讲座》,和大师们对话,穿越一道漂亮的风景、享受一份高贵的精神食粮吧!
笔名文池,著名出版人,曾出版《天蓝色的彼岸》、《学习改变命运》、《在北大听讲座》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