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铁器

汉代铁器

中文名 汉代铁器
年代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目录导航

汉代铁器概况

铁器关系到国计民生、军备国防,制铁业成为特别重要的经济部门,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西汉初期,各地制铁业多被控制在诸侯王及富商手中。汉武帝时,在各地置铁官,垄断全国的制铁业,并实行专卖政策。东汉前期,承袭西汉制度,冶铁业仍由国家专营。但豪强地主势力强大,私设工场,自造铁器,官府不能禁止。章和二年(公元88),和帝即位,宣布盐铁开禁。此后,各地冶铁业多为豪强地主私营。

铁器的种类和效用 

铁器的种类和效用

铁农具有犁、锸、铲、锄、耙、镰等。犁上的铧,一般系全铁制,比战国时代的铁口木铧要进步得多。为了防止铧的口刃磨损,多采用在前端套铧冠的方法。为了提高翻土效率,还在铧上装置土(犁镜)。、锸、铲等和前代相比,也有一定的改进。双齿或三齿的铁耙,用于耙地松土,为前代所未见。铁镰有各种型式,用于刈割禾穗和禾茎。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汉代农业生产有显著提高。铁工具有斧、锛、锤、凿、刀、锯、锥、钉等。铁斧的普遍使用,有利于森林的砍伐,使长江流域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加速。由于使用了各种铁工具,木工和石工的效率大大提高。汉代造船业突飞猛进,应与铁工具的进一步使用有关。用于谷物加工的转盘式双扇石磨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石室墓、石祠堂、石阙及各种石雕像、石刻画像的流行,都是与铁工具的进步分不开的。

铁器在兵器上的优越性

在兵器方面,铁器的优越性更为突出。铁制的长剑在西汉前期就取代了战国以来较短的青铜剑。柄首成环状的大铁刀,在西汉时出现,是一种新兴的武器。商周以来长期流行的铜戈,也在西汉中后期被铁制的矛和戟所代替。西汉时矢镞虽然有不少是铜质的,但铤部多已改为铁制,而铁镞也开始流行,到东汉时终于代替了铜镞。由于制铁技术的发展,铠甲的质量和性能有显著的提高。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铠甲,是由2800多片细小的铁片编成的鱼鳞甲,制作精致、完善。在防守上也大量使用铁蒺藜。由于汉朝掌握了各种先进的铁兵器,所以能对付北方民族强大的骑兵。景帝时,晁错分析汉朝与匈奴作战的军事形势,就指出优越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之一。

铁制生活用具

铁制生活用具有鼎、炉、釜等容器和炊器,还有带钩、镊子、火钳、剪刀、厨刀,以及钓鱼钩和缝衣针等等。铁釜的广泛使用,为炊事提供了方便,在河南省南阳瓦房庄发现的一件大铁锅,直径达2米左右,可能是煮盐用的。厨刀从别的各种刀类中分化出来,专门按庖厨的需要而制造。汉代的剪刀,和世界各地初期的剪刀一样,是用一根两端具有锋刃的铁条弯曲而成,利用钢铁的弹性而操作。铁制的缝衣针,不仅用于缝制衣物,而且在刺绣方面显示了优越性。度量用的尺子,也有许多是铁制的,其刻度和花纹有的用金丝镶嵌。汉代盛行铜灯,但东汉时铁灯也很流行,洛阳等地汉墓中出土的“十二枝灯”等制作得相当精致。到了东汉中后期,镜子也有许多是铁制的,花纹多属“夔凤纹”。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中出土的一枚铁镜,用金丝和银丝镶嵌花纹,十分精致。

铁官和作坊

传世的“齐铁官印”、“齐铁官长”、“齐铁官丞”和“临淄铁丞”等封泥,是西汉初期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的物证。从汉武帝时开始,中央政府在全国设铁官40余处,其分布东起山东、江苏,西到甘肃,东北到辽宁,西南到四川、云南之间。各地铁官所制的铁器,有时有铭文作为标志。例如,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所制的有“河一”、“河二”、“河三”字样,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所制的有“阳一”、“阳二”字样,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所制的有“东一”、“东二”、“东三”字样。“河”、“阳”、“东”等是郡名的简称,“一”“二”、“三”等则是各郡铁官所属作坊和工场的编号。

相关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广泛调查,在北京市清河镇、山东省滕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等许多地点发现了制铁工场的遗址。特别是河南省,所发现的制铁工场和作坊遗址已达十余处,其中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瓦房庄等遗址已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可以了解当时的冶炼设施、操作过程和技术水平。巩县铁生沟遗址在矿山附近,所发现的炼炉很多,而锻炉、熔炉和铸范都较少,可以认为这个制铁作坊以冶炼铁料为主,锻铸器物为次。南阳瓦房庄遗址在当时南阳郡治所宛县城内,远离矿区,这里的作坊主要是利用从别处运来的生铁锭和废旧铁器作原料,进行熔炼,以制造各种器物。由此可见,汉代的冶铁工场,有时因各种条件不同,在业务上各有侧重。山东省滕州市宏道院出土画像石上的冶铁图,形象地显示了东汉时冶铁工场中用皮橐为炼炉鼓风及其他操作的情形。

冶炼的技术水平

汉代铁器中用块炼铁作材料的锻件,有许多已达到钢的标准,而且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到西汉中期已能用反复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的“百炼钢”。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便是这种正在形成的“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刘胜佩剑还经过表面渗碳和刃部淬火,使得剑刃坚硬、锋利,而脊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另一方面,汉代铁器中用生铁作材料的铸件,除了有许多是经过柔化处理的“展性铸铁”以外,到西汉中期还有了不少“灰口铁”的铸件,后者更具有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滑润性能良好等特点。满城汉墓出土的铁是“展性铸铁”的制品,而车轴承则为“灰口铁”铸件,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不同种类铸铁的性能而加以应用。西汉中期,还发明了利用热处理使铸铁在固体状态下脱碳成钢的技术,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镞便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钢件。到了西汉后期,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用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主要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状态,加以不断的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使之脱碳,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可称“炒钢”。山东省苍山汉墓出土有错金铭文的东汉永初六年 (112)的“三十炼大刀”,就是用“炒钢”为材料,经过反复加热锻打而制成的优质钢件。用生产效率很高的生铁大量地作为制钢的材料,这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见汉代冶铁遗址)。
铁器

历史

铁器(20张)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杂炼生鍒的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

起源

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在古埃及前王朝墓中,发现过陨铁管状小珠;第11王朝墓中,曾出土装以银柄的陨铁制护身符。在两河流域乌尔王墓也出土有陨铁碎片。美洲几个古文化中心都使用过陨铁制的箭头、小刀和工具。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墓中,也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