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 Coria)及Jorge Calvo于2002年为阿纳拜斯龙命名。属名是为纪念一位已逝的考古学家Ana Biset而设的,她是于阿根廷的内乌肯省出生,亦是此恐龙被发现的地方。唯一被命名的种称为萨氏阿那拜斯龙(A. saldiviai),种名是为纪念于1993年发现化石的当地农夫Roberto Saldivia。
阿纳拜斯龙(学名Anabisetia)是禽龙类恐龙的一个属,生活于白垩纪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它是双足的草食性恐龙,约有2米长。
阿纳拜斯龙是种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龙。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估计其身长约2米,体重约20公斤。科里亚等人列出阿纳拜斯龙的数项独有特征。头颅骨后方的枕骨髁(Occipital condyle)比较朝下。肩胛骨的肩锋部分有个突出部分,突出部分跟肩胛骨的比例是真鸟脚类之中最大的。第五掌骨平坦,边缘笔直,横剖面不呈圆形。肠骨的前端与其他骨盆连接部分,占了肠骨长度的一半以上。坐骨前端支干的横剖面呈三角形,后端支干呈四角形。腓骨末端接触到距骨。
阿纳拜斯龙现存有四个标本,所有都于2002年的研究中被提及。正模标本是四个当中最为完整的,它是一些头颅骨碎片,包括部份脑壳及两块齿骨、一个由肩膀至手掌的完整前肢、一个完整的后肢连脚掌、及整段脊椎。其余三个标本都是较不完整,但包括了正模标本没有的部份,包括更多的脊椎、一个完整的骨盆及一个接近完整的尾巴。若将四个标本整合来看,除了头颅骨有缺少,整个骨骼都算为完整。这些标本都是存放在阿根廷的卡门菲耐斯市立博物馆中。
所有四个标本都是从内乌肯省Plaza Huincul南部的Cerro Bayo Mesa中被发现。这个地方是属于Cerro Lisandro地层,属于内乌肯组的利迈河亚组。这个地层的沉积物中保存了一个沼泽,被认为是在上白垩纪的森诺曼阶末期至土仑阶早期,约为9500万到9200万年前。
阿纳拜斯龙被认为是加斯帕里尼龙的近亲,加斯帕里尼龙是另一种巴塔哥尼亚的鸟脚下目恐龙,但是由于缺乏头颅骨而很难准确的分类。当最初被描述时,加斯帕里尼龙及阿纳拜斯龙都被认为是基础禽龙类,比腱龙更为进化。但是分支系统学分析却指出加斯帕里尼龙其实不属于禽龙类,是北美洲鸟脚下目恐龙的近亲,如奇异龙及帕克氏龙。阿纳拜斯龙可能会是类似的分类位置。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下目: 鸟脚下目 Ornithopoda (未分级) 禽龙类 Iguanodontia
属: 阿纳拜斯龙属 Anabisetia
种: 萨氏阿纳拜斯龙 A. saldivi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