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研究

艺术市场研究

作者 吴明娣
页数 388页
书名 艺术市场研究
语种 简体中文
定价 55.00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装: 38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5600407, 9787565600401

条形码: 9787565600401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7.8 x 2 cm ; 558 g

ASIN: B0042ET73Q

内容简介

《艺术市场研究》内容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物质消费开始多样化,伴随而来的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艺术品以其本身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品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因为它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又可带来经济利益。“艺术品无价”,“艺术家是摇钱树”,媒体频频炒作,给艺术和艺术家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他们俨然成了财富的象征。

编辑推荐

《艺术市场研究》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后记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内地艺术市场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笔者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师从叶喆民先生攻读中国陶瓷史硕士学位,时常见到香港苏富比公司寄赠给他的拍卖图录,开始对艺术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1992年硕士毕业后,笔者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在进行美术史论基础课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同时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并逐步意识到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必要性,但仅止于设想而已。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美术学院,院领导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开办新专业,笔者即提出开办艺术市场专业的设想,首先得到了同一教研室李福顺老师和徐改老师的支持,并在他们及院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着手申报工作,前后经过近4年的努力,该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答辩后于2004年被批准建立,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同年9月22日,美术学院组织举办“艺术市场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了史树青、金维诺、单国强、李纪贤、刘守安、李维明、陶东风、吕品田等有关专家学者与会,我校领导及学院领导与艺术市场专业的师生也积极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均对我校艺术市场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该专业此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近6年的建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市场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市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至2010年已招收5届本科生。2009年7月,该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投身于艺术市场,在画廊、拍卖行、艺术品公司等艺术机构供职,在他们的带领下,第二届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也即将毕业,供职于艺术市场中的部分机构。在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同时,首师大艺术市场专业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先后吸纳了4位博士毕业生加入到该专业的教学团队。与此同时,艺术市场研究也成为我院新的学术增长点,除本专业教师外,还有多位硕士、博士致力于艺术市场方向的研究。

目录

1前言
聚焦当代艺术市场
3 艺术与市场
10 人文地把握艺术市场的资本运作
——关于艺术市场人才培养的几点意见
16 论艺术市场的管理
23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经济学观照
30 漫谈艺术市场经济学
38 艺术市场建立“中国规则”是时候了
46 艺术市场的危机源于自身而非外因
48 纠正当今国内文物艺术市场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55 美术批评的市场化反思
62 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之纠葛
69 关于美术类文化产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艺术”与“市场”如何由对抗走向融合76
论上海双年展的行销挑战与问题82
今日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收藏与行动策略89
艺术品收藏的周期性94
法眼冷观“热”市场102
——当代中国艺术市场主要问题浅析及应对策略
艺术市场亟须加强对美术专业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110
艺术市场大视野中的艺术博览会118
“学术”与“被学术”124
——关于“赞助人”概念在中国艺术史语境的再思考
关于台湾画廊发展的一些概况129
浅谈当代台湾艺术市场135
浅谈中国雕塑市场的潜力141
当代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现状及其发展对策146
中国工笔画热拍下的冷思考152
从金农看当代书法家如何走向艺术市场157
真灵奇异玉出椟中165
——林散之书法艺术及其市场探索
荣宝斋木版水印书画复制品及其收藏价值172
叙述与放大180
——从圆明园铜兽首拍卖看艺术品的价格迷局
2000年以来中国古陶瓷市场发展浅析186
小形大象之器日显尊贵之势195
——明清竹雕艺术品价格分析与前景展望
200 从拍卖市场看第二套人民币的收藏前景
207 写实主义油画能否应对危机
——刘小东作品艺术价值及市场走势分析

艺术市场与学院教学
219 再谈收藏学及其专业的创建
229 艺术市场中文物流向与专业人才相关素质培养
233 艺术品市场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教育问题
237 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市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44 艺术批评、策展人及艺术传播机构应是当代艺术市场运行的掌控者
248 关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艺术课程教育的思考和尝试
256 转型中的艺术市场模式与人才需求
262 身份自觉与学科自适
——当代中国艺术市场的双重特性及其教学策略
268 以价值观、历史感、艺术趣味为抗衡
——谈艺术教育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272 艺术市场呼唤美术批评教学改革
279 艺术市场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培养思路

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
289 唐代书画交易价格及其衡量标准
298 一个造假成风的时代
——宋代书画作伪研究之一
明清徽商艺术品收藏世守精神探微 314
从《书画记》看明清之际徽州书画交易 323
明代北京古玩市场的兴起 333
清代北京古玩市场考略 338
晚清古玩收藏家吴大潋考略 347
海派博古图及其收藏 353
角色重构 360
——民国北京书画家参与市场的三种形态
民国北京古玩交易场所探微 370
艺术市场与学院教学 379
——“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综述
后记 387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物质消费开始多样化,伴随而来的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艺术品以其本身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品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因为它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又可带来经济利益。“艺术品无价”,“艺术家是摇钱树”,媒体频频炒作,给艺术和艺术家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他们俨然成了财富的象征。
每年高考时,艺术类招考最为火爆,家长倾其所有支持孩子学艺术、报考艺术,学生们像赶庙会一样涌向艺术系科考场。梦想日后成为名利双收的艺术家。齐白石、毕加索、吴冠中、梵高等中外艺术大师,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成了学生们圆梦的演练场。
与此相适应,书画买卖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由于利益的驱动,画廊、拍卖公司为了赚钱,想尽各种办法抬高艺术品价格,或包装艺术家,或粉饰吹嘘作品,广告招贴满天飞。更有甚者,以假充真,鱼目混珠,蒙骗顾客。有的公司甚至声言拍品不保真。正常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诚信被抛到脑后。买卖双方失去了相互信任。一时间,表面看艺术市场红红火火,可暗地里诸多不规范的行为四处泛滥。不少投资艺术品的买家,当初抱着捡漏的心理,幻想像买彩票中大奖那样,一夜暴富。但多数买家并不真懂艺术,在庄家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游乐场”,他们屡屡受骗上当。曾经繁盛一时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萎缩的迹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