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1月,史穆出生于长沙市捞刀河麦子坡。祖父是前清秀才,一生温朗敦厚,从无疾言厉色。在其引导下,史穆5岁时 史穆就开始临池学书。稍长,则遍临颜、柳、欧、赵诸帖。史穆刚懂事时,家里的田产、山地都卖光了,父亲在一家淮盐经销处当职员,休假回来,教读《左传》;祖父教读《四书》、《五经》、古文辞等,并继续研习书法。
少年史穆博闻强记,当时他就将王羲之之“意在笔先,然后作字”、颜真卿之“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柳公权之“心正则笔正”、董其昌之“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等历代书法大师关于书艺的经典要义娴熟于心,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书法艺术实践。
14岁时,史穆考入湖南国学专科学校,在宗子威、骆绍宾、王啸苏、李肖聃诸名宿门下学习经、史、子、集以及书法、诗词等。后来从颜昌、唐景尧二先生专修书艺,始习唐楷,继习兰亭、圣教两序,随后致力于北碑,如张猛龙、张黑女诸碑志,临摹尤勤。
正当史穆喜登艺坛,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穆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于二分校18期步科,佩带过少校徽章。接着又考入军令部参谋班,毕业后专事研究日军情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穆重新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由于他好之也笃,习之也勤,因而数十年后成就卓然。
史穆先生的书法早已闻名遐迩,书法作品多为行书和行草书。他的行书,字型匀整、态势流动,极 富节奏感和韵律感;他 史穆的草书,熟谙草法自不待言,起伏跌宕而气势连绵,张弛有度,虽大气磅礴 而又简静平和,寓动于静,寓柔于刚,看后让人的精神状态有一种诗意的感觉。
史穆的书法理论是既精且深的,他从五岁开始学写毛笔字,遍临颜、柳、欧、赵名帖。十四岁考入湖南国学专科学校,二十岁以后到重庆,又深受于右任先生(国民党高级将领、著名书法艺术家) 的影响。谈到书法艺术,史穆不慌不忙地说出两个字来:“意”和“气”。他说:“书法是一种意 念高度集中的艺术品,西汉末年的杨雄说‘书,心画也’,而我则要借用一个现代医学名词,‘书 ,心电图也’。”史穆并不会气功,却爱将练书法比做练气功,他认为练字时要排除杂念、心平气和、意力共用等等,这些都是书法与气功的相通之处。
史穆先生以书法闻名于世,其实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他诗词亦是自成一体,朋友们常说他是“ 诗名每被书名掩”。
史穆是一个执着的诗人,他和一些爱好旧体诗词的朋友合办了一个诗刊,名曰《嘤鸣集》。他们认 认真真油印了五年又铅印了五年多,已经出版100多期。他们没有主编,也没有编委,他们写诗,只 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展厅里,有一幅8尺长的书法作品,那是史穆老先生手书的自作《减字木兰花》 :“韶峰毓秀,旷代英名垂宇宙;文采风流,汉武秦皇孰与铸。湘江北去,翘首燕云鹏正举;遗爱 甘堂,四卷雄文鲁殿光。”气势之磅礴有如行云流水。
史穆的夫人肖女士在一次随史穆访问美国后便瘫痪了,至今坐在轮椅上。谈到家庭生活时,史穆的 脸上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在他们的卧房墙上悬挂着两张史穆与夫人的结婚照,其中年轻的那张是 1945年在重庆拍的结婚照,图中肖女士身着白色婚纱,脸上一派纯真甜蜜,旁边的史穆则身着长长的燕尾服、头戴高高的礼帽,笔挺的服装中尽显风流儒雅。另外一张照片是1995年与夫人金婚纪念 日时拍的。
史穆至今称呼夫人为“肖台长”,取意“气象台长”,因为从年轻时候开始,他的着装就都由夫人打理。史穆自己对于天气冷热似乎有着天生的迟钝反应,每每增减衣服都要夫人拿到手上。出差在 外,夫人除了帮助整理皮箱外还要每天打电话叮嘱他当天穿什么衣服,史穆总是很奇怪地问夫人为 什么会知道他那边的天气,于是就在信笺和生活中都亲热地称呼夫人为“气象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