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运动发源于大约4 世纪初叶的埃及和叙利亚。所谓修道运动,又分为独居隐士的修道和住修道院僧侣的修道两种形式。公元250 年,埃及诞生了第一位名叫安东尼的隐士,他在一间茅屋独居了15 年后,又在荒漠里独居了20 年,从此声名远扬。
大约在公元305 年,安东尼开始出世讲道。公元320 年前后,埃及人帕科缪创办了一所修道院。在这个修道院修道的人过着集体生活,集体进行宗教仪式,最终赢得了基督教的认可。与此同时,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也出现了修道院。
最初,修道院完全独立于教会组织之外,是一项自发运动。后来,阿萨纳修斯结合了修道院和教士,还确立了修道僧兼任祭司的规矩。
紧接着,他又把修道运动带到西欧。为了促进这项运动,杰罗姆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奥古斯丁则把它传到了非洲。
在修道僧还没有被教会组织接受时,教会因他们而闹起了宗教纠纷。这主要是因为不能区分哪个是真诚的苦行僧,哪个是贪图修道院舒适的生活才做了修道僧的。还有一个原因,即修道僧往往以狂烈的方式支持他喜爱的主教,这往往使宗教会议陷入异端。
在修道运动早期的遁世修行阶层,除了宗教指定的书籍之外,修道僧再也不会多读一本书。除此之外,他们对待道德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把道德当做避免犯罪的方法。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修道僧倒是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情。[1]
圣安东尼(Saint Anthony the Great)
安东尼(Anthony),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创始人。(主后250年--主后356年?),出生于埃及中部的 Koma,为科普特(Coptic)人。原是农民,因领受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九章二十一节中,耶稣对寻求永生的少年财主所说的话:“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而舍弃一切,在他所生长的村庄发愿过禁欲生活(约主后270年) 。十五年后,离开社会人群索居于沙漠洞穴(故有隐士之称),过著禁食、祷告、读经...极其严峻的沙漠修道生活,为后来的跟随者树立修士典范。Anthony被描述是:“经常禁食...既不用水洗澡...也不洗脚。”275年开始二十五年的与世隔绝生活。仿效安东尼修道方式的人多了起来,有些人独自隐居、有些人则结成团体,其中最大的团体位于尼提亚(Nitria)和思西提斯(Scetis)的旷野里。305年时,广收门生。他将这些跟随者组织起来,誓言舍弃一切跟随基督,只过贫穷与祷告的生活。
帕科缪(Pachomius)
团体修道方式的先驱。他曾是一位军人,于325年开始接受修道主义,因其反对极端主义─个人独自隐居的方式。故他开设第一所共同生活的修道院,管理方式类似军队的组织中的规律。
对阿里乌教派争论有影响力。 在君士坦丁大帝悔改后,教会涌入人潮,而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因此此时许多人如同安东尼一般,隐居于沙漠、成为苦行修士。
修道运动的影响:
第一,修道院成为中世纪早期文化知识得以保留和传承的唯一所在。
其次,修道院的传教活动,使得更多的异教徒皈依了基督教。
再者,修道院还为世俗政府提供了许多有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管理人员。
第四,修道院管理和垦种地产的方式,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农耕组织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