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治疗各种顽固葡萄膜炎,如Behcet病、VKH综合征、交感性眼炎、视网膜血管炎、风湿病性葡萄膜炎[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眼科学教研室主任、眼科实验室主任,眼科学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眼免疫(葡萄膜炎)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2]。
基于全基因组相关分析的儿童特发性葡萄膜炎遗传发病机制研究
从IL-37探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的异质性、预防和治疗
第四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
从AhR、VitD3和miRNA对DC的调控探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第三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
汉族人群和高加索人群中Behcet病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从模式识别受体探讨葡萄膜炎发生机制的异质性
第二届国际葡萄膜炎、第三届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暨第八届中国眼免疫学会研讨会
从调节性T细胞探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
GATA-3对ACAID形成、重建的调控及对葡萄膜炎的预防作用
T-bet对Th1/Th2细胞平衡的调控及对葡萄膜炎的影响
参加中-加项目评审会
ACAID形成机理、诱导及其对免疫性眼病的预防作用
前房相关免疫偏离中CTL反应受抑制机制的研究
眼科学[3]。
2017年杨教授主持的《免疫性高致盲眼病发生的创新理论、防治及应用》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免疫性高致盲眼病是一类常见而又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葡萄膜炎是最为重要的类型,其所致盲目占盲人总数的10%-15%,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所致盲目占葡萄膜炎所致盲目的50%以上,并且多发生于青壮年,反复发作,治疗非常棘手。从2006年开始,杨培增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对这两种常见致盲疾病类型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创建了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数据库(18000余例)和最大样本库(16000余份),解决了葡萄膜炎精准诊疗研究中大数据库和生物样本缺乏这一关键问题,对葡萄膜炎临床诊治和免疫、遗传机制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两种重要致盲眼病发生中一条重要新通路——IL-23/IL-17及其靶细胞,揭示出该通路调节网络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发现与Behcet病相关基因变异42个(占全世界报道38.5%),与VKH综合征相关基因变异29个(占全世界报道80.5%),创立了两种疾病发生的Th17细胞及其调节网络紊乱的理论框架。
(3)在大数据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系列科学治疗方案,解决了两种疾病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关键难题,使两种疾病治愈率达86%和90%,改变了以往两种疾病不可治愈的观点。为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来自海外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视力。
(4)其团队完成了国内样本量最大的HLA-B27相关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
(5)其团队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收集了罕见疾病交感性眼炎114例患者全血标本,是现今为止报道的世界上最大的交集感性眼炎标本库。
多次受国家教委公费公派到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进行葡萄膜炎合作研究,以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负责的项目资助额度230万元)、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重庆市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资助,其领导的团队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培养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名。
其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收集了罕见疾病交感性眼炎114例患者全血标本,是现今为止报道的世界上最大的交感性眼炎标本库。鉴于交感性眼炎与VKH综合征的相似度,在交感性眼炎患者中对与VKH综合征相关的24个SNP位点进行MassARRAY质谱SNP分型,与1230例正常对照比较后发现仅有PDCD1基因的多态性与交感性眼炎发病显著相关,从侧面证明交感性眼炎与VKH综合征遗传易感性方面有很大不同[1]。该文章发表在眼科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影响因子3.03)。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