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镇

祁山镇

中文名 祁山镇
人口数量 6.41万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祁山镇位于祁门县境内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乡镇,滨临阊江上游,因城东祁山而得名。全镇辖16个村、6个社区,现有居住人口6.41万人、户籍人口5.01人,其中农业人口2.12万人。全镇国土面积230.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万亩,山场面积29.25万亩,茶园面积1.91万亩。

祁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秦末,此地为鄱阳令吴芮部将梅鋗的封地,县西十里建有梅鋗城,故祁城又有“梅城”之称。唐永泰元年(765),方清据黟县赤山镇阊门(今祁山镇南)垒石为城,置阊门县。翌年,吴仁欢助官军击败方清,在其旧垒设祁门县,咸丰二年(1852)改名祁山镇,至今一直为县治驻地。

宋筑城,呈圆形,周5里247步。城内置4坊,后增为6坊。明初,城圮,惟存4门。市形因阴阳家旨意布局,“田”字列街,“之”字导水,井布七星,桥入八卦。嘉靖四十五年(1566)筑石城。石城循石山岭,跨龙冈,绕朴墅,顺溪而上至何家坞与石山会,逶迤1060丈。城高2丈,水城3丈,地城2.2丈,宽视高缩7尺。城门大小9座,垣垛1920个。城都废坊分4隅:北隅、西北隅、西隅、东隅。

 清初,城仍旧,城都置4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吴嘉善奉旨修改外城263.69丈,内城250.4丈。改侯峰山城于称锤山冈。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墙东南段被洪水冲圮,知县谢兰修复。咸丰十年,清大臣曾国藩踞县城,太平军7次攻克县城,城垣破坏,惟存东南段。同治七年(1868),洪水陡发,东南城楼堞垛,再次冲圮,仅存石基。

民国初年,除民居错处多有改造,形势移易,市容依旧。民国24年(1935),屯景公路竣工,由东向西穿过县城,辟为马路街,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城外三里街、秀墩街、外河街均属县城范围。民国36年,祁山镇辖文府、庄北、中正、新兴、桃西、秀墩、三里、凤华8保。县城交通不便,每天仅有屯溪至景德镇来往班车各一辆,货运还赖以阊江水道为主。吴桥头、马家是主要水运码头。城外仁济街、三里街,城内中心街、左横街为商业区。儒学前有祁山小学、祁门初级中学。新兴路旁江西会馆戏台是唯一供外地剧团演出的场所。

1949年4月,县城解放。经历年建设,县城范围东延伸至五里牌,西至甲子岭,南自路公桥,北至双河口。1958年后,拓宽马路街为新兴路,利用旧城基建阊江路,改造南大街为中心北路,辟马家巷至凤凰山段为中心南路,改润泽门至关帝庙段为祁山路。建三眼井居民区,改造内河街。中心、新兴路为商业区,有百货大楼、银行大楼、阊江饭店、邮电大楼等。

旅游资源

 祁山镇也是一座风光旖旎的锦绣山城。雄伟挺拔的祁山屹立于镇东,山顶电视铁塔耸入云霄,神奇的铁塔佛光堪称一绝。镇南凤凰山群峰叠嶂,文峰塔耸立其巅,“塔峦高眺”向为山城胜景。镇西梯式茶园,蜿蜒起伏,浮岚叠翠,茶山亭招四面来风,“采茶女”迎八方宾客,是山城人民的游憩之所。阊江清莹澄澈,穿城而过,双桥横亘江上,似双虹卧波;阊江柳堤,三亭联珠,绿柳,红亭,青山,碧水,山城景色如诗如画。旧时有梅城十二景,虽因物换星移多以湮没,但古人题咏具载旧志。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祁山镇位于阊江、金东河交汇处,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枕山临水,景色秀丽。建于1604年的文峰塔耸立于凤凰山上,登塔鸟瞰,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城东平政、仁济两座古桥横跨阊江之上,风格古朴,下临碧溪,波光月影,夜色迷人。城西隅金粟庵四周,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环绕,景致清幽,现在已成为居民新区。祁山镇的城市布局,水堪舆家旨意安排,"田"字列街,"之"字导水,井布七星,桥入八卦。50年代以后,对城镇街道进行大规模整修,改建老街,增建新路,面貌一新。历代名人辈出,宋有右仆射汪伯彦、文学家方岳,元有名儒汪克宽,明有医学家汪机、徐春甫,清有大盐商、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

  阊江双桥

  祁门城东的阊江之上,相距仅250米左右,并立着两座古桥,上桥叫平政桥,下桥名仁济桥。阊江双桥也被人们称为阊江双虹,是祁门唯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古迹,书中描绘道:“风格古朴,质地坚凝。两桥横陈江上,宛如双虹垂地,光采四射。”

  据考,双桥历史悠久,平政桥至少在南宋末年就有了,当时为梁式结构,后倾圮。明嘉靖29年(1550)在旧址上重建为拱式。仁济桥建于明嘉靖9年(1530)。均为五拱石桥,平政桥长78米,仁济桥长79.4米,宽各7米。两桥各有4个桥垛,桥垛上首象航船的船头,既美观大方又可有效减缓水流冲击。其造型、结构、风采基本相似,甚至连做桥的数千块桥石都象从一个模子里脱出来似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阊江为古代祁门南下经鄱阳湖通向吴楚的主要通道,当年双桥一带为县城码头所在,白天舟楫往来,商贾、行人熙熙攘攘,酒肆茶楼旗幡招展。入夜,则月色溶溶,双桥影影绰绰,倒映河中,波光粼粼,更是别有一番景象。正如同治《祁门县志》所说:“东门之外,长桥横亘,南北相望,石栏人影,倒写绿波;时乎绮旭初升,夕阳横照,烟水一泓,云岚万状;迤逦胜致,复不减宛陵道上也。”“双桥夜月”为祁门十二景之首,清代何雍有诗赞曰:“戍楼寂历仰祁东,天外疏云卷碧空。光耿林端飞一镜,影环沙际照双虹。几家灯火秋山下,接岸桅樯白露中,不惜倾樽歌夜饮,空明如坐水晶宫。”生动描绘这一美景。

  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平政桥经过重修,加以钢筋水泥结构,成为一座公路桥,旧貌换新颜。仁济桥仍保持原貌,淡雅素朴,藤萝杂草爬满桥身,在巨大的桥垛上,甚至长出了枇杷等树木,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走在桥上,那古色古香的造型、斑驳的紫砂石板,无不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近年,在下桥不远处又建了一座公路桥,3桥并峙,更加蔚为壮观。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城南凤凰山上,明万历32年(1604),由知县李希泌倡建。塔体呈六边形,5层砖石结构,高33.5米,底层直径7.3米,内有石阶盘旋而上,塔顶是铁制宝葫芦,塔檐悬有风铃。登上文峰塔,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古人称为“塔峦高眺”,是梅城十二景之一。清同治间祁门县学教谕梅雍在《梅城十二景》诗中,有“掌翻二水低浮渌,眼瞥千峰送远青”之句。塔下山坳中,原有寺院,解放后拆毁。近年,又建起一禅院,重新燃起香火。正所谓“眺槛外风光,好山罗列,带水潆洄,此间鸡犬无哗,乘兴且登临,百尺高楼杯在手;论眼前形胜,古塔嶙峋,孤城崎峙,远望人烟稠密,得闲供啸傲,一钩新样月当头。”

经济发展

祁山镇物产丰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盛产木材茶叶、香菇等特产,镇内建有誉满省内外的阊江茶叶市场,流通活跃,经济繁荣,是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祁山镇财政、乡企等综合实力一直位于全县榜首,进入全市十强行列。1998年财政收入突破了千元大关,达到1082万元,比1995年增长223.1%。祁山镇现有镇办企业11个,村办企业15个,主要产品涉及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电器、建材建筑、轻工等行业。98年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2.3亿元,完成利税总额1030万元。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98年底,注册登记户数达到4541户,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上交税金777万元。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98年全镇村组公共积累达455.2万元,村组集体存款余额99万元,比97年增加14万元;当年集体收入达3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49元,农民人均负担20.3元,占上年人均收入的0.79%。

  ——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祁山镇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入。全镇小学入学率保持100%,辍学率为零。全镇开通了农村调频广播,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镇村两级标准化计生服务所(室)建成使用,计生工作保持全县先进水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新的起色,逐步向城郊和农村延伸,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迈上新的台阶,通过市“创模”验收。

发展规划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以企强镇、以农稳镇、以商活镇、以科兴镇”的发展战略,抓住市级综合试点镇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加快我镇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到2010年我镇发展的具体社会和经济指标为: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超2亿元,财政收入超7000万元。

  结构优化目标:到2010年引导全镇三个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15:45:40。第一产业畜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中支柱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税收占40%以上,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企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

  法制建设目标:群众法制观念显著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群众生活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超8000元,人口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群众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向小康富裕阶段迈进。


  祁山镇下辖村

沙溪村   芳村  六都村  春明村  高明村  黎明村  桃峰村  祁峰村  建峰村  三秀村  光明村  和平村  星光村  凝秀村   先锋村  新岭村  

 下辖社区

东街社区  西街社区 北街社区 内河街社区 三里街社区 七里桥社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