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鲨最早由佩隆和莱斯(Péron & Lesueur)于1822年命名为Squalus cuvier。穆勒和亨勒(Muller & Henle)于1837年将Squalus arcticusFaber 1829定为模式种,并提出了学名Galeocerdo tigrinus。后来更改有效学名为Galeocerdo cuvier。属名Galeocerdo源自古希腊语,“γαλεος”(galeos)=亚里士多德的鲨鱼,“κερδω”(kerdo)=狐狸。人们一直使用各种同义词,包括:Galeus cepedianusAgassiz 1838、Galeus maculatusRanzani 1840、Carcharias fasciatusBleeker 1852、Galeocerdo rayneriMcDonald & Barron 1868、Galeocerdo obtususKlunzinger 1871、Carcharias hemprichiiKlunzinger 1871、Squalus cuvierPéron & Lesueur 1822、Galeocerda cuvierPéron & Lesueur 1822、Squalus arcticusFaber1829、Galeocerdo arcticusFaber1829、Galeocerdo cuvieri、Galeocerdo fasciatusvan Kampen 1907。
虎鲨(5)
鼬鲨(5)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60-104厘米。成年一般体长325-425厘米,重385-635千克。最长达5.5米,重达900千克。体粗大,延长,后部渐细小。头长大,宽扁;头宽比头高大许多,头长约为全长的1/5左右。尾亚圆筒形,比头和躯干稍长,尾侧正中自臀鳍上方始至尾基后方具一纵行隆起嵴,但未形成侧褶;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很宽,背视平扁广圆,侧视钝尖。眼中大,近圆形,上侧位,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近许多,眼径比鼻孔长约大1.5倍。鼻孔中大。近外侧位,几横列,距口端与距吻端约相等,鼻间隔颇宽,比鼻孔长约大3.5倍;前鼻瓣后部具一短小圆形突起,与中鼻瓣合成1出水管;后鼻瓣后部具一半环形薄膜。口宽而深弧形,口宽比口前吻长大2倍余,大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约等于口宽的3/5;下颌与上颌紧合,口闭时不露齿;上唇褶粗大,褶沟直线前延,褶长约等于上颌长的3/5,下唇褶细狭,等于下颌长的2刀弱。齿上下颌同型,侧扁,斜三角形,基底宽,齿头外斜,里缘圆凸,外缘深凹,里外缘都具细锯齿,外缘凹缺后具3-6小齿头,小齿头外缘也具细锯齿;上颌正中1齿,每侧10齿,下颌正中1齿,每侧11齿;上下颌齿都只1行在使用。喷水孔细小平横,位于眼上缘水平线后方,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2/3。鳃孔5个,中大,比眼径约大1/3,中间3个最宽,第一个稍狭,最后1个最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基板大,具1棘突1纵嵴。
鼬鲨(3)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距胸鳍比距腹鳍近许多,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前于臀鳍起点,上角钝圆,后缘浅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延长细尖,比头长或背鳍间隔约大1.5倍,尾椎轴稍翘;上叶位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而很延长,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扁三角形微突,与上叶分隔处也有一缺刻,尾端尖突,后缘消失。臀鳍比第二背鳍略小,起点几对着第二背鳍基底中部,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外角钝尖微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近长方形,位于背鳍间隔后半部下方,外角钝圆,后缘几斜直,里角钝尖微突。胸鳍颇大,稍呈镰形,外角和里角都圆钝微突,后缘凹入,鳍端几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
体灰褐色或青褐色,体侧和鳍上具不规则褐色斑点,连成许多纵行和横行条纹,腹面白色。虎鲨(3)
鼬鲨(3)鼬鲨属热带和暖温带沿岸上层大型凶猛鲨。栖息于沿岸、近海的大型鲨鱼。经常出现于河口、港湾堤防外、珊瑚环礁、潟湖区、外洋岛屿外围水域。经常活动再水面表层,在深度为350米处也有发现。
鼬鲨具有在大洋中迁移的习性,但并非大洋性鱼种,在温暖的月份从热带地区进入温带水域,并在冬季返回热带地区。同时也具有垂直洄游习性。独居,有时在群体中出现,但这可能是由食物供应而不是社会行为所驱动的。白天在深水域活动,夜行性,夜间则至水表层或浅水域捕食。
性凶猛且贪婪,几乎可以吃任何海洋中的动物。首选猎物因地理区域而异,但通常包括海龟、鳐鱼、其他鲨鱼、硬骨鱼、海鸟、海豚、鱿鱼、各种甲壳类动物和腐肉。鼬鲨的锯齿状牙齿加上前后摇晃头部的锯齿状动作,使得它可以从更大的海洋动物身上撕下大块的碎片。鼬鲨的胃里曾发现过不少人类起源的物体。在红海亚喀巴湾北端捕获的一只大母鱼,里面有两个空罐头、一个塑料瓶、两个麻袋、一条鱿鱼和一条20厘米的鱼。垃圾通常从捕获在港口和河流进口处的鼬鲨的胃中回收的,通常被倾倒到水中。虽然远非天然食物,但人类的遗骸有时会被鼬鲨所吞噬。
鼬鲨
鼬鲨(3)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南北纬40°之间。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湾东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鼬鲨(3)存在: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林、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喀麦隆、开曼群岛、中国、哥伦比亚、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科威特、利比里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琉球群岛、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皮特凯恩、葡萄牙(亚速尔群岛)、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东帝汶、多哥、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马州、北卡罗来纳州、加利福尼亚州、特拉华州、康涅狄格州、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乔治亚州、马里兰州、佛罗里达州、夏威夷州、纽约、南卡罗来纳州、罗德岛州、密西西比州、德克萨斯州)、美国本土外小岛屿、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索科特拉)。
游动(季节性不确定):冰岛、利比亚、南非、美国(阿拉斯加)。鼬鲨分布图
鼬鲨(3)鼬鲨4-6龄性成熟,雄鲨性成熟长225-290厘米,雌鲨长250-350厘米。鼬鲨是真鲨科中唯一的卵胎生,它不使用胎盘来滋养发育中的胚胎。取而代之的是,虎鲨胚胎是在发育的初期从较大的卵中发育而来的。当蛋黄供应用尽时,在发育的后期阶段,通过称为“胚层营养”的过程,发育中的胚胎转换为饮用子宫液作为营养来源。妊娠期为13-16个月,一胎可产下10-82尾幼鲨。在北半球,交配发生在3-5月之间,而幼鲨则在第二年的4-6月之间出生。在南半球,交配发在11月至次年1月。
虎鲨(3)鼬鲨为大型游钓鱼。主要以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一直被用来制作传统的夏威夷鼓;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
鼬鲨(3)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大西洋中部地区该物种的商业和休闲捕捞率都有所下降。商业渔船上的观察员所取得的数据表明,捕捞压力,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捕捞压力,对数量规模产生了不利影响。
鼬鲨(5)鼬鲨是一种强大的捕食者,就报道的对人类的袭击而言,仅次于噬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鼬鲨在遇见时通常很好奇而又没有侵略性,是对人们最具有攻击威胁性的3种鲨鱼之一,应格外小心和高度尊重(ISAF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