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
武松墓位于北山街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边50米左右,面对的是秀丽的西湖。武松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武松墓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的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这是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的。意思是说: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武松都不愧为一代豪客,盖世英公。看到的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重新修复的墓都是根据老照片上的图案“依样画葫芦”的,称得上原汁原味。由于《水浒传》本身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杭州的这些古迹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一种情感寄托。
杭州武松墓 该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甬道宽6米,长10米。在甬道上竖着取材福建莆田青石的石牌坊,高6.04米,重达16吨。为了增加排放基础的稳定性,下面买了4米多深的松木桩,牌坊竖起来后周围又用混凝土加固。武松墓的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其匾额“嵚奇瑰伟”按原篆书字体恢复,墓碑及牌坊上所有浮雕纹饰均按老照片上的图案原样精心雕刻而成。
行者武松 武松是清河县(《金瓶梅》里所写与《水浒传》不同)人氏,他有一个哥哥叫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这武松兄弟虽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武大郎却身长不到五尺,面目狰狞,短矮可笑,诨名“三寸丁枯树皮”。
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江湖上都称他“灌口二郎神”。为什么要称他为“灌口二郎神”呢?因为镇守灌江口的二郎神,武艺惊人,神通广大,排行也是第二,所以给武松起了这个美名。
景点地址: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景点票价:免费
景点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交通路线:K850、Y2、Y1、Y9、J1、J6、K7、81/K81、27/K27、Y3
武松墓(6)到达站点:岳庙
版本一
行者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宋江三十六赞”,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等故事妇孺皆知,是民间敬仰的英雄。《水浒传》中,武松最后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
版本二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武松墓被喷漆 2014年8月4日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悉,4日凌晨0点至1点间,西湖边断桥至西泠桥一带共12个位置的说明牌、宣传牌等公共设施被不明身份人员用红色油漆随意涂抹,其中包括苏小小墓的墓碑、墓亭、石柱上的楹联,武松墓的墓碑、说明牌,以及锦带桥边的白堤景点说明牌和断桥边的断桥残雪说明牌。[1]
此番遭破坏的景点中,最严重的是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南朝齐时(479~502年)钱塘(杭州)歌妓,才貌出众,曾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句,据传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追慕,在此建苏小小墓,据说南宋时已出现。1964年12月,苏小小墓被平毁,2004年,为保护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杭州市政府在原址复建。复建后的墓亭曰“慕才”,青石雕成,由6根方柱支撑,亭柱上刻有12副楹联,是西湖景区柱联最多的亭子。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其它还有“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等,分别由12位著名书法家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