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里的三十六员正将,无论战没的,病死的,还是为官的,出家的,各头领的结局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就连逃到“化外”的李俊,也交代了他日后做了暹罗国国王的结局,惟有浪子燕青一人,只引述了他所讲的“只在主公(卢俊义)前后”“隐迹埋名”,至于隐居何处,结局如何,却只字未提。
那么,这位“浪子”究竟“浪”到了何处,结果如何呢?笔者反复研读《水浒传》,从字里行间去端倪,终于找出了答案。原来这位风流倜傥的“小乙哥”,竟已携美归隐,虽只隐居在卢俊义“前后”,卢员外“落水”死后,燕青断不至于无闻,一向重情重义的“小乙哥”居然没有前去奔丧,尽一尽主仆之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与美人相守,“此间乐”,不思故主,更害怕暴露了行藏,日后不得安宁。
这“美”是谁呢?就是京师名妓赵元奴。为什么不是李师师?只因燕青当初与李师师有“八拜”之交,已经“义结金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姐弟之伦不可乱也。更何况李师师“遭际今上”,与皇帝“打得火热”,是徽宗皇帝的至爱,横刀夺皇帝之爱,那是什么下场,燕青不至于不明白。而与李师师唱对台戏的赵元奴,虽也曾“遭际”皇上,却不受皇帝“器重”,再加上皇帝与她都姓赵,“同姓相婚,其生不蕃”,虽然不是什么正式婚姻,作为一国之君,最讲究的就是声誉,年轻时率意胡为,上了年纪岂可不改?赵元奴,叫燕青给弄走,皇帝岂会因追究而自爆丑闻?
先看第七十二回。宋江带领柴进、燕青等人,于元宵节期间去东京看灯,由“打着东京乡谈”的燕青(化名张闲)“入肩”引见,“拜见”了京师名妓李师师,恰逢徽宗皇帝“驾临”,宋江等只好匆忙“让位”。离开李师师家,宋江心有不甘,提议:“一个李师师,一个赵元奴,虽然见了李师师,何不再去赵元奴家走一遭?”进了赵家,不巧,赵元奴“不快在家”,只好作罢,燕青却摸熟了路径。
再看第八十一回。正当宋江心急火燎地等待招安时,燕青主动请缨,要去东京运作招安一事。到了东京,燕青虽然住在李师师家,可“间壁”就是赵元奴家,燕青岂会忘记“公明哥哥”“见了李师师,何不再去赵元奴家走一遭”的教导?自然也会拿出讨好李师师的本领来讨好赵元奴,赵元奴又如何会不被这个魅力四射的“浪子”所征服?
还有第七十回。宋江率部驻扎在东京城外,只因梁山好汉爱进城惹是非,朝廷颁布命令:“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燕青却不顾禁令,与乐和等人偷偷跑进城里去看灯。这燕青进城“看人”的机会还会少吗?
第九十九回则交代了燕青携美归隐的物质基础。燕青“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迳不知投何处去了”。燕青仗义疏财,而且又是“一身本事”,到那里不能安身立命,要这“一担金珠宝贝”干什么?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给赵元奴赎身的费用肯定不菲。
对于这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作者为什么要“语焉不详”呢?只因为这里有两个身份特殊的人物。那位徽宗皇帝赵佶,君临全国,其贵无比呀,书中一再称赞他“至圣至明”,又怎好渲染呢?那“天巧星”燕青,也是作者心目中的大贤人,怎好明言他与歌妓结合的事呢?看来,作者不仅是位著名的小说大家,也是位擅长“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笔法”的优秀史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