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son阿拉斯加大学工程技术系博士Thomson阿拉斯加大学工程技术系博士。
1975年美国Thomson在Gass和Adams的肛黏膜滑动学说与Stelzner的“直肠海绵体”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肛垫学说,并逐渐为人们认可。随着对痔的本质的研究趋于明朗化,对于痔的外科治疗也趋于一致。由于痔是肛垫下移而成,肛垫本身是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在控便过程中发挥作用,故治疗痔应该抓住痔出血和脱垂两大症状的改善为目的,而非将肛垫切除,从而避免对肛门功能的必然损伤。
在国外,肛垫学说受到Alexander-Williams(1982)、Bernstein(1983)以及Melzier(1984)等一些著名学者的支持。
1980年,经过10年的研究,Thomson博士认为:痔不是曲张的静脉,肛垫组织发生异常并出现症状时才称为痔病,才需要治疗。
1981年,Thomson在其著作《Coloreactal Disease》中指出:“传统的Ⅰ、Ⅱ、Ⅲ或Ⅳ期内痔分类法,既无临床价值,又无科学意义”。近代学者多将痔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痔,脱出性或非脱出性痔,以及嵌顿性痔、坏死性痔、血栓性痔,带有外部成分的痔(混合痔)等。
1990年,Thomson博士在充分研究痔的发生原理后,首次用带有超声多普勒探头的直肠镜结合超声多普勒血流流量计进行的痔动脉结扎术,认为使用Moricorn进行的痔动脉结扎术简单、安全,并且非常有效。
1995牙利、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相继研发出用于痔动脉结扎术的超声多普勒诊断治疗仪(Dopple guided hemorrhoid artery ligatoion,简称DG-HAL),从而推动了这一新技术的广泛开展。目前在欧洲各国、澳洲、日本、美国以及墨西哥等地区大量的痔病患者接受了这一新技术治疗。
2006年3月8日,肛泰连锁医院率先引进并开展DG—HAL多普勒痔动脉结扎术。该技术临床应用7年来,带领百万痔疮患者走向幸福生活。该手术不用刀,不适感甚微,不用切除痔疮组织,无创伤,无术后并发症,对肛门功能不产生任何影响,安全、有效,是一个低侵袭的微创外科手术受到痔疮患者的一致好评。
DG-HAL多普勒痔动脉结扎术是20世纪末开发成功的一种新治疗技术,是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引导下,准确寻找、定位痔核区的动脉血管,并实施准确、有效结扎(一般采用可吸收缝线,无需拆线)和封闭阻断进入痔核区域的血流;引起结扎区域周围,局部慢性炎症反应,从而产生组织纤维化,使黏膜和黏膜下层粘连、固定。以上两种原因,使得痔核逐步萎缩或消失,最终致使痔疮脱垂显著减少。
第一步 减流
结扎动脉血管后,阻断进入内痔的血液。由于没有损及静脉回流,所以流入/流出比将会同时降低。这样,痔将会萎缩,同时出血和疼痛也将消失。
第二步 异物刺激
随着张力的降低,结缔组织也将再生,从而促进痔疮的收缩。
第三步 围扎悬吊
结扎后,局部引起慢性炎症,从而产生组织纤维化,使黏膜和黏膜下层粘连固定,痔萎缩消失,并最终致使痔疮脱垂显著减少。
结扎后,可能将直肠粘膜及痔上动脉缝合固定在肌层,阻止了肛垫的下移,对脱垂的肛垫起悬吊、复位作用。由于结扎的部位高,并保存了大部分肛垫阻止,故术后反应明显减少。
可控性高:局部操作性强,不碳化、不结痂、血管闭合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病灶坏死、干结,继而脱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精确度高:全电脑化数字控制、运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技术使得信号处理更迅速、更精确;已使58880名患者成功恢复健康,通过观察及随访发现病灶并发症的概率极低;
痛苦更小:手术过程中对病灶局部或完全麻醉,患者痛苦小;疼痛仅是传统手术的1/3。
微创安全:手术整个过程在电脑精密控制,术中、术后微创、安全、可靠;
恢复更快:仅需住院2-3天就可恢复,而传统手术则需要近12天。术后伤口恢复快、不影响肛门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