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

汉江师范学院

中文名 汉江师范学院
属性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
学校排名 558(2023年软科全国排名)
院校代码 10518
校址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北京南路18号
前身 郧阳师范学校
录取批次 本科二批
本科专业 37个
主要奖项 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主管部门 湖北省教育厅
类别 公办高校
简称 汉师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郧山书院时期(1904年以前)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郧阳巡抚于湛在府署东北所建的“郧山书院”(已淹没),礼部侍郎马理为之作《郧山书院记》,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赞为“大雅之政”。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守道鲁之裕因书院坍塌而重建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张世芳重修,四十七年知府曾恒德再修;嘉庆二年(1797)东西斋舍多有倾圮,知府王正常补葺,改名“龙门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下圣旨拨付郧山书院办学经费,次年学政杨怿曾将书院从府署东北移至移建于旧通判署址(今郧县城关镇),后知府李羲文修理讲堂学舍;咸丰九年(1859年)知府李宗涛又重修;由于地势低佳,不适宜办学,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金达迁郧山书院至郧阳城北三元宫(今郧山中学校址),并作《移建郧山书院记》,后来的郧阳府师范学堂、郧山中学、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郧阳中学校址均在此处。

前师范时期(1904—1954)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湖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生源来自郧阳府属各县秀才和优秀的童生,民国初年郧阳府属各县的初等、高等小学堂教师,大多是“郧阳府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推进社会教育。他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郧阳府师范学堂”因而易名“郧山中学”,学制四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于1913-1915年在这里求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易名为湖北省立初级中学,设简易师范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增设中师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中学联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含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分,校址一度迁至郧阳府学宫大成殿(今郧县城关镇西岭街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即将淹没)。学校接纳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经房县籍省参议员段锡三提议师范部搬到房县,拟抗战胜利后搬回郧阳专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郧阳联中一分为三,即省立第八女高、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和省立房县乡村师范学校。同年9月,郧县原址新组建省立郧县简师,丁裕超任校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省立郧县简师并入,改为八师分部。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鉴于八师房县本部与郧县分部相距300余里不便管理,宜昌地区已无师范,八师房县本部改名为湖北省第六师范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宜昌。同年6月在郧县的八师分部扩建为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属于中师。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省立八师由三皇庙迁到城内察院街,后又改名省立郧县师范学校。郧县解放前夕,学校曾被迫先后迁往均县、襄阳、公安县。 

全国解放后,经省政府批准,留校师生又从公安县等地迁回郧县。1950年3月28日,省教育厅通知郧阳专署,批准成立“湖北省立郧阳联合中学”,郧阳联合中学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师训部,还办有附属小学,王少白任校长,吴逢亮任师范部主任。师范部即郧阳师范学校的初创阶段。

师范时期(1954-1976)

1954年秋,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省教育厅批示,郧阳联合中学分为郧阳中学和郧阳师范学校,师范部从郧阳联中分出,单独建校,校名为湖北省郧阳师范学校,迁至郧县老城朗日郧阳府衙(已淹没)为校舍。1956年前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试行了《师范学校规程》和《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法》,颁发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编写出版了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上马,学校后靠,迁至郧阳中学(三元宫)东侧,是为第2次搬迁。1967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师范老校址被全部淹没,经郧阳地区同意,郧阳师范学校迁到十堰市白浪公社马路大队,是为第3次搬迁。

1970年,为支持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学校服从上级安排,将整个校区转给铸造二厂,并经过认真选址并报地区同意,新的校址选在了郧县城东四公里杨溪公社红旗大队的香炉洼,是为第4次搬迁。1975年9月,学校在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开设“高师班”。 [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湖北省政府批准,郧阳师范学校改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开办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华中师范郧阳分院的基础上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1979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从郧县搬迁至丹江口市东北郊七华里的金岗山为校址。 

1980年元月,丹江口新校基建工作全面铺开,1981年至1983年暑假,各专业陆续从郧县迁到丹江口新校址,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完成了历史上的第5次搬迁。1982年省教育厅对师范专科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调整,郧阳师专被确定为文科为主的学校,停止了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招生。1983年经教育厅批准,增设政史专业,同时开办干部专修科、教师进修班和成人函授教育,生源以郧阳、十堰、神农架为主,面向全省招生。

1985年9月,物理、化学专业恢复招生。1987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处。1989年,在郧西、郧县、房县、丹江口市15所中学建立实习基地。1993年6月2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郧阳师范专科学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设应用电子技术、化工工艺和体育教育专业。

1997年,学校开设本科班,校园规模全面扩大,办学层次、师生数量及招生省份增加,先后开办了会计、电子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2005年,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同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省政府原则同意扩建方案,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8年,学校召开了十堰市大学生顶岗实习研讨会,按教育部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非师范专业改为2+1”模式,师范专业改为“2.5+0.5”模式。2009年秋季,十堰新校区正式启用。2010年10月,学校办学主体迁入十堰城区。2011年,学校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在丹江校区开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并利用暑期为竹山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开展职后培训。2015年9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报新设为汉江师范学院,并接受考察。

本科时期(2016.03-至今)

2016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2020年6月,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副理事长单位。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

2023年1月7日,汉江师范学院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设有11个学院,开设37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教、法、经、管、艺等学科门类。

本科专业

学院

本科专业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

广播电视编导

书法学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

商务英语

日语

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

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汉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审计学

物流管理

经济与金融

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汉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统计学

汉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信息工程

科学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化学

环境工程

生物科学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绘画

音乐学

数字媒体艺术

美术学

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专科专业

学院

专科专业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小学语文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小学英语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

汉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与会计

电子商务

汉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小学数学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师资力量

学院

本科专业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

广播电视编导

书法学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

商务英语

日语

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

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汉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审计学

物流管理

经济与金融

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汉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统计学

汉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信息工程

科学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化学

环境工程

生物科学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绘画

音乐学

数字媒体艺术

美术学

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学科建设

学院

专科专业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小学语文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小学英语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

汉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与会计

电子商务

汉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小学数学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6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23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560余人。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00余位院士专家、教授博导为学校的顾问、院长、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在校任教。[2] 

全国优秀教师(1人):龙德清

湖北省名师(1人):王进

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喻斌、罗远芳、孟宪杰、李晓燕 

国家级、省级专家名单:郑格予、张昌斌、杨立志、杨洪林、杨立志、龚举善、周天宏、潘世东、陈俊、杨华山、孙勇、徐玉华

楚天技能名师名单:杨前明、李厚贵、张苏、戴志远、曾科、叶付仁、陈少华、徐爱华、张志锋、陈默、许文海、曾春、陈尚文、殷嘉新 

省级教学团队(专科):语文教育(负责人:程明安)、物理教育(负责人:陈俊)

学术研究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拥有央财支持重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7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5个,湖北省“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湖北名师工作室2个。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个,“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1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在线开放课程26门。承担“国培计划”项目38个,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项目14个。拥有校内教学实验中心(实训基地)6个,实验(实训)室130个,校外实训基地170个。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专科):学前教育、旅游管理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科):计算机软件与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专科):湖北武当山太极湖发展集团实习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科):新闻采编与制作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科):旅游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方向)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专科):语文教育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科):商务英语

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专科):学前教育原理、教师语言

湖北省重点专业(专科)

序号

专业名称

负责人

所在系

1

应用电子技术

王安福

汽车与电子工程系

2

新闻采编与制作

叶艳芳

中文系

3

计算机应用技术

曹大有

计算机科学系

4

应用化工技术

李业梅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5

商务英语

陈梅

外语系

6

会计

盛爱辉

数学与财经系

7

旅游管理

孙恒、朱艳梅

旅游与管理系 [7] 

湖北省精品课程(专科)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在系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喻斌

中文系

2

大学物理

王绍明

汽车与电子工程系

3

现代汉语

王进

中文系

4

古代汉语

程明安

中文系

5

武当文化概论

杨立志

旅游与管理系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杨华山

思政课部

7

教育学

郑传芹

教育系

8

综合英语

李晓燕

外语系

9

基础写作

周进芳

中文系

10

商务英语精读

蒲轶琼

外语系

11

小学活动综合设计

李晓军

教育系 [9] 

校级精品课程(专科)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在系

1

心理学

曾跃霞

教育系

2

教师口语

江尚权

中文系

3

英语阅读

李光群

外语系

4

英语听力

计道宏

外语系

5

模拟电子技术

王安福

汽电系

6

植物学

王锋尖

生化系

7

计算机基础

李岱

计科系

8

C语言程序设计

方斌

计科系

9

JAVA语言

曹大有

计科系

10

素描

祁丽

艺术系

11

声乐

熊金波

艺术系

12

新闻摄影

聂在垠

中文系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宋晶

旅管系

14

现当代文学

周进芳曹赟

中文系

15

税务会计

邢东菊

数学系

16

高等几何

谢承蓉

数学系

17

武当武术

刘代荣

体育系

18

现代教育技术

刘传勇

教育系

19

电磁学

王国强

汽电系

20

物理化学

刘光东

化学系

21

中国现代史

徐成发

旅管系

22

英语语法

彭家玉

外语系

23

大学英语

明安云

外语系

24

电子商务基础

王俊杰

数学系

25

英美文学

陈梅

外语系

26

工业分析

刘传银

生化系

27

计算机网络

何统洲

汽电系

28

版画

黄新霞

艺术系

29

文学概论

龚举善

中文系

30

新闻采访与写作

赵铭义

中文系

31

有机化学

唐传球

生化系

32

VFP数据库管理及应用

方斌

计科系

33

住宅设计

石永松

艺术系

34

中国画技法

刘钎纡

艺术系

35

数学分析

邓乐斌

数学系

3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徐玉华

数学系

37

力学

王绍明

汽电系

3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孟宪杰

思政课部

39

中国古代史

王洪军

旅管系

40

工程制图

周鹏

汽电系

41

电工技术

石义杰

汽电系

42

综合日语

严桂林

外语系

43

中级会计

柯丽

数学系

44

市场营销

高国盛

数学系

45

普通生物

向波

生化系

46

大学语文

赵华

中文系

47

班级管理

李江

教育系

48

教学系统设计

刘薇

教育系

49

钢琴

向磊

艺术系

50

秘书实务

柯昌盛

中文系

51

外贸函电及写作

田薇

外语系

5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刘源

旅管系

53

仓储管理

吴春涛

数学系

54

学前卫生学

周勤慧

教育系

55

FLASH动画制作

朱琳

计科系

56

无机化学

李业梅

生化系

57

环境监测

李莉

生化系

58

合唱指挥

许凤蓉

艺术系

59

小学语文教学法

王进、谢忠凤

中文系、教育系

60

食用菌栽培技术

王锋尖

生化系

61

花卉栽培技术

柯尊伟

生化系

62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决策

李文璟

数学系

63

高等代数

袁力

数学系

64

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训

盛爱辉

数学系

65

体育舞蹈

王学农

体育系

66

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刘金锭

外语系

67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法

赵启平

旅游与管理系

68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沈飞

汽电系 [9]

科研平台

序号

专业名称

负责人

所在系

1

应用电子技术

王安福

汽车与电子工程系

2

新闻采编与制作

叶艳芳

中文系

3

计算机应用技术

曹大有

计算机科学系

4

应用化工技术

李业梅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5

商务英语

陈梅

外语系

6

会计

盛爱辉

数学与财经系

7

旅游管理

孙恒、朱艳梅

旅游与管理系 [7] 

科研成果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在系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喻斌

中文系

2

大学物理

王绍明

汽车与电子工程系

3

现代汉语

王进

中文系

4

古代汉语

程明安

中文系

5

武当文化概论

杨立志

旅游与管理系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杨华山

思政课部

7

教育学

郑传芹

教育系

8

综合英语

李晓燕

外语系

9

基础写作

周进芳

中文系

10

商务英语精读

蒲轶琼

外语系

11

小学活动综合设计

李晓军

教育系 [9] 

学术资源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在系

1

心理学

曾跃霞

教育系

2

教师口语

江尚权

中文系

3

英语阅读

李光群

外语系

4

英语听力

计道宏

外语系

5

模拟电子技术

王安福

汽电系

6

植物学

王锋尖

生化系

7

计算机基础

李岱

计科系

8

C语言程序设计

方斌

计科系

9

JAVA语言

曹大有

计科系

10

素描

祁丽

艺术系

11

声乐

熊金波

艺术系

12

新闻摄影

聂在垠

中文系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宋晶

旅管系

14

现当代文学

周进芳曹赟

中文系

15

税务会计

邢东菊

数学系

16

高等几何

谢承蓉

数学系

17

武当武术

刘代荣

体育系

18

现代教育技术

刘传勇

教育系

19

电磁学

王国强

汽电系

20

物理化学

刘光东

化学系

21

中国现代史

徐成发

旅管系

22

英语语法

彭家玉

外语系

23

大学英语

明安云

外语系

24

电子商务基础

王俊杰

数学系

25

英美文学

陈梅

外语系

26

工业分析

刘传银

生化系

27

计算机网络

何统洲

汽电系

28

版画

黄新霞

艺术系

29

文学概论

龚举善

中文系

30

新闻采访与写作

赵铭义

中文系

31

有机化学

唐传球

生化系

32

VFP数据库管理及应用

方斌

计科系

33

住宅设计

石永松

艺术系

34

中国画技法

刘钎纡

艺术系

35

数学分析

邓乐斌

数学系

3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徐玉华

数学系

37

力学

王绍明

汽电系

3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孟宪杰

思政课部

39

中国古代史

王洪军

旅管系

40

工程制图

周鹏

汽电系

41

电工技术

石义杰

汽电系

42

综合日语

严桂林

外语系

43

中级会计

柯丽

数学系

44

市场营销

高国盛

数学系

45

普通生物

向波

生化系

46

大学语文

赵华

中文系

47

班级管理

李江

教育系

48

教学系统设计

刘薇

教育系

49

钢琴

向磊

艺术系

50

秘书实务

柯昌盛

中文系

51

外贸函电及写作

田薇

外语系

5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刘源

旅管系

53

仓储管理

吴春涛

数学系

54

学前卫生学

周勤慧

教育系

55

FLASH动画制作

朱琳

计科系

56

无机化学

李业梅

生化系

57

环境监测

李莉

生化系

58

合唱指挥

许凤蓉

艺术系

59

小学语文教学法

王进、谢忠凤

中文系、教育系

60

食用菌栽培技术

王锋尖

生化系

61

花卉栽培技术

柯尊伟

生化系

62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决策

李文璟

数学系

63

高等代数

袁力

数学系

64

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训

盛爱辉

数学系

65

体育舞蹈

王学农

体育系

66

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刘金锭

外语系

67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法

赵启平

旅游与管理系

68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沈飞

汽电系 [9]

文化传统

办学理念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整治教风和校风。旅游管理、会计、新闻采编与制作、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7个专业为湖北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新闻采编与制作、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5个专业为湖北省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6个省“楚天技能教学岗”,1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8个;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5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等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200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成绩

学校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为全日制专科生创造了升本机会,毕业生通过专升本选拔考试,择优录取到省内20多所本科院校续读两年,获取本科文凭。学校专升本比率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在为贫困学生建立多种资助项目,包括助学贷款、专项助学金、勤学助学以及对部分特困生实行的学费减、免、缓政策,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在新的世纪,郧阳师专将遵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发展的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十堰新校区,为学校整体升本创造条件。到2010年左右,校园面积达到1200亩,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0人,各项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多层次、多类型并举的办学格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质量较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区域示范性普通本科院校。

教学成果奖

序号

获奖者

成果名称

奖项名称

授奖单位

获奖时间

1

陈俊、郑传芹

李晓军、柯昌盛

张炳

“职前职后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03

2

潘世东、王道国

《汉水文化概论》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03

3

郝文华、陈洁

金克中、付开平

《汉字识字教学基础教程》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03

4

杨立志、宋晶

王道国、廖兆光

张全晓

《武当文化概论》课程开发

与教材建设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9/11

5

谢忠凤、刘文菊

童肇勤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新探

——《教师口语》与《大学语文》的整合与优化

2001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1/09

6

喻斌

古代文学全方位散点教学法

1997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7/09

7

赵昌成

高等代数中矩阵初等变换的教学

199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3/11

8

陈大文

“法学概论”教学与普法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3/11

9

郑格予

数学的探测性思想方法

1989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89/09

10

刘慧琪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研究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89/09

办学特色

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郧阳师专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以非师范教育为辅,文、理、工、管兼备,普教、成教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518人,其中正、副教授9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58人。学校面向中国10多个省、市招生,现有在校普通本、专科生6018人。学校还开展了国家公务员、计算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等非学历培训,增强了对社会的辐射作用。

教育模式

学校设有中文、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化学、英语、政史、体育、艺术、教育、基础部11个教学系(部)。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数学教育、教学与应用数学、会计学、化学教育、应用化学、环境保护、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汉语言文学教育、新闻学与大众传播、文秘与办公自动化、英语教育、英语、商贸英语、政治历史教育、法律、旅游管理、小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装潢、艺术设计、体育教育共27个专业,2002年共招收新生2600余人。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先后与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联合试办了中文、英语、数学3个专业的本科教育,并经省教育厅同意,从2003年起由学校独立举办上述3个专业的本科教育。还与湖北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教、音乐7个专业的“3+1”模式本科教育,与武汉大学协作,开办了“3+2”模式本科教育。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与湖北10余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办了“2+2”模式本科教育。

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与法国、印度、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开展了学校交流活动,与印度高校建立了选派留学生合作项目,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幼儿园学前教育考察团进行了业务培训,选派数十名教师分别到英国、日本进(研)修培训,多名教师被派往国外任教。

学校现设有中文、数学与财经、计算机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外语、旅游与管理、体育、艺术、教育、教育二系11个教学系,46个专科专业,形成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主干的学科体系,以及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2011年面向全国21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学校2012年面向全国21个省(市)招生。外语系现开设有英语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应用日语专业,设有本科、专科、成教本科班等多个教学层次。有全日制在校专科生2000余人,其中起点本科生180余人。

学校标识

序号

获奖者

成果名称

奖项名称

授奖单位

获奖时间

1

陈俊、郑传芹

李晓军、柯昌盛

张炳

“职前职后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03

2

潘世东、王道国

《汉水文化概论》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03

3

郝文华、陈洁

金克中、付开平

《汉字识字教学基础教程》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03

4

杨立志、宋晶

王道国、廖兆光

张全晓

《武当文化概论》课程开发

与教材建设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9/11

5

谢忠凤、刘文菊

童肇勤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新探

——《教师口语》与《大学语文》的整合与优化

2001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1/09

6

喻斌

古代文学全方位散点教学法

1997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7/09

7

赵昌成

高等代数中矩阵初等变换的教学

199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3/11

8

陈大文

“法学概论”教学与普法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3/11

9

郑格予

数学的探测性思想方法

1989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89/09

10

刘慧琪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研究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89/09

社团文化

学校领导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1个,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中心13个。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 

省级科研机构: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 

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创新团队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武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汉水与十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应用物理学科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现任领导

截至2022年10月,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0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70部,研究成果获省、市政府奖励120项,获国家、省、市(厅)级立项教科研课题360余项,授权专利40余项。 

历任领导

办学实力

学校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0.5万余册、电子图书77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文献数据库4个。设置了磁盘阵列系统,建有声像阅览室、远程教育实验室,全面实行了计算机管理。电子阅览室的电子读物能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需要。学校有摄影摄像实训室、非线编辑室、形体训练室、书画训练室、普通话测试训练室、旅游管理实训室、语音训练室、微格教室等学生实训室近100个,多功能电教室30多个,数码钢琴室和普通钢琴室1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余个,,其中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幼儿园)18个,在建实验示范性幼儿园1所。国家、省、市挂靠和学校设立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9个,以武当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研究系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学校主办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科研规模

学校建有集摄录编为一体的电化教学中心,同时装备有7个多功能大教室,供开展电化教学使用,对全校师范生开设了电化教学课程,课时分布为理论课54学时,实践课20学时。学校在2000年又自己设计规划建成了内部传输速度为1000兆的以太网,并联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拥有8个C类地址,现有数千台计算机联网,可以满足全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

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和特色。学校科研工作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十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结合,研究成果丰硕,在推介武当文化、车城十堰、丹江水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省(厅)级科研项论文276篇,SCI、EI、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索引及收录85篇,出版专著、教材71部。创刊于1980年底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十堰市科研成果奖72项。

科研规模

学校建有集摄录编为一体的电化教学中心,同时装备有7个多功能大教室,供开展电化教学使用,对全校师范生开设了电化教学课程,课时分布为理论课54学时,实践课20学时。学校在2000年又自己设计规划建成了内部传输速度为1000兆的以太网,并联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拥有8个C类地址,现有数千台计算机联网,可以满足全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

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和特色。学校科研工作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十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结合,研究成果丰硕,在推介武当文化、车城十堰、丹江水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省(厅)级科研项论文276篇,SCI、EI、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索引及收录85篇,出版专著、教材71部。创刊于1980年底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十堰市科研成果奖72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属湖北省教育厅管理;馆藏纸质图书近125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术期刊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设有武当文化研究、汉水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与应用研究、编辑出版研究、法学研究、政治经济研究等栏目;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 

校区环境

学校荣誉

校训:立德、启智、修能、笃行

立德,为树立德行,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启智,为开发智慧,语出《六韬》:“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

修能,为培养能力,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笃行,为努力实践,语出《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综合起来,意思是树立高尚的品德,积极开发智慧,认真培养能力,努力付诸实践。

校徽

汉江师范学院校徽

汉江师范学院校徽以蓝白两色为基调。外沿部分由毛泽东书法字体“汉江师范学院”和学校英文全称“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构成。中心部分由“汉江”和“师院”两词的首字母“H”、“S”变形而来,分别为两片船帆与蜿蜒流淌的汉江的抽象图案,寓意着莘莘学子在这里扬帆启航,开始人生的新起点;“1904”标明学校前身“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创办于1904年。整个校徽构图简洁、形象鲜明、寓意丰富。校徽校徽

获得荣誉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有沧岳史学社、棋艺协会、楚韵汉服社、书画学会、环境保护协会、科技协会、空手道社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读书协会、Ace魔术社、演讲协会等社团。

获得排名

报考条件

职务

姓名

党委副书记

周明华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冰、吴红斌

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主席

陈俊

校领导、四级职员

於全收、孙丽平、章平

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

王进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梁仕 新[3]

党委书记
付永昌
党委副书记、校长 肖德

词条图册

职务

姓名

党委副书记

周明华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冰、吴红斌

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主席

陈俊

校领导、四级职员

於全收、孙丽平、章平

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

王进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梁仕 新[3]

党委书记
付永昌
党委副书记、校长 肖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