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关系不会超过六度,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1、六度关系理论在社交传播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它不是经过严格证明的定理,只是一次实验的发现。
2、它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某种方式,总能产生一定的联系或关系。
3、其原理与数学紧密相关,六度分隔阐述了在一个网状结构(整个人类社会)下,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关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
1、理论目前并不完善,不足以系统地指导实践。
2、实际应用中受节点限制较多。如果处于关键点,即传播链中无法被替代的中间人拒绝传信,那么关系就无法延伸;如果目标拒绝接收关键传播者的信息,整个过程也会戛然而止。
3、最大值“六度”被时代颠覆。随着新型硬件技术和社交软件的盛行,机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它取代了六度理论中的媒介主体——人,从而大大降低了联系的成本。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想要描绘一幅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络图,于是做了一个连锁信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随机选择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封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米尔格兰姆一开始并不认为信函能直接寄到目标,但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纪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左右。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同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六度分隔”假说。
从传播过程和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六度关系理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需要满足一定的理想条件
理论中的“六度”确实符合许多研究的结果,但普遍的计算方法之所以能得到最大期望值6,是因为研究者在列式前已经自行建立了一些设定:所有传播者都有着一个满足某一最小值的的互不重叠的圈子;抛开意愿和能力因素,所有传播者都会找到传递接力棒的对象;无论传播中发生了什么阻隔,目标总能接受信息并联系到发起人......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样理想的传播过程在现实社会复杂的环境影响和政治限制等干扰因素下是难以实现的。
2、对激活弱纽带有较大作用
六度理论认为每对陌生人间都可以建立关系,强调的是联系的通达性,所以它在类似求职、咨询等经营弱关系的应用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弱关系链只能将你和目标连接起来。如果你想要与目标建立较紧密的关系,关键还是要看性格、阶级等个人因素。
类似六度关系理论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Frigyes Karinthy)在他的短篇小说《枷锁》(Chains)中就写到,两个陌生人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后来米尔格兰姆经过1967年的连锁信实验,得出了5.5次转发的结果,提出了成形的六度分隔理论。
在之后几十年间,民间不断有人试图将六度理论付诸实验。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一家德国报纸成功帮助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联系方式。在活动开始几个月后,报社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除了社会上的实验,学界也一直试图通过更完善的实验条件来验证六度关系理论,以弥补当时通讯技术仍为书信,样本量不足等缺陷。在21世纪的头十年间,一系列后续实验得到了不少有趣的结果。
主要应用于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即社交网络服务,包括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以下介绍几大典型案例:
2004年,谷歌推出Gmail电子邮箱。最初,Gmail并没有开放给所有用户进行注册,而是采用邀请函的模式,即新用户申请Gmail邮箱需要得到其他用户的邀请才可以加入。当你收到了朋友发给你的邀请信,注册成为Gmail的用户,你就会得到限额的邀请信。这样就可能会发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没收到邀请函的朋友将来可能会收到一封Gmail的邀请信,这封信是你邀请的很多层的某个下家发出的。这就是一个六度关系理论的应用。
在Gmail的邀请模式下,朋友圈是稳定而不断延伸的。它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有限的邀请函赋予注册Gmail的资格稀缺性,这样就激发了人们的传播欲望,从而使链条能够延伸下去。
作为当今多数社交网站的典型代表,推特从成立之时就开放这样的功能:在注册后,你可以查看关注TA和TA关注的用户。在用户信息的页面点击按钮,就可查看TA“推特圈”的列表。现在,你还可以让系统推送未关注的其他用户的来自于朋友的消息,只要点击标签就可以取消这个功能。
这样的设定使好友的推特圈完全开放,大大拓宽了六度人脉的范围。通过查看好友其他圈子的信息,你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甚至可以发展新的小圈子。推特允许查看好友推特圈的设置为用户打开了一扇了连接更多弱关系的窗口,许多社交网站就采用类似的模式,包括Facebook,Instagram和新浪微博等等。
与公开的社交网站相比,社交软件对六度关系理论的应用有一些区别。以腾讯QQ为例,当你希望寻找新的QQ好友时,软件会为你推荐一些“可能认识的人”。他们和你会有一些共同好友,也可能处在一些共同的QQ群中。在界面中,你可以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查看你和这些用户之间的共同好友数,并发送添加邀请。当然,如果不希望这样被别人看见,你也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这一权限。
相对推特圈,“可能认识的人”是一种更加主动的系统功能。它不需要用户去手动寻找,系统自动为用户提供了比较可能发展的二度关系。这样的推荐可以帮助查询者联系久不来往或从未见过的人,他们可能是多年不见的校友,也可能是有陌生的相同兴趣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