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shè yàn】,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2]
歙砚[1]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歙砚,潜龙在渊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为精绝。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歙砚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唐代开元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名闻于世,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当时婺源归歙州管辖,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在国事交往中,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程明铭 高级工程师。男,1936年11月出生,安徽歙县。大学文化。曾任职于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32地质队。现任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中国地质作家、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美术家协会会员。兼安徽地质文联美术会长,黄山市书画联谊会理事,黄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及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中国庐山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员。主要贡献:从事地质工作43年,编制各类地质报告、科研报告及设计21份。有砚石专著《中国歙砚研究》、《歙砚丛谈》、《歙砚与名人》、《中华石砚大观》、《歙砚千年天下冠》、《歙砚与地质》等,有关砚石论文10余篇。有400余幅美术作品在省内外及国际展出和报刊上发表。1982年在安徽省第二届科普美展中《歙砚与地质》16幅组画获一等奖。1984年及1988年《芙蓉》和《牡丹》分别获地矿部第一届和第二届"山野激情"书画展三等奖。《牡丹》、《红梅》分别获安徽省首届及二届艺术节二等奖。1992年帕牡丹》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五月的风》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中,荣获中宣部颁发的优秀奖。1994《牡丹》荣获"1994年全国知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优秀奖,1996年又获台湾"第一届江兆申书画奖"。1998年《红梅》参加第三届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荣获国际文化交流优秀奖(菲律宾马尼拉)。连续6年获安徽省地质矿产局文艺创作一等奖。牡丹、葡萄、梅花、山水等多幅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友人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