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制品是中国 青铜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夏商周三代的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成的,在 宋朝以后,更多以 黄铜、 青铜、 紫铜来做器物。尽管战国时代铜的冶炼技术不是很高,但是从 战国到 汉代的铜制烛台的造型却十分多样,而且非常精致,在唐代以后,器型的变化就不是很多了。到了明清代,主要用玻璃来做宫灯,但也有一些铜制的烛台。清代的铜制烛台变化较少,不如早期多,这个时期的烛台根据不同的使用用途而有不同的造型,但大都有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寓意,比如,在佛堂前用的烛台的造型就有与佛相关的一些内容;给老人用的烛台会有与福寿相关的内容,而结婚用的烛台则会做个双喜字。
公元前139年,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带领副手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其副手甚至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国,开辟了闻名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随后,公元73年班固又与其三十六名随从再次出使各国,恢复并扩展了因战争所阻的贸易往来。在各国使臣不断回访、商人贸易下,“丝绸之路”形成“沙漠”、“草原”、“海上”三条主要贸易路线。其中,与波斯等伊斯兰国家交流主要依靠最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把伊斯兰与中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扩大为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 一.伊斯兰绘画中的瓷器 十三世纪, 蒙古 游牧部落从草原上迅速崛起,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如同狂风扫落叶般席卷欧亚大陆,将中原、中亚、波斯等国纳入版图,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大王朝。在这段“蒙元时期”,不少地区被蒙古人控制长达百年之久,无意间形成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贸易圈。明初,政府对海外各国交流也相当重视,特别是永宣朝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使相互贸易、文化交流愈加密切。 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带有浓郁中原风格的青花瓷在伊斯兰地区开始流行,并从遗留至今的各地馆藏绘画中得到展现。绘画中可以观察到瓷器除了主要用于日常饮食器外,还被用来插花装饰,令人耳目一新。
1、化合物中以一价和二价形式存在为主的金属元素,有延性和展性,是热和电最佳导体之一,是唯一的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也存在于各种矿石(例如 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中,能以金属状态及黄铜、青铜和其他合金的形态用于工业、工程技术和工艺上。如:铜山(出产铜矿的山);铜花(铜屑);铜金(赤铜);铜粉(铜屑。铜和其他金属熔融在一起所做出来的黄金色粉状合金,可当作颜料);铜陵(产铜的山);铜落(铜屑,可入药);铜腥(铜的腥臭味)。
2.铜制的[器物]。如:铜鼎:铜鼎是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上,下有铜丸(铜铸的小球);铜牙(弩上钩弦的钩叫牙,以铜制者称铜牙);铜瓦(铜制的瓦);铜史(漏刻铜壶上的铜人像);铜印(铜铸的印章。也称“铜章”);铜兵(铜制的兵器);铜狄(铜铸的人。即“铜人”。或称“金人”);铜洗(铜制的盥洗用具);铜柱(铜制的柱子);铜荷(铜制的烛台。形似荷叶);铜猊(铜制的狮形香炉);铜浑(铜制的浑天仪。又叫“铜仪”);铜鼻(古代官印上铜制的鼻状纽孔)。 3.铜铸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
4.喻坚固的。如:铜郭(形容城郭的坚固,如同铜铸一般);铜堞(像铜铁般坚固的城堞。堞是城上的女墙);铜楼(华美坚固的楼房);铜山铁壁(比喻风节的坚毅刚正);铜头铁额(比喻人非常勇猛强悍)。
5.喻坚强,强大有力的。如:铜豌豆(喻有经验的老狎妓者)(元朝关汉卿曾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