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散文随笔选

钱汉东散文随笔选

品牌 博库
开本 16
书名 钱汉东散文随笔选
出版社 上海辞书(2013年8月1日)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钱汉东散文随笔选(精)

编辑推荐

《钱汉东散文随笔选》有不少值得一读的内容,由于作者是记者、编辑、作家出身的学人,视野比较宽阔,写出的文章深入浅出,更注意适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文章读来生动有趣且富有内涵。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散文随笔选,洋溢着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

后记

癸巳仲夏,我的《散文随笔选》终于编辑完成,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此书原计划于去年出版,与《钱汉东诗文墨迹选》《钱汉东考古文选》组合成套,作为自己“风雨人生一甲子”的回顾与展望,并以此敬献给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师长和亲友,敬献给所有关心、爱护过我的读者。然而,事不遂愿,整日忙忙碌碌,杂务缠身,一直搁置到今年。
白驹过隙,岁月蹉跎,不知不觉从事写作已40余年了。“位卑未敢忘忧国”,40多年来,我时时想起宋代陆放翁《病起书怀》中的这一名句,我想任何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会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它存在的各种问题。身处改革发展的时代,面对各种利益的博弈,有时是很难保持自己心境的平和的,难免会呐喊、激愤、忧伤、痛苦,甚至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此所谓铁肩担道义。然而“道义”在哪里?我有时也会无奈、无助、失落,甚至焦虑不安。我对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和读者常怀有一种愧疚之情,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做得太少太少,想回归到平静的书斋里,过与世无争的清静日子。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爆发出文人血性的一面,如本书第一篇《想起先哲李四光》就是我在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后,想到骨肉兄弟蒙受劫难,而有领导竟不负责任地言道:地震是无法预报的。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连夜撰文,发表想法。文章在第一时间刊发于《新民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上。
我年轻时喜欢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喜欢收藏各类文化艺术品,到了中年后更偏向瓷器收藏,而且兴趣越发浓厚,在收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个人如果无法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躲进书斋,远离尘嚣,发表自己的管窥之见,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除了生活所见所闻,我在考古学术研究方面,心甘情愿坐冷板凳,花时间,下工夫,进行田野考古,陆陆续续已写出几本专著,此在本书中也有所反映。我要求自己以通俗的方式进行艰难的考古研究,以期考古爱好者和广大读者能读、爱读,这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吧。
中华民族真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悠远,儒家人世,注重“教化”,重伦理,讲秩序;道家出世,注重“自化”,重自然,崇自由;释家追求境界和普度众生,儒释道构建了大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当我干辛万苦跋涉在先民生活过的遗址上,看到出土的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等古物时,我会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并由此产生满足感、幸福感。有人对我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认为在当下功利社会里,还有多少人愿意自讨苦吃做这样的傻事,它并不会给你带来财富和地位。但我却乐在其中。在与祖先对话或偶有意外发现时,我更是欣喜若狂,旅途所经历的种种不测和困顿,顷刻烟消云散。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曾对我说:“你虽然不在文物部门工作,但你是真心喜欢历史文物,才会不辞辛劳、自费去荒山野岭里进行田野考古,而我们不少在文物部门工作的人,只是把它当作饭碗罢了。”我知道先生在鼓励我,并一直以此鞭策自己。
这部书稿是我从自己创作的百万余字的散文随笔中挑选出来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之久,内容分为人间散笔、走马观花、钱氏文化、故乡亲情、域外风情、文言短章、玩瓷识宝、序言后记等八部分,另有一个附录。在选稿过程中,我大刀阔斧地删削了很多文稿,但仍保留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希望这些文稿能从不同角度向关心和喜欢我的读者展示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表达我对中华文明的感悟和礼赞。文学的作用,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虚幻或被虚化,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多元化的时代,文学确实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但我坚信,文学使人向善,文学照亮生活,文学温暖人心,这一点不会变,至少我们还有梦想,我们依旧热爱文学。
关于钱氏文化,我想多讲几句。7月初,我率上海书法教育代表团访台,专程到先贤钱穆故居参观,凭吊钱氏家族的杰出人物、真正的国学大师。我还为钱穆纪念馆题词“一代宗师,万古流芳”,表达我对这位宗长的敬意。在拜见台湾地区前“外交部长”、马英九的恩师钱复宗长时,他告诉我曾在耶鲁大学听过钱穆先生的课:“钱穆先生说无锡话,别人听不懂他的话,故学生很少,我去听课后,同学们很高兴,我给他们当翻译。他讲课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刻,这些笔记我至今都保留着。”钱复还与我谈到祖先钱武肃王的伟大胸怀,说他以苍生为念,始终不肯称帝,最终纳土归宋,让百姓免受兵灾之祸,是有仁爱之心和远见卓识的。钱复宗长对上海钱谬研究会在沪将《钱氏家训》成功申遗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功德,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年幼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钱王,直到后来修家谱时才晓得。钱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非常重视文化传承的家族,钱氏后裔各类才俊,代不乏人。仅以当代而言,如科技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文学三钱:钱钟书、钱仲联、钱谷融;部长三钱:钱之光、钱正英、钱其琛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我们伟大时代的坐标,我们唯有不断努力,方能不愧祖先。两年前,应邀回故乡诸暨江藻探望父老乡亲时,我作了即席演讲,我说:“大家都是钱武肃王的子孙,先祖建立的伟大功德,像阳光雨露一样泽被后人,荫护着世代钱氏后裔,对此,我们要心存感恩之情,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要努力奋斗,有所作为,告慰先祖。”
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你想将来有出息,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亏。”这句话成为我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感恩母亲的教诲。在《钱汉东考古文选》中,我写道:“积爱成福,积怨成祸。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当我经历磨难和打击时,我会想到胡适之的话:‘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胡适之修身之道,是吾辈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也要感谢胡适之,在我人生遭遇磨难时,是他给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日前,我读了佛陀的《杂阿含经》,他说人们受到伤害为第一支箭,然而你不断回忆受害过程,萌生报复念头,这其实是第二支箭。我们要从被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从容地面对当下的生活,迎接每天初升的太阳,开始全新的生活。我想,最后能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每一个人都能从失败走向成功。
本书“文言短章”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文坛宿儒、我的恩师刘衍文教授过目指导的,可以说,它也是我献给恩师刘衍文教授的小小礼物。刘先生对我恩重如山,我们师生情同父子、亲如家人。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先生给我们上古代文论课,他的学识之渊博、人品之高尚,让人无不敬仰。尤其使我没齿难忘的是,他不但免去了我的古代文论课的考试,还破例打了98分。这是刘先生教学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破格,是我一生的荣耀,这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尔后的漫长岁月里,我读书治学、为人处世时常告诫自己,是刘先生的学生就必须奋发有为、有所作为。
在田野考古的过程中,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对我帮助颇大,他以特有的眼力作出判断,认为我从事的田野考古工作是填补中国文化史空白的一项工程。当我的《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出版后,他亲自来沪主持作品研讨会,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会慢慢凸显出来,此前还没有人遍访名窑,因此意义非同寻常。瓷器文化的考察研究,不光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上海的,是全国的,是中华民族的,是‘国’字号的。”
拙作的序言由国内两位大师级人物撰写,这对我而言,实在是荣幸之事。94岁高龄的钱谷融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家、上海钱缪研究会名誉会长。钱先生因在1957年写了《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吃了38年苦头。93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戏曲理论家,“文革”中也因写《海瑞上疏》而吃足苦头。这两位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上海著名语言学家金文明先生对我关心备至,百忙中为拙稿“咬文嚼字”,以避免差错误人。我对他们都感激不尽。
拙作的出版得到诸暨老乡上海力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光良先生、好友徐智强兄等人的鼎力帮助。上海钱氏宗亲和我的亲朋好友每每看到我新书出版都前来捧场。这里,我对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前辈长者、亲朋好友真诚地道一声:感恩!
这部书稿中的文章大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有一些文章是没有公开发表的。由于时间仓促,学识所限,撰稿和选编时难免疏漏,竭诚期待广大读者指正。
钱汉东
2013年7月10日写于访台归来

媒体推荐

◎这部反映钱汉东文化理念和人文追求的散文随笔选,我看了觉得有不少值得一读的内容,由于他是记者、编辑、作家出身的学人,视野比较宽阔,写出的文章深入浅出,更注意适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文章读来生动有趣且富有内涵。——钱谷融
◎钱汉东出版过一部考古文选,那是学术著作。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散文随笔选,洋溢着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一一蒋星煜
◎钱汉东先生经风历险20余万里,足迹遍及22个省、市、自治区,遍访50外中华名窑,通过一个作家和记者的独有视角,写出《寻访中华名窑》;凭一己之力,历时11载,铸就《日照香炉》,以真切情怀与独到视野对中华古窑进行了一种学者型的审视,在对中国香炉的起源、器形演变的阐述中,向世人展示了博天精深的中国瓷器文化。——“第六届中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选”颁奖词

目录

序言钱谷融
序言蒋星煜
人间散笔
想起先哲李四光
陈香梅印象
拜见诗翁臧克家
想起了李月华
送汪庆正大师远行
走向世界的任政
任政“龙”印传佳话
章含之印象
余纯顺壮士十年祭
仰望文学殿堂
岁月留香
想起了南京妈妈
十张邮票寄友情
真诚的歉意
三位学生校长
相逢是缘
师生情缘
我们永远年轻
感恩
重归淮北
鲁迅给我生活勇气
淮北琐忆
流水般的月光
插兄田大头
难忘的晚宴
楼下人家
一场“雷雨”落在心坎上
“无闲斋”偷闲
祖帖、皇帖及其他
感悟书法人生
编书甘苦录
谢君咬文
分享睢宁儿童画的欢乐——记美籍华人陈香梅为睢宁儿童画题词
语法教学弊多利少
一千万打造一个新品牌——写在《新读写》出版100期之际
走进洋山深水港
赏识教育值得倡导
走马观花
南昌旧居话浮沉
再访静海寺
走进台儿庄
在聂耳墓前
微山湖上静悄悄
徐州访古
悲情才女柳如是
龙井问茶
拉萨,我来啦
亲历重庆暴雨
情系都江堰
龙泉山观日出
大泽乡访古
吴淞口炮台抒怀
泗水亭感怀
在蔡东藩墓前
进士题名碑感怀
风雨炳灵寺
梦溪园寻梦
在南海潜水
走过苏北古镇窑湾
东山岛走笔
访老山汉墓
重访台北
神奇的跨湖桥文化
四访河姆渡
走进金沙遗址
初识马家浜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察记
上海崧泽文化
被淹没的大溪文化
广富林遗址断想
齐长城散记
在徐州赏金缕玉衣
上海之根——松江
龙泉问瓷
台北“故宫”赏国宝
台北“故宫”赏雍正瓷器
泗州隋唐大运河
钱氏文化
拜谒钱王陵
武肃王钱缪逸事
大彭村寻根问祖
为无锡钱王祠书联
钱复兄弟同寻根
壬辰钱王陵祭祖
在钱三强夫妇铜像前
钱王训示碑
墙体开裂塔身倾斜电线老化龙华古塔亟待修缮加强保护
义薄云天的钱金耐
故乡亲恃
故乡江藻
西施与钱池村
诸暨风情
陈香梅为西施故里题书
诸暨城市的魅力
杨维桢在松江
斗岩风光天下奇
大树见证百年学府
诸暨年糕
桑梓钱池
母训
陪母亲聊天
陪老父洗澡
舅父李雪谦
陪妻逛商店
为外甥女主婚
为孩子写成长日记
多一点鼓励
孩子初犯错误时
教女儿生活自理
女儿学当家
为女儿办画展
听女儿讲故事
父女捉鼠记
奥克兰见证女儿加冠
做父亲真幸福
家书一束
域外风情
费城的钟声
走进联合国大厦
在济州岛迎新年
在哥伦布墓前
大都会博物馆遐想
大英博物馆里赏瓷器
鸟瞰十二门徒岩
新加坡首届华文书展掠影
伦敦国际书展掠影
哥德堡国际书展掠影
悉尼上海书展见闻
初识德黑兰
在马尼拉觅宝
在哥本哈根TaoBao
在巴塞罗那TaoBao
文言短章
陈万里碑文
认祖归宗记
西施故里钱池碑记
龙华古塔修缮记
泗州隋唐大运河碑记
玩瓷识宝
品陶识瓷怡情养性
汪庆正谈瓷器鉴赏
汪庆正谈元代枢府瓷
陈万里与龙泉窑
保卫“老中国”
景德镇痛失“瓷都”
记元代石闸考古
安特生与仰韶文化
安特生与马家窑文化
丹青起源马家窑
发现龙山文化熏炉
明永乐龙泉“一桶天下”
“哥德堡号”与彩瓷
太白醉酒德化瓷
觅宝“吃药”记
序言后记
《江藻钱氏宗谱》序言
《乱世中的人性》序言
《斋名集观》序言
《名校春秋》序言
百年大同盛世风华——《陌上花开又十年》代序
《志安诗草》序言
《来生我们一起走》序言
《杏坛守望》序言
《学生楷书字典》序言
《颍上县三中乡土教材》序言
《校园寄语》序言
《岁月留香》后记
《钱汉东诗文墨迹选》序言1
《寻访中华名窑》后记
《日照香炉》后记
《名人印象》后记
《钱汉东考古文选》后记
《金福安纪念文集》后记
喜欢阿沧的理由——曾元沧《手上阡陌》跋
附录
《人间瓷话》序言/陈香梅
《岁月留香》序言/徐中玉
《寻访中华名窑》序言/蒋星煜
《应用文写作大全》序言/张煦棠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丁法章
草根百姓也能跨进神秘领域——先行者钱汉东谈公众考古/杨展业
索句六阕寄奉汉东兄/伊人
渔家傲·赞汉东君/马联芳
满江红·喜读《寻访中华名窑》/卢元
寂静的感悟寂静的幸福——读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南妮
玩物成家/许国梁
无边光景一时新——漫谈钱汉东的《日照香炉》/竹林
“人生要成功: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亏”——访上海文化界名人、上海师范大学杰出校友钱汉东/采访者:李炜李湘晖王祯娇
撰写者:王祯娇
后记

作者简介

钱汉东,祖籍浙江诸暨江藻钱池村,钱武肃王第三十七世孙。1969年元月赴安徽省泗县插队。现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等。爱好书法,年轻时曾受到沈尹默、任政等大家的点拨。曾为浙江诸暨西施殿、浙江龙泉陈万里纪念亭创作并书写碑文,为浙江省临安钱王陵、江苏无锡钱王祠书写楹联以及为海内外名胜景观、文化遗址题词等,著有《钱汉东诗文墨迹选》,被誉为当代文人书法家。2002年春天开始寻访中华名窑,历经风险,奔走祖国大地,行程超过20万里,自费考察了宁夏、河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处古窑遗址,写成专著《寻访中华名窑》。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关于古窑遗址的田野考察报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为《寻访中华名窑》举办作品研讨会。《寻访中华名窑》曾荣获2005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2008年第三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花11年时间写成的《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对中国陶瓷器香炉的起源、型体演变及生产各式香炉的窑址现状等进行直观阐述和理性思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陶瓷香炉文化的学术专著,荣获2010年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钱汉东考古文选》是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有关中华文明的田野考察报告,也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和陶瓷收藏鉴赏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是收藏爱好者学习中华文明历史、鉴赏陶瓷文化艺术的实用教材。钱汉东还著有散文集《岁月留香》、《人间瓷话》、《名人印象》等,并主编有《任政行书唐人绝句》、《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书法考级大全》、《古诗文导读大全》、《情景描写大全》、《人物描写大全》、《应用文写作大全》等书籍。

序言

近年来,上海文化界出现了一位活跃人物,他在文学创作、考古收藏、书法艺术、办刊编书、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就是我们钱氏后裔汉东先生。前几天,汉东兄又被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第六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的称号,并荣登榜首,真是可喜可贺。或许是本家同姓的关系,对于他的行迹,我一直十分关注,并为他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次汉东兄又推出新著散文随笔选,热情地邀请我为之写序,我十分乐意。我很早就读到汉东写的文章,内容较为丰富扎实,涉及的知识面很宽,文笔也生动流畅,学养较深,给我留有很深印象。
我认为,在一个真正的作家身上,思想的力量与感情的力量是融为一体的,一个的强大会增加另一个的力度,而不会使另一个削弱。知识分子应独立于天地之间,要有独立的人格,即陈寅恪所讲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知识分子以此为乐,当然有很多人做不到。但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坚持自己的品性的,不随波逐流,要有感而发,不弄虚作假,不哗众取宠。我喜欢诸葛亮,当然他后来做了蜀汉丞相,但我敬慕、钦羡的是高卧隆中时的草野隐士诸葛亮。后来知道了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我心目中最初形成的诸葛亮的形象就益发鲜明、高大起来。我年少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也常带着自豪的感情说自己是“山野散人”。这大概是我此后养成的遗落世事、淡于名利等癖性的先声。
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历史的国家,这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经世之道、学以致用、有益社稷、造福民众。然而,文人书生普遍存在一种流弊:想得多,说得多,做得少,缺少办实事的才干,好高骛远,空谈误国。我对于那些能办实事的文人一直是很欣赏的,汉东的办事能力很强,这在文人中比较少见。记得2001而在这方面花了较多的笔墨,倾注了较多的激情,不仅无可厚非,反而难能可贵了。
正因为我和钱汉东一样有着考古癖,捧读之余,提供些许资料,也许可供作者、读者参考。他说诸暨江藻和上海走马塘等地发现过不少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部队的“韩瓶”。早在1934年前后,我的故乡溧阳开河,发掘出来的“韩瓶”成千上万,溧阳那一带的大运河直通宜兴,而宜兴的宋代抗金遗迹——岳堤等也不少,我猜测“韩瓶”十之八九就是陶都宜兴蜀山烧制的。
再说,民间节日文娱活动“抬阁”,我的故乡溧阳也有,我在儿童时代看到过,还有技巧难度更高的“车阁”。作者所写当然不仅仅是乡情、亲情,而且放眼宽广,就人物而言,此书第一篇《想起先哲李四光》,文笔流畅,学术含金量很高,读后觉得这位前辈不仅学识出类拔萃,而且人格魅力亦异乎寻常,尤其在石油需求量不断上升、地震经常发生的今天,我们多么需要这些大科学家呀!就事情或地域而言,作者也没有局限于诸暨或浙江,也写了许多风光旖旎的海外山川。
早在15年前,我和作者讨论过作家的学者化问题,还写过文章肯定作者为此所作的努力。这15年来,作者陆续完成《探访中华名窑》《日照香炉》等学术著作,已经用事实有力地作出了回答。
其实,当初我们讨论的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文学作品而言,也可以向作家化这方面倾斜,虽然作品的学术含金量不免少些,但是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或写父子之间的亲情,或写一尘不染的幽美的环境,也很有感染力。我期待钱汉东笔下多出现些类似的画面、镜头,为中国文学创作增添新的艺术形象。对作者而言,这似乎有点苛求了,要求也高了些,但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并看好这位有思想、有才华、能做事、肯用功的有为作家,故说了我的期待。
承钱汉东先生青睐,嘱我写序,年纪大了,也麻木了,明知不能胜任,却又随手写了几点琐碎的读后感,万望作者读者宽恕。
2013年4月25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