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的儿童,在他发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轻度的强迫性行为。如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手抚摸路边的电线杆;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脚踢小石子,有的孩子爱反复地计算窗栏或凉台栏杆的数目等等。这类行为不伴任何情绪障碍,而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儿童强迫症
一个有强迫症的儿童,除此以外还常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其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强迫计数,反复数天花板上吊灯的数目,反复数图书上人物的多少,强迫计数自己走了多少步路等;有的表现为强迫洗手,强迫自己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了,反复检查作业是否做对了。睡觉时,反复检查衣服鞋袜是否放得整整齐齐等;有的患儿表现为仪式性动作,如要求自己上楼梯必须一步跨两级,走路必须走两步路一下。
这类患儿,如不让他重复这些动作,他们反而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如果让他们反复进行这些动作,患儿并不像成年的强迫症患者那样,有明显的内心矛盾和焦虑不安。一般来说,患儿对自己的强迫行为并不感到苦恼和伤心,只不过是刻板地重复这些行为而已。
关于儿童强迫症的原因,一般认为,儿童的先天素质、性格基础、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教育方法不当等,均与本症的发生有关。患儿病前常有过于严肃、拘谨、胆小、呆板、好思考、不活泼的表现。患儿的父母也常有胆小怕事,过分谨慎和拘谨,缺乏自信心,遇事迟疑不决,事后反复检查,过于克制自己,呆板,缺乏兴趣爱好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母对孩子对于苟求,如对清洁卫生过分要求,对生活刻板规矩等,可能是诱发本症的原因。孩子严重的疾病、外伤,突然的严惩的精神创伤,或长期处于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精神负担过重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促使症状出现。[1]
有研究显示,儿童强迫症具有家族遗传聚集性,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家长患有强迫症,那么子女、下一代亲属中强迫症的患病率和亚临床强迫症的发病率就会比普通人高,权威机构给出的数据是发病率高出10%~20%。而且强迫症在单卵双胞胎中的遗传同病率为65%~85%;双卵双胞胎的遗传同病率为15%~45%。因此,虽说儿童强迫症的出现不只是遗传这一单一因素的作用,但也绝对与这一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儿童OCD具有遗传易感性,Lenane( 1990) 发现OCD患者的20%的一级亲属可以诊断为OCD。在多发性抽动症与OCD之间存在遗传相关性,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Pauls等发现在5~9岁起病的OCD儿童中,家庭成员患抽动症的比率更高。
脑损害被认为是OCD的发病原因之一。引起基底节损伤的各种脑损害都可以引起OCD。脑炎后帕金森疾病和亨庭顿舞蹈病患者发生OCD的比率增加。近年来发现OCD与小舞蹈病之间存在相关,在有小舞蹈病的儿童中OCD发生率增加。有人以CT检测发现,儿童期起病的OCD患者尾状核缩小,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摄影( PET)检查显示异常的局部葡萄糖代谢方式。虽然OCD的病因不明,但是许多线索提示与额叶、边缘叶、基底节功能失调有关。
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能有效地治疗OCD,因此推论OCD 存在5-羟色胺功能紊乱。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OCD的发病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强迫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期,这一时期正是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家长要求儿童顺从,而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在儿童内心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性心理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在这一阶段,强迫症状就是此期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早在1962年,Kanner就认识到强迫症儿童多数生活在父母过分十全十美的家庭中,父母具有循规蹈矩、按步就班、追求完美、不善改变等性格特征。
在儿童正常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强迫行为。如走路数格子,折叠整理自己的手绢、被褥要角对角,反复多次对得很整齐,睡觉前一定要把鞋子反复摆成什么样子或一定要把毛巾反复铺平、摆正等等,还有一部分儿童出现强迫动作有一定的仪式动作或行为,如某患儿要触碰某物一定要碰几下,对了感到“心里舒服”或吉利。以上行为持续一段时间自然消失,不造成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不影响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应视为病态。
强迫症的患儿除应请心理医生诊断和药物治疗外,还应在医生的鼓励和指导下,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主动矫正那些令人苦恼的观念、意向或行为,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信心
对于有强迫症的儿童,家长要帮助他们自觉认识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指导孩子处理问题要当机立断,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弱点,让孩子了解人的一生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可能对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得那么合适与周全,出现一些总是是在所难免的。鼓励孩子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价,应该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方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成功,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还要注意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疑虑。
意念训练
儿童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家长要帮助儿童用意念努力对抗强迫现象,使紧张恐惧的心情放松,并告诉儿童这种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并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当然,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毅力,经过反复训练,多数儿童的强迫现象才会逐步消失。
行为疗法
对单纯用意念不能对抗的强迫现象,可以采用“行为对抗疗法”帮助矫正。
对抗疗法基本上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把对抗刺激与强迫行为反复多次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使之与原来的强迫行为相对抗,消除原有的错误行为。
具体做法是:吩嘱儿童右手腕上套进用三股皮筋组成的橡皮圈,一旦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加反复计数、反复检查等,立即拉弹右手腕上的橡皮圈,以对抗强迫现象,橡皮圈的拉弹力量以手腕皮肤稍有疼痛感为宜,同时计数拉弹次数及强迫现象持续的时间。刚开始时需要拉20-30次,才能对抗强迫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当拉弹橡皮圈3-5次能对抗强迫现象的时候,橡皮圈就可以脱掉,以后再出现强迫现象,就立即能想到手腕上橡皮圈的对抗力量,用自己的意念就能消退强迫欲念。
培养爱好
家长要鼓励强迫症的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外界接触,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球、跑步等,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强迫症状的兴奋灶,转移对强迫症状的高度注意力,这样可大大促进病情的恢复。
纠正父母不良性格
如果强迫症患儿的父母有性格偏异如特别爱清洁,过分谨慎,过于刻板,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等,要予以纠正,否则会影响患儿强迫症状的康复,并且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这一点甚为重要。
药物治疗
严重的强迫症患儿,由于强迫症状影响了上课学习和日常生活,因此必须进行药物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使用氯丙咪嗪结合其他药物,对于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疗效比较满意,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由小剂量开始使用,且需要连续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才可控制强迫症状。
治疗强迫症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奏效?其实就本质而言,这些人对强迫症发生的真正心理机制并不了解,他们只是以习惯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处理强迫症患者的困惑。而有些强迫症的拖延症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1.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deadline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2.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
3.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这一个部分写得非常符合大部分有拖沓习惯的中国学生的经历。因为中国学生往往非常聪明,所以哪怕最后只剩一点点时间了,也会完成得不错;从而自认为自己最适合这样子的工作状态。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强迫症的预后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恢复得很好,有的略差,还有的属于难治性的。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相信经过治疗都会有好的改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症状缓解后,建议服药1~2年左右。各种类型的强迫症,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强迫药。停药以及加减药量请咨询医生,千万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加重病情。
无论是和小孩子相处还是孩子教育,都应当能够处理好小孩子发脾气。小孩发脾气有很多原因,而很多时候这些原因都是毫无理由的,比如仅仅因为玩积木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木块而大发脾气,毁坏玩具。小孩发脾气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不你做什么,而是你要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应对小孩子发脾气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知道:①他的脾气并不能控制别人②脾气不是万能的,他应当寻找其他更合理的达到目标的方法③脾气是可以控制的(爱发脾气的父母往往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好)④发脾气是很正常的事情,谁都会有,但是我们应当试着自我调整(强迫症父母有时候做不到这一点)⑤学习控制脾气的方法(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这样的能力)
当孩子脾气爆发,我们该怎么做总的行为原则——鼓励
当孩子出现控制自己脾气的行为时应该在口头上给以夸奖——“哎呀,我的小乖乖真的长大啦”。这样的夸奖可以增加孩子下一次爆发情绪时控制自己的几率,同时让孩子认识到“长大”和“控制自己”是联系在一起的。
孩子遇到挫折时爆发情绪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通常是通过哭来获得父母的帮助。年纪年纪小一点的孩子会因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说什么而大发脾气,大一点的孩子更可能因为自己无力完成某件任务而发脾气。在这种挫折情况下,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倾听,花一点时间让孩子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描述出来。你还可以用胳膊搂着孩子,说一些能够表示你理解他的话,比如:“我知道这很难,没有人能一次就完成它”。这个时候还是父母培养孩子“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的最佳时刻,当孩子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并继续他的任务的时候,父母要把握这个时机,夸奖孩子不怕困难。
另外,父母应当注意,挫折情绪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有些任务过难又没有多少教育价值,父母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使孩子远离这些活动。
当孩子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爆发情绪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认为“闹情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果孩子经常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目的,那么孩子就会过于依赖它而使其它适应能力发展不良,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一发脾气父母就没办法,只能按照孩子的意志,满足他的一切需求,这样的孩子会缺乏适应能力,任性,人际关系不良等。当孩子哭闹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的时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去强化,就是不再对孩子的哭闹付诸注意,任他闹下去。初次尝试这种办法的父母会发现,在开始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更加激烈——摔东西、弄出很大的声响、欺负其他小孩子。这其实是孩子以为动作再大一点就会获得关注。尤其在这个时候,父母要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让孩子明白这是没用的。具体的做法有:①减少说“不”的次数,你的孩子会故意违反你的规定来引起你的注意,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睬,而不是告诉他“这是错的”。②远离,在父母的面前孩子情绪最激烈,当父母离开,孩子就会渐渐平静,因此,暂时去另一个房间躲避一会也是有帮助的。③讲道理,等孩子情绪过后,坐下来和孩子好好总结这次冲突,试着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闹情绪我就等你冷静下来再理会你。
当孩子为了拒绝而闹情绪
父母应当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和孩子商量的,什么是孩子必须执行的。孩子必须执行的事情就要态度强硬,采取这样的问句:上学时间到了;而不是这样的问句:乖乖上学去好吗?后者适合让孩子做决定的时候的问句。学会遵从是孩子成长过程所必须要上的一课,这决定了他以后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的公民还是一个目无法纪的犯罪分子。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小事不管大事必管。
有的孩子闹情绪时极具破坏性
父母的暴力行为会通过孩子的模仿而被“遗传”,因此,父母首先应当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倾向,不能事无巨细都暴力相加。与此同时,父母应当具有底线,在不违法法律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触犯了底线就会受到残酷的惩罚。当然,任何惩罚过后,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
孩子发脾气时具有破坏性指的是:①打人,②破坏加剧③在公共场合爆发脾气影响他人的公共权力④尖叫时间过长让你忍无可忍。心理学家建议,把孩子抱进他的房间冷静几分钟会减小破坏性,并有助于控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