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为一种常见外伤。为了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努力研究烧伤防治方法,普及烧伤防治经验和提高治疗水平,以便在平时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在反侵略战争时可迅速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去。
本书的再版,仍坚持以总结自己的经验为主,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紧密围绕当前烧伤防治的中心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主观上力求本书既有实践经验又能有理论指导,能成为广大烧伤专业工作者和有志于烧伤专业的年轻医务人员喜爱的参考书;也希望本书对其他外科医学基础的研究有所裨益。[1][2]
杨宗城,外科学(烧伤)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一级。
1954年7月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历任第七、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烧伤科教授,主任医师,烧伤科副主任兼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华烧伤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全军烧伤整形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烧伤整形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理事;并任《中国工程科学杂志》《中华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创伤外科杂志》常务编委、编委;参与组织中美国际烧伤学术会议、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等。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为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2年获四总部专业科技重大贡献奖,被评为总后勤部“伯乐奖”和“一代名师”,多次被评为模范支部书记。
从事烧伤医学40多年,1958年协助黎鳌院士创建烧伤科。主持科研课题30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19项,发表论文450多篇,主编参编专著38部,是我国烧伤研究最突出和烧伤论著最多的学者之一。1970年负责组织编写的《烧伤治疗学》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0年代率先总结出烧伤后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经验,1978年又率先开展吸入性损伤的系列研究,阐明吸入伤的发病机理,总结形成一套吸入伤早期治疗方案;主编的《吸入性损伤》专著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末,独创地提出并验证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中起核心作用,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末,负责组织编写《黎鳌烧伤学》。率先认识到早期损害是严重烧伤的治疗关键,研制快速补液延迟复苏方案;创用早期一次性大面积切痂;研制烧伤早期损害的创新防治措施,以提高烧伤治愈率,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71名,是我国培养学生最多的烧伤医学导师之一。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烧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第三章 烧伤的临床过程
第四章 烧伤后早期病理生理变化
第五章 烧伤免疫
第六章 烧伤的中医治疗
第七章 烧伤的急救与后送
第八章烧伤休克的防治
第九章 烧伤创面处理
第十章烧伤感染
第十一章 烧伤毒血症
第十二章 烧伤内脏并发症
第十三章 特殊原因烧伤
第十四章 特殊部位烧伤
第十五章吸入性损伤
第十六章烧伤复合伤
第十七章 小儿及老年烧伤
第十八章 烧伤麻醉
第十九章 烧伤代谢营养
第二十章 皮肤及其他组织的移植
第二十一章组织工程学构建皮肤及其应用
第二十二章 烧伤后期整形
第二十三章 烧伤护理
第二十四章 实验性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