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双舫

卢双舫

中文名 卢双舫
出生地 湖北天门
出生日期 1962年6月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剖析及资源评价、非常规油气(未熟 - 低熟油、煤成油等)成因机理及资源评价、碳酸盐岩生排烃效率及评价标准研究、天然气同位素分馏作用的机理及其定量描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将化学动力学理论与地质应用的结合方面有所建树。

获奖情况

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 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 7 项,省部级攻关项目和基金项目 18 项,局级及协作项目约 20 项。代表性的成果有:( 1 )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性及潜力评价、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一成果中最为重要的结论 在于首次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两方面的结合上论证了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富含天然气的盆地。从而对决策部门明确做出加强天然气勘探的决策、促进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储量为 2800 多亿立方米的克拉 2 大气田的发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未熟 - 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建立了从成烃机理出发评价其生成量及资源量的理论和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先后在《中国科学》、《石油学报》、《地质学报》、《科学通报》、《地质论评》、《沉积学报》、《 Jour.of petroleum Geology 》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90 余篇。另主持和参编专著 9 本(其中一本已被译为英文),教材 3 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并先后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主讲《石油地质学》课程已于 2003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参加的《沉积岩石学》于 2004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曾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化学学位点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承担的科研项目

国家级项目

1.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970124),12万元,1991-1995,参加

2.煤成烃机制地质研究(85-102-03-04),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18万元,1991-1994,第二负责

3.各类主要生油层人工排烃模拟和有关参数求取,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85-101-01-04-11B),22万,1991-1994,参加

4.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性及潜力评价,国家九五重点攻关(一期)项目,(96-111-01-06-03),26万,1996-1997

5.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国家九五重点攻关(二期)项目,(96-111-01-03-05),40万,1998-2000,参加

6.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期次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111-01-06-03),26万,1996-1997

7.中国典型叠合盆地碳酸岩盐生排烃机理与效率,国家973项目(G1999043307), 90万元,2000-2004

8不同水介质条件下有机质和油成气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079),32万元,2005-2008

9.成气官能团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NCET-04-0345),2005-2008,75万元

10.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改造与再富集机制”, 国家973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202300),45万,2007-

11.火山作用的成烃效应研究,国家973项目(2009CB219306),100,2008-

12.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研究,国家重大专项,100万,2009-

13. 海相烃源岩生烃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国家重大专项,100万,2009-

省部级项目

1.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9万元,1993-1995,参加

2.地层条件下水溶气态烃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中国石油资助,3万元,1993-1994,参加

3.泡沫复合驱地层条件下水溶气态烃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9万元,1994-1995,参加

4.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探讨,中国石油资助项目,3万,1995-1996

5.分子扩散及化学作用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影响,中国石油九五重大攻关项目(96007-05-01),30万,1996-1999,参加

6.未熟油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松辽、外围盆地的应用研究,中国石油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0006-03-3)22万,1996-1999

7.松辽盆地生成天然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九五重点攻关项目,30万,1998-2000

8.液相色谱法研究油藏中萘菲系列分布规律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莱菲系列液相色谱,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5万元,1998-1999

9.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生成条件评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万,1999-2000

10.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万元,2000-2003

11.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石油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16万元,2000-2003

12.压力下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研究,石油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03E701),11万元。2003-2005

13.塔东地区碳酸盐岩生排烃的化学动力学评价,中国石油攻关项目,50万元,2004

14.松辽盆地生物气、低熟气的形成条件与资源潜力,中国石油十一五攻关项目,30万,2005-2006

15.中西部典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烃史及其与成藏的关系,中国石油攻关项目,50万,2005-2006

16.中国石油风险基金:不同水介质条件下有机质和油成气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中国石油风险基金,2005-2007,15万元

17.济阳坳陷Es4-Ek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及评价,中石化攻关,50万,2005-2007

18.有机质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220001),6万元,2005-2008

19.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评价技术,中石油攻关,3 0万,2007-2008

20.中国大中型气田气源灶生气动力学和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攻关项目,59.6万,2008-2010

油田项目

1.海拉尔盆地呼和湖煤成烃评价,大庆油田,1991-1993,13万,第二负责

2.吐哈煤成烃资源评价,吐哈油田,30万,1993-1995

3.三江-大杨树地区烃源条件评价,大庆油田,5万,1995-1996

4.海拉尔盆地主要断陷资源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方向,大庆油田,26万,1996-1997

5.汤原断陷有机质成油成气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源岩生排烃评价中的应用,大庆油田,5万,1996

6.塔里木气源岩生气模拟实验,塔里木盆地,13万,1997-1998

7.化学动力学方法在黄骅拗陷未熟油-低熟油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应用,1997-1998,10万

8.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 大庆油田,70万,1999-2002

9.海拉尔盆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海拉尔油藏地球化学,大庆油田,2000-2002

10.车古20潜山成藏机理研究,胜利油田,45万,2001-2002

11.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在原油产能配比中的应用,大庆采油六厂,10万,2002

12.合采油层产能配比的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及应用,辽河油田,6万,2004

13.滨北地区油源条件研究及资源评价,大庆油田,75万,2002-2004

济阳坳陷海相残留盆地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胜利油田,20万,2003

14.济阳坳陷碳酸盐岩烃源条件研究,胜利油田,19.8万元,2003

15.齐家古龙地区凝析油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大庆油田研究院,40万元,2003-2004

16.东营凹陷生排烃的化学动力学评价,胜利油田,40.7万元,2004-2005

17.合采油层产能配比的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及应用,辽河油田录井公司,3.88万元,2004

18.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生排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大庆油田研究院, 19万元,2004

19.大庆九厂协作:大庆西部外围地区成藏规律研究,180完,2006-2008

20.大庆研究院:大庆长垣以东已开发区扶杨油层石油富集规律再认识,168万,2006-2008

21.大庆研究院:松辽滨北区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148万,2006-2008

22.大庆油田研究院,肇源-太平川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精细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100万,2007-2008

23.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资源评价及有利目标优选,大庆油田,168万,2008-2009

24.龙深2井单井评价研究,吉林油田,77万,2007-2008

25.双城油田断裂系统与成藏的关系研究,大庆油田,50万,2008-2009

26.大庆西部外围油田已批复合作区块资源利用状况分析,大庆采油九厂,50万,2008

27.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烃源岩评价,吉林油田,80万,2009-2010

28.星古1井、长深17、长深10井、长深6井单井评价,吉林油田,150万,2009-2010

29.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评价,长庆油田,50万,2009

教改项目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2009

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地质类硕士点为例,黑龙江省教育厅,2007-2009

3.《石油地质学》精品课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2003-

4.“矿产普查与勘探”省重点学科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2001-2005,2006-2010

5.“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省教育厅,2002-2005,省科技厅2006-2010

6.资源勘查工程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省教育厅,2007-

7.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2008-

8.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黑龙江省教育厅,1993,参加

9.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2007,参加

10.“沉积岩石学”精品课奖精品课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2004-,参加

获奖

教学获奖

1、2008,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2、2007,获全国模范教师

3、2007,“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

4、1993,“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

5、2003,“石油地质学”黑龙江省首批精品课(第1)

6、2004,“沉积岩石学”黑龙江省精品课(第4)

7、2007,“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第1)

8、2008,“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第1)

9、2009,“石油地质学”精品课建设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

10、2009,“石油石化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改革实践” 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

11、2009,“油气地球化学”教材获中国石油高等教育(2004-2009)优秀教材奖

科研获奖

1)2002,“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

2)1997,“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5)

3)1996,“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年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

4)1999,“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

5)1998,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6)1998,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

7)1997,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8)1999,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9)2000,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

13)2002未熟-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松辽、外围盆地的应用研究,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2007中国典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机理与效率,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1)2005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定量研究,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2)2003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3)1996地层条件下水溶气态烃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4)1999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层段及潜力评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他获奖

1)1998,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2)200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2000,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4)2001,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5)2002,“矿产普查与勘探”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6)2002,“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7)2002,黑龙江省特聘教授

发表的论著

著作、教材

1、卢双舫,薛海涛,李吉君等,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及其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共190页

2、卢双舫,张敏主编,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共320页

3、卢双舫,付广,王朋岩等,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共230页

4、卢双舫,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共128页

5、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等,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赵孟军,卢双舫等,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与勘探,2003,石油工业出版社,

7、黄第藩,张大江,张林晔等,中国未熟-低熟石油成因机制、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执笔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8、庞雄奇等,煤系源岩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及其应用,执笔6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9、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嘏等,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执笔8.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0、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嘏等,Formation and mechanism of oil from coal,执笔8.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1、黄第藩,王铁冠,华阿新,黄晓明等,煤成油地球化学新进展,执笔3.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12、黄汝昌主编,中国低熟油及凝析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执笔3.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3、付晓泰,赵锡嘏,卢双舫,刘晓艳,王振平,大学化学基础,执笔10万字,哈工大出版社,1995

14、刘晓艳,卢双舫,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哈工大出版社,1993

论文

1. 卢双舫,李娇娜,刘绍军,冯子辉,李井坤,霍秋立,王雪,薛海涛,李吉君,申家年,2009,松辽盆地生油门限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EI源刊),36(2):166-173

2. 卢双舫,李占东,李吉君,刘绍军,黄振凯,申家年,薛海涛,2009,吐哈盆地低熟气评价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地球化学,38(1):68-74

3. 卢双舫; 王琼; 李吉君;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2008, 低熟气评价方法及其在松辽盆地北部的应用, 天然气地球科学,19(1):8-12

4. 卢双舫;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 徐庆霞; 胡慧婷; 王民,2008,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地学前缘,15(2):195-199

5. 卢双舫; 徐庆霞;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 王民; 胡慧婷,2008,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碳同位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沉积学报,26(2):308-313

6.卢双舫; 黄振凯; 刘绍军; 刘海英; 王民; 申家年; 薛海涛,2008, 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评价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26 (6) : 1063-1070

7. 卢双舫,纪贤伟,王跃文,薛海涛,申家年,2008,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与油源对比,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7(2):1-3

8. 卢双舫,李冬,王跃文,冯子辉,李吉君,申家年,2007,倾油性有机质成轻质油的评价方法探讨及应用,石油学报,28(5)63-71

9. 卢双舫, 许凤鸣,申家年,方伟,薛海涛,2007,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藏成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2):209-212

10. 卢双舫,钟宁宁,薛海涛,潘长春,李吉君,李宏涛,2007,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7(2):178-184

11.卢双舫,王民,王跃文,徐立恒,薛海涛,李吉君,2006,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沉积学报, 24(4): 282-288

12.卢双舫,徐立恒,申家年,张斌,2006,富台油田成烃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新疆石油地质, 27(3) :270-272

13.卢双舫,李吉军,薛海涛,黄光玉,徐立恒,2006,碳同位素分馏模型比较研究,天然气工业,26(7):1-4

14.卢双舫,李吉君,薛海涛,徐立恒,2006,油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及其初步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6(5): 826-829

15.卢双舫; 许凤鸣; 王跃文; 李吉君; 申家年,2006,腐泥型有机质发育区凝析油(气)、轻质油资源评价方法探讨及其应用 ,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16.卢双舫; 郭春萍; 申家年; 王峰; 廖前进; 于俊利,2005,化学动力学法在黄骅坳陷未熟—低熟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6):18-23

17. 卢双舫. 刘新颖. 王振平. 王跃文. 2005松辽盆地深层剥蚀量探讨及其意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4(1),20-22

18 卢双舫; 钟宁宁; 薛海涛; 李吉军; 李宏涛,2005,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37(2):178-184

19. 卢双舫; 申家年; 薛海涛; 王跃文; 刘新颖; 李宏涛,2005,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藏成因机制研究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32(2):209-212

20.卢双舫; 李吉军; 薛海涛; 申家年; 王跃文,2005,有机质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Rayleigh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比较研究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21. 卢双舫; 李吉军; 薛海涛; 王跃文; 申家年,2005,油成气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研究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22.卢双舫; 徐立恒; 申家年; 王跃文; 薛海涛,2005,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23. 卢双舫. 李吉军. 杨峰平. 沈占锋. 李宏涛. 2004,齐波夫方法在天然气储量预测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24(4),13-15

24. 卢双舫,2004,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大庆石油学院,

25. 卢双舫; 薛海涛; 付晓泰; 康万利; 王朋岩; 王振平; 朱元海; 王雅春; 张云祥; 刘为付; 沈占锋,2004,泡沫复合驱中天然气在油、水相分配的动态研究 , 大庆石油学院,

26. 卢双舫,王朋岩,付广,张云峰,2003,从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剖析我国主要含气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前景,石油学报,24(3):34-37

27.卢双舫,李宏涛,付广,王朋岩,张云峰,2003,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剖析,天然气工业,23(6):7-11

28. 卢双舫,申家年,王振平,李春,2003,海拉尔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及潜力分析,煤田地质与勘探,31(6):28-31

29. 卢双舫,薛海涛,钟宁宁,2003,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地质论评,49(3),292-297

30.卢双舫,薛海涛,钟宁宁,2002, 石油保存下限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29(6):1-3

31.卢双舫,刘晓艳,付晓泰,冯亚丽,王振平,薛海涛,未熟-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初步应用,沉积学报,2001, 19(1)130-15

32.卢双舫; 赵孟军; 付广; 王朋岩,2001,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富气的主控因素分析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33

33.卢双舫; 赵孟军; 付广; 王朋岩,2001,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富气的主控因素分析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5(3):10-13

34.卢双舫; 刘晓艳; 付晓泰; 王振平; 冯亚丽; 方立敏; 薛海涛; 曲佳燕; 王雅春; 任庆东; 王峰,2001, 未熟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松辽、外围盆地的应用研究 , 大庆石油学院,

35.卢双舫,冯亚丽,刘晓艳,付晓泰,2000,与未熟-低熟源岩有关的有机质样品的宏观热解特征及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27(1):16-19

36.卢双舫,王雅春,庞雄奇,薛海涛,2000,影响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因素的模拟计算,石油大学学报,24(4):48-57

37. 卢双舫; 王振平; 付晓泰; 刘晓艳; 赵孟军,2000, 从成油成气期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 , 石油学报,21(4):7-12

38.卢双舫,付晓泰,李启明,刘晓艳,冯亚丽,2000,塔里木盆地熟化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原始参数的恢复及意义,地质论评,46(5):556-560

39.卢双舫,王振平,冯亚丽,赵孟军,1999,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性判别标准研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4):299-301

40.卢双舫,付晓泰,薛海涛,王峰,王云龙,1999,松辽盆地北部未熟—低熟油资源评价,中国石油勘探, 4(4):43-47

41. 卢双舫,王朋岩,刘晓艳,海拉尔盆地媒系源岩烃源条件评价,见苏树林等编,大庆油田发现40周年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18-128

42.卢双舫,陈昕,付晓泰,1997,台北凹陷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沉积学报, 15(2):126-129

43.卢双舫,付晓泰,陈昕,曲佳燕,薛尚义,1997,原油族组分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地质学报, 71(4): 367-373

44.卢双舫,王子文,陈昕,1997,成烃动力学模型在呼和湖凹陷烃源岩评价只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1997,2(1),41—46

45.卢双舫,王子文,付晓泰,王振平,1996,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沉积学报,14(4):24-30

46.卢双舫,付晓泰,王振平,曲佳燕,1996,煤岩有机质热模拟成油、成气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地质科学, 17(1) :47-53

47.卢双舫,赵锡嘏,王子文,刘晓艳,黄第藩,1996,煤成烃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芳烃产物的特征及其意义 ,石油学报,17(1):47-53

48. 卢双舫; 付晓泰; 刘晓艳; 曲佳燕,1996,油成气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天然气工业,16(6):6-8

49.卢双舫,黄第藩,程克明,姜春庆,1995,煤成油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的甾萜标记物特征及其意义,沉积学报, 13(4): 93-98

50. 卢双舫; 刘晓艳; 曲佳燕; 王子文,1995,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有机质原始生烃潜力和原始丰度的恢复,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1):31-34

51.卢双舫; 王子文; 黄第藩; 赵锡嘏; 刘晓艳,1995,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动力学,中国科学(B)辑, 25(1):101-107

52.卢双舫,黄第藩,程克明,1994,煤成烃生成、运移模拟实验的固体残样特征及其演化,石油勘探与开发, 21(3):46-51

53.卢双舫,赵锡嘏,黄第藩,王子文,刘晓艳,1994,煤成烃的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特征及其演化,石油实验地质, 16(3): 290-302

54.卢双舫,刘晓艳,王子文,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再探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3(增刊)(2),第85页—第88页

55. 卢双舫; 王子文; 伍如意,1990,一种新的生、排油量计算模式探讨及其在松辽盆地北部西区的应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4(3):7-12

56. 卢双舫,李泰明,郭庆福,刘跃光,孔庆云,1988,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松辽盆地西部地区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2(4): 1-6

57. 卢双舫,庞雄奇,李泰明,陈章明,1986,干酪根类型数值化探讨,天然气工业, 6(3):17-23

58、Study on the threshold value of organic enrichment of carbonate as gas source rocksScience in China, Ser.D2004(S2)

59、Zhong ningning ,Lu shuangfang, Huang,zhilong,ets .TOC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 and its controls,Science in China, Ser.D,2004(S2)

60、LU Shuangfang Liu shaojun,Shen jianian, etc. Application of Element Balanc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Quantity and Period of Biogas Generation,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8(2)

61、Li Jijun, Lu Shuangfang,A study of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 natural gas in the Xujiaweizi fault dpression,Acta Geologica Sinica,2008(3)

62、 王民; 卢双舫; 樊立新; 王跃文; 秦培锐;2009,一种新的合采井单层贡献率定量方法,大庆石油学院学报,33(1),5-7

63、 丁安娜; 卢双舫; 冯子辉; 惠荣耀; 方伟; 王跃文,2008, 生物气源岩中原核生物改性指标与评价新方法 , 石油勘探与开发,35 (1):59-66

64、 徐立恒; 卢双舫; 陈践发; 李吉君;马广宇; 李玲,2008,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烃源岩生气评价 , 石油学报,29(6):846-852

65、李吉君,卢双舫,薛海涛,胡国艺,谢增业,徐庆霞,2008,川东北飞仙关鲕滩气藏天然气运聚效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3(4)565-571

66、王民,卢双舫,胡慧婷,申家年,薛海涛,2008,有机质生成生物气的生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石油学报,29(1)75-78:4-7

67、薛海涛; 王欢欢; 卢双舫; 钟宁宁,2007,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沉积学报,25(5):782-786

68、王民; 卢双舫; 王永凤; 马野牧; 张居和,2007,BP人工神经网络在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率配分中的应用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31(6):8-21(122)

69、王民; 卢双舫; 胡慧婷; 申家年; 薛海涛,2007,生物气生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地质学报,81(3):428-432

70、王跃文; 卢双舫; 惠荣耀; 丁安娜,2006,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生物气资源量预测 , 天然气工业,26(7):18-21

71、薛海涛; 石涵; 卢双舫; 申家年,2006,碳酸盐岩气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研究 , 天然气工业,26(7):25-48

72、 薛海涛; 卢双舫; 张学军; 李政; 申家年,2006,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 , 地球化学,35(6):609-614

73、王跃文,卢双舫,方伟,张居和,黄修平,2005,多层合采产能配比的算法研究及应用,石油实验地质,27(6):630-634

74、 薛海涛; 卢双舫; 付晓泰,2005,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在油相中溶解度的预测模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6(4):444-449

75、 申家年. 卢双舫. 2005,气洗作用对油气组分影响的理论探讨 ,地球化学,34(2):161-172

76、钟宁宁. 卢双舫.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 潘长春. 2004,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TOC值的演变及其控制,中国科学D辑,34(S1):120-126

77、 薛海涛. 卢双舫. 钟宁宁. 2004,碳酸盐岩气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研究,中国科学D辑,34(s1):127-133

78、 钟宁宁; 卢双舫;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2004,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 沉积学报,22(5):73-78

79、薛海涛,卢双舫,付晓泰,胡春明.溶气原油体积系数、密度的预测模型.地球化学,2003,32(6):613~618

80、赵孟军,卢双舫,2003,库车凹陷两期成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石油学报,24(5):16-20

81、薛海涛,卢双舫,付晓泰,张杨学,张斌,2003, 烃源岩吸附甲烷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 24(6):45-50

82、 赵孟军; 卢双舫;李剑,2002, 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石油勘探与开发,29(6):4-7

83、 赵孟军,卢双舫,王庭栋,李剑,2002,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科学通报, 47(s):109-115

84、田春志,卢双舫,付晓泰,李启明,2002,塔里木原油高压条件下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意义,沉积学报,20(3):488-492

85、刘晓艳,卢双舫,依英杰,2000,海拉尔盆地煤及煤系泥岩生排烃定量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41(6),17-19

86、赵孟军; 卢双舫,2000,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 地质论评,46(6):645-650

87、黄第藩,卢双舫,1999,煤成油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 6(增刊),183—194

88、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1999,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气的盆地,天然气工业,19(2),13-18

89、FU Xiaotai(付晓泰), WANG Zhenping(王振平), LU Shuangfang(卢双舫), 1996,Mechanisms and solubility equations of gas dissolving in water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Vol.39, No.5:500-508

90、王子文,卢双舫,赵锡嘏,刘晓艳,1991,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及其意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0(4):20-26

91、Li Taiming, Lu Shuangfang, A numberic Kerogen type index, Joun. Of Petroleum Geology, 1990(1), P101-107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石油学会有机地球化学学组委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录井工程编委

资源与产业编委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实验实验学组委员

中国石油学会装备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常务会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函评专家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SPE会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