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排斥反应

目录导航

病因

1.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1.超急性排斥反应
临床表现为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无尿,或开始排尿继而无尿。在术中,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变硬呈红色,以后突然变软呈紫色,肾动脉搏动良好而静脉塌陷。
2.加速排斥反应
常发生在移植后2~5天,发生越早,程度越重。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畏寒、乏力、腹胀、尿量突然减少或几天内发展为无尿,肉眼血尿多见。伴移植肾肿胀压痛,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血压显著升高。
3.急性排斥反应
一般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肾肿胀压痛、发热、乏力、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及血压升高。生化检查中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尿蛋白和红、白细胞增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肿大,血管阻力增加;肾扫描发现肾血流量减少。
4.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于术后6~12个月,病情进展缓慢。表现为逐渐丧失肾功能伴高血压及肾小
球病变所致的血尿和蛋白尿。

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
2.尿常规
尿中蛋白和红、白细胞增多。
3.B超检查
移植肾增大,阻力指数增大。
4.穿刺活检
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变。
5.肾扫描
发现肾血流量减少。

诊断

1.超急性排斥反应
(1)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无尿或开始排尿继而无尿。
(2)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变硬呈红色,以后突然变软呈紫色,肾动脉搏动良好静脉塌陷。
(3)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变。
2.加速性排斥反应
(1)常发生在移植后2~5天。
(2)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乏力、腹胀、尿量突然减少,肉眼血尿多见。
(3)伴移植肾肿胀压痛,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血压显著升高。
3.急性排斥反应
(1)多发生在术后前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肾肿胀压痛、发热、乏力、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2)生化检查中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3)尿中蛋白和红、白细胞增多。
(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移植肾增大,阻力指数增大。
(5)肾扫描发现肾血流量减少。
(6)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变。
4.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于术后6~12个月以后,逐渐丧失肾功能伴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

治疗

1.超急性排斥反应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多数不可逆转,确诊后应行移植肾切除术。
2.加速排斥反应
总体疗效较差。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1)尽早使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或抗人T细胞CD3鼠单克隆抗体。
(2)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3)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直接去除致敏抗体。
若上述措施无效,应尽早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状态,避免其他并发症。
3.急性排斥反应
治疗关键是及时处理。
(1)首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2)甲泼尼龙冲击无效者,实施联合清除或中和抗体的方法。
(3)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需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去除抗体,也可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中和抗体。
4.慢性排斥反应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处理原则为早期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及保护残存肾功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