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外交

均势外交

中文名 均势外交
目录导航

基本概念

均势外交均势外交1.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在欧洲大陆的出现:

最早推行均势外交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

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是梅特涅和俾斯麦。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

3.实质: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

服务对象

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历史背景

19世纪初

欧洲战火连绵不断,各国纷争不已,虽然奥地利国内存在复杂的民族问题,但在险恶的周边环境中不仅能够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甚至能积极参与列强之间的争持,这些都得益于著名外交家梅特涅的“均势外交”战略。

1809年

均势外交均势外交拿破仑挫败了第五次反法联盟,奥地利是这次反法联盟的主要成员国,拿破仑把《维也纳和约》强加于这个战败国头上,致使奥地利赔尝了8500万法郎的战争损失费,并割让了大片领土,丧失了350万人口。奥地利由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本来就不甚富强的国力又被削弱了许多。在此危难之际,梅特涅被任命为奥地利外交大臣。

梅特涅主张以“均势外交”,同列强周旋,以便维护奥地利的安全利益。他就职后的第一个举措,便是亲自出马,促成奥地利公主玛丽娅?路易斯与拿破仑的婚姻,从而缓解了法奥两国的紧张关系。

法俄两国曾经为打击英国的势力扩张而结成同盟,但沙俄政府却对法国施行的“封锁大陆”的政策极其不满,因为这严重影响了俄英之间的贸易,致使俄国无法向英国倾销农产品。为了打破法国的“封锁大陆”的政策,俄国不顾它与法国的同盟协议,单方面宣布恢复同英的贸易往来,法俄之间的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了。同时,在梅特涅撮合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娅?路易斯联姻之前,俄国皇后曾拒绝了拿破仑向俄国公主安娜女大公的求婚,拿破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梅特涅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法俄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便大施两面手法,想方设法削弱法国的实力,减少对奥地利的威胁。他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积极支持”法国,另一方面却又向俄国秘密保证给法国尽可能少的支持,以便尽可能避免对俄国造成损害。梅特涅的两面承诺,使奥地利得以避免卷入法俄两国争执的漩涡之中。

1812年

沙俄挫败了拿破仑的60万大军对俄国的进攻,极大地削弱了法国的实力。实际上也是梅特涅外交方略的胜利。

英、俄等国建立起第六次反法联盟,并劝说奥地利加入其中。梅特涅权衡利弊后认为,如果法国被进一步削弱,那么欧洲大陆的实力均衡又将被打破,俄国势力将大增。因此,法国目前的既能与俄国抗衡,又不致于对奥地利形成太大威胁的实力现状必须得到保持。但梅特涅又不愿意因此而得罪英、俄两国,便宣称奥地利将严守中立。

他同英、俄各国秘密达成协议,由他穿梭于反法联盟各国与法国之间进行调停,如果调停不成,奥地利便加入反法联盟。不久,拿破仑拒绝了梅特涅的调停,奥地利也就如约加入了反法联盟。经梅特涅的竭力争取,奥地利将军捞到了反法联军总司令的头衔,他自己则将反法联盟各国军队的外交协调大权揽于己身,尽管梅特涅没打算真正投入地参加反法联盟,削弱法国的实力,然而却使奥地利的地位渐渐升高了。

第六次反法同盟军打败了法国,法国的实力毫无疑问再度被削弱。随之而来的则是欧洲均衡实力的再度打破。此消彼长的结果,是俄国与普鲁士力量的骤增。两国开始凯觎波兰和萨克林的领土,无形中构成了对奥地利的威胁。而其他列强决不会对此坐视不管,英国对俄国兼并波兰的企图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法国也对俄、普两国大加指责。

1815年

梅特涅感到,新的机会又来了。他积极拉拢英、法两国,并于1815年1月,秘密签订了三国盟约。这样,俄、普的势力扩张终因英、法、奥三国的联手抵制而受阻,欧洲新的实力均衡又一次形成。

为镇压欧洲人民日趋猛烈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君主专制的革命风暴,在梅特涅的促成下,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于1815年9月在巴黎建立。“神圣同盟”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同盟的基础是脆弱的,三国间不时存在着矛盾冲突。

由于俄国势力过大,梅特涅不甘心奥地利置身于俄国的制约之下。于是,梅特涅又施展外交手腕,将同俄国积怨颇深并且同样强大的英国拉拢了进来,“神圣同盟”扩大为俄、英、奥、普四国同盟,暂时的均衡又一次形成。直到另一支抗俄力量法国在梅特涅的劝说下,加入该同盟,欧洲列强的均势局面,才算真正实现了。

外交中心

在梅特涅的努力经营下,奥地利虽然国力并不能与欧洲强国如英国、俄国相抗衡,却因实行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奥地利成为欧洲列强的外交中心。

参战人物

K.W.N.L.von梅特涅和O.von俾斯麦是 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引言

均势外交均势外交均势(thebalanceofpower)是国际关系中引人注意的话题。何为均势?大英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国际大家庭各成员之间恰好维持平衡的局面,借以防止任何一个成员变得十分强大,以对其他国家贯彻其意志”。简单的说均势就是“你不应该变得过分强大”。在世界近代史中,奉行均势外交最娴熟最成功的当属英国。丘吉尔曾说过:“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低地国家落入这个国家手中。”他总结均势是英国外交政策极为本能的传统。几个世纪中,英国或孤立或干涉,用尽手段争取并维护一个实力均衡的欧洲大陆,保持自己的海上和殖民霸权。十九世纪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黄金时期。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海上霸权,外交捭阖操纵欧洲均势近一个世纪。有人把十九世纪称为“英国统治下的和平年代”。

英国外交政策

维也纳会议

这一时期,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具体表现是当欧陆基本稳定时,英国便摆出“超脱”的态度,不干涉欧洲事务。当大国力量均衡被打破,均势受到威胁时,它就扶弱抑强,维持均势。

维也纳会议上,英国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了较稳定的多级构势。从这时起,英国的主要外交目标就是维护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欧洲均势,积极开拓海外霸权。其外交政策逐渐倾向于对欧洲事务少干涉,少卷入,直至孤立。当欧洲列强打着“欧洲协调”的旗号到处干涉革命时,当时的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就声明:“逢欧境领土平衡遭到破坏时,彼(英国)可有效干预,但于任何抽象问题,彼定位欧境最无可能冒险投入之政府,吾国无意亦无法依抽象性戒备原则即付出行动”。为缓和原则上的分歧,卡斯尔雷曾建议各国见面或召开正式会议检讨欧洲局势(欧洲会议制度),但是英国对这样的“欧洲政府制度”极为排斥。卡斯尔雷的继任者坎宁立即切断了卡斯尔雷对欧洲会议制度的最后几个管道,不管它们如何间接。坎宁呼吁“言行均保持中立”的政策,他说:“不要为愚蠢的浪漫情绪所惑,误以为我们只手可以重建欧洲”,“我国与欧洲系统关系虽密切单兵意指没有状况我国便须应邻国关切之召请,而致入纷扰之中”。卡斯尔雷及坎宁都对神圣同盟采取不合作态度,尤其是坎宁,他认为欧洲君主国联合霸占欧洲成为更现实的危险,这样会使英国陷于孤立。他们反对神圣同盟对西班牙革命,拉美独立运动和希腊革命的干涉和革命。

殖民扩张

到了三十年代的帕麦斯顿政府凭借英国的“世界工厂”和海洋霸主地位,以自由主义之名开始在全球海洋和大陆实行殖民扩张政策,对欧洲事务兴趣不大。帕麦斯顿崇尚均势外交,善于利用各种事件和环境促进英国的利益,维护均势。1830年比利时起义,英国既担心东欧三个保守君主国干涉,又怕法国乘机扩张势力,控制比利时。于是帕麦斯顿同法国合作以阻止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可能的干涉,还以战争威胁迫使法国军队撤出比利时,最后以“欧洲协调”方式通过了“伦敦公约”,保障比利时的独立和中立地位。欧洲的均势格局基本保持,而一个对英国友好的比利时对英国的安全和商业利益是很有好处的。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帕麦斯顿政府拒绝由俄国提出的由俄英奥普联合干涉二月革命的计划,因为它从一贯的均势政策出发,并不认为法国队其构成重大威胁。出于相同原因,帕麦斯顿政府对1848年中的德意志革命,奥地利革命,意大利民族运动等持观望和调停态度。

俄国武装干涉

但此时,沙皇俄国膨胀成为英国均势政策的主要威胁,1848年革命俄军帮助奥地利队匈牙利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俨然成为欧洲主宰,欧洲宪兵。俄国以圣地保护权为借口,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占领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其实质是夺得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于是英国联合法国,扶植没落的奥斯曼帝国于1853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大败了俄国。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被制止,黑海中立化,俄国不得在黑海沿岸建设海陆军设施基地,土耳其作为抵御俄国的缓冲国被保留了下来——所有这些有利于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英国对欧洲的控制加强,而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五强均势仍然保持了下来,对英国来讲无疑是个大的胜利。

光辉孤立政策

克里米亚战争后,欧洲均势又得到恢复巩固英国对欧洲大陆奉行更为彻底的不干涉政策,即光辉孤立政策(splendidisolation)。帕麦斯顿内阁不愿介入于1864年的普丹战争。格莱斯顿政府对普法战争作壁上观,他们认为普鲁士的崛起对英国的利益不会构成真正的威胁,或者相反,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可以作为抗衡法国的堡垒,尤其当时法国是苏伊士运河的主人。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局势急剧变化,德国一跃成为欧陆首强,法国念念不忘复仇雪耻。孤立法国,防止力不能及的两线作战是俾斯麦制定的外交政策的总目标。俾斯麦大利开展结盟外交,英国是其极力追求的对象之一。英国的主要对手是法俄,与俄奥意的利益一致,但是为了保持行动自由,与1870年11月,1879年10月,1891年5月三次拒绝了俾斯麦和意大利要求加入同盟的要求。固然英国在1887年同奥匈和意大利订立了《地中海协定》以在近东对付俄国,在地中海对付法国,但是该协定并没有发展成为附带固定军事义务的结盟状态。索尔兹伯里在给英王的报告中指出:“在拟定英国照会时保留了判断在各种场合是否需要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给与军事援助的绝对自由”。就这样英国在19世纪后半期独立于任何同盟之外,以“光辉孤立”自豪,操纵欧陆的平衡。直到20世纪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英国不得不放弃孤立政策而与他国结盟,同时也失去了行动自由和操控欧陆均势的能力。

政策理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干涉”“光辉孤立”政策的理解。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会完全置身于欧洲事务之外,英国只是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使它们相互牵制以维护均势。只要不危及均势,英国就采取“超脱”的态度,均势一旦遭到破坏,它通常给同谋求霸权相抗衡的一方经济外交支持,支持弱小的一方抵抗强大的一方,充当平衡者。例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打败了俄国,而在法德战争危机中英又联俄抗德。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理解为一种有限责任,一种行动自由也是有道理的。1896年索尔兹伯里提出英国不应该参加固定的联盟,应保持行动自由以操纵欧洲均势,这才是光辉孤立政策的本意所在。

条件

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生产和金融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848年英国的生铁产量达到200万吨,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到1860年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的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这为英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没有强大的物质支撑是不可能的。这一时期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是很小的。

英国拥有一支无可匹敌的海军力量,成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自1588年英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以来,制海权成为英国存在的柱石之一。17世纪英荷战争中,英国击败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19世纪又战胜法国了争夺海上霸权最强劲的对手法国,自此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对英国的海上控制进行挑战了。

英国地理环境的优越性。英国属于欧洲国家,但是英吉利海峡和多弗尔海峡把它和欧洲大陆分开,它可以凭借海洋保护自己的安全。地理上的分力使它可以有充分的行动自由,进则操纵欧洲均势,退则固守家园。

欧洲出现了有利于英国的均势局面。维也纳和会议后五强均势的确立,较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欧洲大陆奉行均势政策。19世纪年代以来,统一的德国打破了大国间的平衡,俾斯麦精心编织联盟,大力实行军事外交。欧陆国家联盟组合多变为英国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操纵欧洲均势提供了可能性。

实质影响

19世纪军事外交的主要特点是:1以“不干涉”“光辉孤立”政策操控欧洲均势,愈到后期愈明显。2英国的战略重心是加强和扩大海上和殖民的霸权。1815——1865英帝国以每年10万平方英里的速度扩展。1838——1842年英国对阿富汗进行了掠夺战争。1839年英国占领了亚丁作为印度洋上的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中英战争中英国夺取香港作为远东商业军事基地,强迫中国开放商。1840年英兼并了新西兰,在澳大利亚迅速进行移民和开拓。19世纪最后25年内,英帝国土地增加了400多万平方英里,居民增加了9000万人。

维持欧洲均势和扩大海上和殖民霸权相辅相存的。一位18世纪60年代的政治家说过:“在欧洲目前的情况下,正是殖民贸易及形成的海上势力决定了欧洲大陆实力的均衡”。维护欧陆均势是为扩大海上霸权服务的,海上霸权又保障促进英国操纵欧洲均势。英国军事外交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海上和殖民霸权。英国均势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英国自身的利益,像帕麦斯顿在阐述英国外交政策时说的:“我们没有永久的朋友,我们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我们的利益是永恒不变的,这些利益才是我们应当遵循和追求的”。帕麦斯顿这里所说的利益是英国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地利益,所以英国均势外交的实质是争霸。

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保证了自身的安全同时为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到1914年英国殖民帝国已经控制了欧陆面积的五分之一和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的稳定。但是英国的不断变换盟友也引起了欧洲的动乱。弱小的国家更是深受其害。例维也纳会议上英为维持均势,主张分割萨克森,德意志,意大利等。后有借均势名义瓜分中国。

重要作用

通过对19世纪英国均势外英国交的考察分析结合现实我有些认识。国家间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维护和平,斗牛士国家间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均势被打破,所以说均势是相对的,短暂的。均势外交的根本目标不是维护均势,而是追逐自身利益。对于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就是争霸,对于弱小国家而言,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维护和平。近年来国际局势向多极化发展,均势外交对中国同样有借鉴意义。中国应该推行多方位的外交关系,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以获得较大余地的制约均衡,当然这与英国的均势外交有质的不同,我们反对霸权。维护和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