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

瓯江

河长 384公里
地理位置 浙江省东南部
流域面积 18100平方公里
所属水系 中国东海独流入海河流
发源地 庆元、龙泉两县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
目录导航

干流走向

瓯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为永宁江、永嘉江、温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流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永嘉、瓯海、鹿城、龙湾等8个县(市、区),出温州湾入东海。地跨丽水、金华、温州、台州4个地市18个县(市)。干流长384公里,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瓯江干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大多与山脉走向平行,河谷两岸地形陡峻,降水汇流快,滩多弯多,洪水暴涨暴落。温溪以下为感潮河段,平时通航10~200吨船,候潮可通500吨海船。温州至头14.9公里,候潮可进出3000吨海轮。

瓯江干流,自源头至入海口为三段,分别是龙泉溪、大溪、瓯江。

龙泉溪

龙泉溪,发源于庆元镇锅帽尖西北麓,上游干流源流为梅溪,梅溪、青溪在黄南村头汇合后始称龙泉溪,向东流经龙泉市查田、兰巨、龙渊镇等乡镇,经道太乡至武溪村入云和县境(由梧桐口至武溪一段为紧水滩水库库区);出紧水滩,浮云溪自右岸注入,折东北流至石塘;出石塘水库,至大港头,松阴溪从左岸注入。流程197.5公里,流域面积3566平方公里。自然落差约1106.5米,平均坡降5.6‰。

瓯江源头龙泉溪云和县紧水滩水库段瓯江源头龙泉溪云和县紧水滩水库段

注入龙泉溪的支流有19条,其中自南向北汇入龙泉溪,来自洞宫山脉的支流有:青溪(秦溪)、南窖溪、石隆溪、八都溪、横溪、桑溪、豫章溪、均溪等8条;自北向南汇入龙泉溪,来自仙霞岭山脉的支流有:锦溪、岩樟溪、大贵溪、林洋溪、塔石溪、白雁溪、道太溪、安仁溪、安福溪、大石溪、武溪等11条。

大溪

龙泉溪,汇松阴溪后称大溪,折东北流,西坑至右岸注入;流至港口,宣平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北流至敏河,小安溪自左岸注入,东流折北经丽水市,复东流至厦河、古城,好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南流入青田境内,纳官庄源、祯埠港、海溪、雄溪、冲坑水、芝溪、石盖源水后,折东至船寮,纳船寮港,折南流至湖边村,小溪自右岸汇入。

瓯江上游大溪青田县城段瓯江上游大溪青田县城段

自大港头至湖边村,流程92.5公里,流域面积(包括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9564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58米,平均坡降0.6‰。

瓯江

瓯江永嘉县段瓯江永嘉县段

大溪纳小溪后称瓯江,折东南流,有石郭溪、四都港从右岸注入,继续东流折北,贵岙源从左岸汇入,折北流经温溪镇后,折东入永嘉、瓯海,菇溪自左岸汇入,复东流,西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南流,戌浦江从右岸注入,折东转南过梅岙,继南流进入温州市区,仙河门水自右岸注入,经双屿折东,水分南、北两江,继续东流,楠溪江从左岸注入。

瓯江入海处温州湾瓯江入海处温州湾

瓯江纳楠溪江后,江流浩渺,继续东流,右纳瞿溪、郭溪、雄溪及会昌湖水、并纳温瑞塘河水,至状元桥镇,江心有七都涂沙洲,江水分为南、北两支。南流经龙湾,北流经乌牛码道,乌牛溪从左岸注入,继续东流,纳百石溪。南北两支汇合后继续东流,受灵昆岛分隔形成南口、北口。南口纳永强塘河水出温州湾入海;北口经黄华、岐头出温州湾入海。

瓯江自青田湖边村至河口长98公里,流域面积(包括楠溪江)4729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6米,平均坡降0.06‰。

支流塘河

主要支流

小溪,乃瓯江最大支流,与瓯江干流大溪汇合于青田县石溪村境。小溪源头主流称南阳溪,发源于庆元县大毛峰山麓,在凤滩垟与来自右岸的左溪汇合后,北流进入景宁境内,称毛垟溪;纳西溪水后继续北流,英川源从左岸汇入,折东南流,标溪自右岸注入,后折北流至梧桐,梧桐坑自左岸注入,始称小溪;折北流,纳北坑水,折东南流纳际头、叶源来水,折北,有鹤溪自右岸注入,纳鹤溪后,折东北流,沿途纳梅溪、大山源诸水,折东流,炉西坑自右岸注入,折北流,大、小顺溪自左岸注入,后自东折南,纳小吾坑,折西北流,阜口源自右岸注入,折北流,左岸张口坑注入,折东纳仁村源、大奕坑,折东北流至湖边村汇入大溪。小溪干流全长215.9公里,流域面积3405平方公里,河宽150~190米,河道天然落差1282米,平均坡降5.9‰,年平均径流量39.8亿立方米,年际丰枯变幅较大,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松阴溪,古时称松川,又有松溪、松阳溪、松阳港之称。发源于遂昌县贵义岭黄峰洞山麓,在丽水市大港头汇入龙泉溪。松阴溪源头主流为十四都源,亦称成屏源,上通源。出源头北流,纳金岙水、安坑,过成屏源口至遂昌县妙高镇河段称南溪;流经叶坦桥,北溪自左岸注入后,称襟溪,继续北流至渡船头,折东南至庄山,濂溪自左岸汇入;襟溪纳濂溪后,过资口入松阳,始称松阴溪,河水直向东南,十二都源自右岸汇入,折东流梧桐源自左岸汇入,折东南流至古市,十三都源自右岸注入,继续东南流纳东关源、庄门源、六都源、东坞源后,东流经寺岭下,竹源溪自右岸注入,四都源从左岸汇入,折东南流,沿途纳黄坑源、关溪、黄源诸水至港口,小港自右岸注入,后由东南折东,逶迤穿行在低山丘陵地带,至雅口,雅溪从左岸注入后,东流纳南坑源、石马源、靖居源后,折东南流,纳木岱坑、裕溪、凤弄源后,进入丽水市境内,穿过通济堰大坝,直奔大港头。松阴溪干流长109.4公里,流域面积1995平方公里,河道宽120~160米,河道天然落差854米,平均坡降7.8‰,年平均径流量20.3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小港,在瓯江二级支流中,仅次于楠溪江的小源溪,主流长63公里,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

好溪,唐代以前称恶溪。因其滩多水急,舟楫常遭覆没而言“恶”,李白曾感叹“却寻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自唐大中年间,疏浚河道、修堰兴利,易名好溪。好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仰曹尖,上游名九曲溪,南流纳横坑、冬坑水、孔宅坑水、泊公源水,流至仁川并纳杨坑、小溪、东坑诸水,折西流至冷水;经冷水后,继续西流,纳龙溪、灵溪、玉坑后至泮潭进入缙云县,始称好溪;纳白竹溪后折南流,唐溪自左岸汇入,过左库水库后,折西转南至壶镇,纳白六溪、浣溪,折西南流,右岸子草坑注入,经东金岱石溪汇入,过东方镇后,直奔著名景区仙都;过仙都后,经五云至东渡,章溪自左岸注入;纳章溪后,继续南流,纳长坑,由南折西进入莲都区,纳廷坑、杉树坑,至彭头,方溪自左岸注入,过秋塘,折西南流,于古城村汇入大溪。主流河长129公里,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河宽90~150米,平均年径流量12.2亿立方米,河道天然落差847米,平均坡降6.4‰。

宣平溪,又称宣平港,民国《浙江通志稿》称畎溪,流经武义县、松阳、丽水市莲都区。宣平溪源出武义县顶头岗,源头主流为东溪。出源头南流,左纳洪坦、云华来水,右纳松溪后,南流至柳城镇,西溪自右岸汇入后称宣平溪;继续南流,竹客溪自右岸汇入,折东流至溪口左纳和尚坛来水,仍折南流,曳坑水自左岸注入,吾坑水自右岸注入,折东南流至莲都区丽新乡,纳老竹水后折东流,汇入大溪。宣平溪干流长72.8公里,流域面积860平方公里,河宽50~100米,河道天然落差990米,平均坡降13.6‰,平均年径流量8.2亿立方米。历史上宣平溪流域曾经设置宣平县,是浙江省内仅次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第二大畲族聚居区。

小安溪,又称太平港,民国《浙江通志稿》称安溪。发源于武义县新宅雪峰山,流经武义县、莲都区。小安溪源头主流称菊溪又名李村水,南流至新宅乌门,大莱溪自右岸注入;纳大莱溪后折东流至沿溪口,沿溪自左岸注入,至溪下,金岩溪自右岸注入;纳金岩溪后东南流进入莲都区始称小安溪,折南流,纳西溪水、葛渡水后,南流至小安村,祥后水自右岸汇入后,继续南流,沿途纳小溪口、冯坑源及联城诸水后,经苏埠汇入大溪。小安溪干流长72公里,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河宽30~50米,河道天然落差902米,平均坡降12.5‰,平均年径流量6.3亿立方米。

楠溪江,发源于永嘉、仙居交接的黄里坑。在括苍、雁荡山脉间,千回万转,自北而南,流经永嘉中心腹地,直注瓯江,是瓯江第二大支流,干流总长140公里,流域面积约2490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1030米,平均坡降7.4‰,上、中游平均河宽50米,下游平均河宽达375米,平均年径流量28.5亿立方米。楠溪江的主要支流有岩坦溪、张溪、鹤盛溪、小楠溪、花坦溪、五尺溪和陡门溪等。

西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永嘉县下嵊乡外宕村西北,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荆源、瓯渠、六龙、徐岙、桥下五乡镇,在垟塆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104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70米,主流长32.5公里,平均比降29.90‰,流域166.05平方公里。上游源短流急,谷深滩险。下游从西岸村至河口是感潮河段,长5.9公里,可通小轮船至温州。沿溪多台田谷地,下游为冲积平原,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支流5条,以瓯渠溪和徐岙溪为大。

瓯渠溪,发源于永嘉县茗岙乡石马尖西侧,由北向南纵贯瓯渠乡,在六龙乡上湖村附近入西溪。源头海拔893.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230米,主流长11.7公里,平均比降57.30‰,流域24.43平方公里。两岸多梯田梯地,台田谷地很少。

徐岙溪,发源于永嘉县昆阳乡白岩头,由东北向西南纵贯徐岙乡,在殿后村附近入西溪。源头海拔1027.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20米,主流长9.70公里,平均比降94.00‰,流域50.12平方公里。沿溪两岸有小量台田谷地。

菇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田县峰山村东侧,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青田县吴坑乡后进入永嘉县境,再经白云、桥头、朱涂3乡镇,在朱涂乡朱涂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93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80米,主流长35.15公里,平均比降25.10‰,流域153.29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桥头镇至源头,溪流较顺直,沿岸有台田也有小片沙砾滩;桥头镇至河口,为感潮河段,长4.9公里,可通小轮船到温州。沿溪两岸为冲积平原。支流有平头山、潘罗、长田和小舟山等溪。

乌牛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为永嘉、乐清两县界河。发源于永嘉县仁溪乡乌岩村东北面,由北向南,流经仁溪和乌牛二乡,在乌牛码道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665.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50米,主流长21.1公里,平均比降26.16‰,流域87.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上游是山地丘陵,源短流急,河谷深削,多峡谷险滩;白水际电站至源头,平均比降97.58‰;下游是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支流14条,总长46.8公里。西岸马岙溪发源于大嶂山、东流至横屿村附近入乌牛溪、主流长7.5公里。东岸运河与乐清县白象水网区相通,对径流调节作用较大。

其他支流

瓯江其他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还有:

八都溪,位于龙泉县西部,河长44公里,平均坡降19.8‰,流域面积396平方公里,从左岸汇入龙泉溪。

均溪,位于龙泉县南部,河长27公里,平均坡降51.5‰,流域面积207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龙泉溪。

岩樟溪,位于龙泉县北部,河长28公里,平均坡降26.8‰,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

浮云溪,又称雾溪、云和溪,位于云和县中部,河长28公里,平均坡降39.7‰,流域面积338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龙泉溪。该河上游建有雾溪水库。

祯埠溪,位于青田县西部,河长35公里,平均坡降22.1‰,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大溪。

船寮溪,位于青田县北部,河长41公里,平均坡降19.5‰,流域面积358平方公里,从左岸汇入大溪。

四都港,位于青田县东南部,河长45公里,平均坡降18.3‰,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瓯江。

戍浦江,又称戍浦溪、藤桥江,位于瓯海县西部,河长44公里,平均坡降22.8‰,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瓯江。

塘河水系

温瑞塘河,温瑞塘河北起温州,南至瑞安市城区,是沟通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主要内河,温州市及瓯海县境内由瞿溪、雄溪等河汇集而成,划为瓯江流域部分为353平方公里。

永强塘河,由郑岙、白水、双岙、瑶溪、皇岙等溪河汇集而成,河道总长238公里,流域面积146平方公里。

柳市塘河,又名白石水系,主要有柳市河、白象河。两河主源为白石溪,发源于郭公山黄坦洞,流经中雁荡山白水漈,注入钟前、白石两座水库,下泄至合湖纳东漈来水,出合湖后分为柳市河和白象河,进入平原河网,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

岛屿江洲

七都岛七都岛七都岛,位于永嘉县境东南,瓯江下游,呈椭圆形。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1公里,江岸线总长度18.4公里。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岛周围水深2米~11米不等,西北面较深,东南面较浅。全岛地势平坦,海拨平均约3米,最高不超过4米。有耕地1.13万亩,为淡涂泥田。海岛植物区系比较丰富,有维管束植物84科,239属,347种。岛上河渠密布,主干河渠21条。老涂、吟州、樟里、板桥、上沙和前沙原来隔着一条浦,如今已由人工合围,连成整体,浦也成为淡水湖。七都岛受瓯江径流、潮水双重作用,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农历八月十五日左右潮位最高,极限纪录6.33米。遇台风暴雨,往往造成全岛水淹,交通隔绝。岛上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景色秀丽,是旅游度假理想场所。

灵昆岛,属龙湾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处,东经120°41′,北纬28°00′,是瓯江四大岛屿中的最大岛,面积19.5平方公里,东临东海、南涉永强,西临七都岛、北依乐清黄华七里港。灵昆岛为瓯江口冲海淤积孤屿,地貌单元属冲面积平原;四面环水,平面呈水珠形,东西两端长约9公里,南北宽4.5公里。环岛沿江岸线长20公里。陆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地势低洼平坦,地面高积一般2.2-2.8米。岛内人口2万人;灵昆镇经济总量5.7亿元,是灵昆镇政府所在地。[1]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江心屿风景图 (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西洲岛,地处鹿城区临江镇,是瓯江第三大岛屿。俯视该岛,状如鲤鱼,又称鲤鱼岛。面积1.9平方公里,也是全省旅游度假区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岛上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田园、滩涂、村居相得益彰。岛上因淡水丰富上乘,富含多种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又称“长寿岛”。由于该岛从未在山洪暴发或台风潮汐时被淹没,故人们又称之为“浮岛”。[2]

河口特征

瓯江自温溪以下为感潮河段,至岐头角长78公里是瓯江河口,其特性属山溪性潮汐河口。口外因水流扩散,泥沙沉积,水下三角洲前伸,以及口门有大门(黄大岙)、小门、霓屿、状元岙、洞头诸岛环列,使入海水流分股,形成沙头水道、黄大岙水道、重山水道和南水道与外海沟通。

河道情况

魁石至梅岙,河长31公里,河宽400~700米,河道较稳定;梅岙至龙湾,河长32公里,河宽500~3000米,平面形态宽窄相间,滩多水浅,河流分汊,河底地形滩槽犬牙交错,河床冲淤多变,航槽变迁不定;龙湾至岐头角,河长15公里,河床迅速拓宽,盘石以下河道被灵昆岛和温州浅滩分成瓯江南、北两口。北口水深,历来为主汊,河道稳定;南口滩宽水浅多沙涂,1964年以来,滩地逐年淤高。1978~1979年,温州市曾在南口试抛堵坝,坝顶平均高程为1.36米(吴淞基面),后因故工程暂停。

河床质由分选良好的中沙和中细沙组成,中径0.2~0.4毫米,大于0.1毫米的占80%~95%以上,沿程变化不大。

来水条件

瓯江水量丰富,洪峰流量大。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95.5亿立方米(一说瓯江年均径流量202.7亿立方米(最大308.5亿立方米,最小92.8亿立方米)),青田圩仁站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为30400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10.6立方米每秒,变幅达2000余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5~9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三分之二。修建紧水滩和石塘电站后,流量有所调节,洪峰降低,洪量减少。

瓯江河口潮汐属浅海不正规半日潮,潮差大,河口沿程平均潮差均在3米以上,最大潮差7.2米(龙湾),但潮流速并不大,当上游为平均流量时,大潮期龙湾涨潮平均流速只有0.7米每秒左右,大洪水下泄时,龙湾无涨潮流,洪水的造床作用大于潮流。

来沙条件

瓯江径流含沙量小,平、枯水时水色秀丽,清澈见底。洪水期河流仍携带大量泥沙,水体混浊。年平均含沙量0.168千克每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196万吨,最大年(1975年)输沙量为536万吨,最小年(1979年)输沙量39.4万吨。枯水期的输沙量仅占全年1%以下,汛期则占全年总量的95%,大部分输出口外,瓯江平均每年向海洋输送泥沙约234万吨。

海域来沙多,以悬沙为主,其中值粒径为0.02~0.04毫米,枯水大潮期随潮挟带的含沙量在2~5千克每立方米之间,且有含沙量随上游径流加大而减小的趋势。洪水期瓯江河口,实测含沙量资料不多。瓯江南口、北口,一次涨落潮的输沙量,小潮达50万吨,大潮为100万吨左右。

河床演变特征

瓯江河口河床季节冲淤有“洪冲枯淤”规律,长周期冲淤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河床变形常通过溪线横向摆动,江心洲、边滩移动,以及滩洲的频繁切并来体现。河床纵向也冲淤多变,使航道水深时浅时深,如1960年温州老港码头前沿水深由6米以上淤浅到0.5米,严重阻碍了温州市内温州港区和该河口水运事业的发展。经过1971年开始的五期瓯江河口整治工程的实施,1984年温州老港码头前沿水深由1965年的0.5米增深至5米以上,杨府山航道水深由1米增至2.5米以上,3000吨级船舶可候潮出入。

港口航道资源

瓯江河口南北两岸分布众多深水岸段,有的已建成一定规模的港口,如温州老港区,杨府山港区均已建成5000吨级码头。瓯江口南岸的龙湾,北岸的七里—黄华均为万吨级以上的港口资源区。龙湾岸段一般水深5~10米,9~12米的深水线宽约200米,长约1000米。七里黄华岸段,沿岸水深10~12米,宽200余米,长9.4公里,百余年来一直稳定。外海进港航道主要有3条,一是沙头水道,水深约3米,供3000吨以下船舶进港;二是黄大岙水道,水深一般在5米以上,为3000~10000吨级大轮入湾航道;三是南水道,水深1~2米左右,供小船进出。

水利概况

航道港口

上游丽水市段长299.3公里,有4条一级支流航道。

小溪,自景宁县沙湾至青田县石溪乡溪口,通航里程141公里,沿线主要停靠埠有标溪、梧桐、新亭、外舍、金钟、渤海、陈村、白岩、仁宫等村镇。该航段全在山谷中穿行,卵石河床,滩多流急,有大小滩136处,主要险滩69处,平均比降0.15%,滩上比降0.3%~0.467%,河面宽度80~200米,最低通航水位0.4米,枯水期最浅水深仅0.2米,船行十分困难。每年11月至翌年1月为停航期。沙湾至外舍可通1.5~2.5吨木帆船,外舍至石溪口可通2~2.5吨机动木船。松阴溪、宣平溪、好溪,1985年以后均不通航。

瓯江干流河谷下切深,两岸高峰夹峙,山势险峻。温溪街以上属山溪性河流,岩性河岸,卵石河床,河道时宽时窄,深潭与浅滩相间,整条河流几乎全在山谷中穿行。沿河除山岙及支流汇入处有些台地外,仅大港头至丽水的中游小平原和梅岙以下的下游冲积平原。随着紧水滩、石塘电站的建成,石塘至龙泉变成2个水库回水区。龙泉至丽水航段龙泉至丽水段航道长117公里,沿线经大白岸、道太、安仁口、武溪、赤石、龙门、石浦、局村、石塘、大港头、碧湖、石牛、苏埠等村镇。全段落差130米,平均比降0.134%,滩险120余处,其中碍航较大的有65处。一般通航2.75吨舴艋船,正常水位上行需7~8天,下行2~3天。洪水期水流湍急,水势汹涌,船舶有一段时间避洪停航。枯水期由于水深不足,2.75吨舴艋船上行仅载600~1000公斤,下行载1000~1500公斤,船到浅滩处还需结队过滩,船工赤足下水,背扛肩推,十分艰苦。木排顺水下行,由于枯水航槽曲率半径过小,以及横流影响,常有排尾打在滩上,致使木排打散,造成祸事的危险。

丽水至温溪航段丽水(大水门)至温溪下花门段航道处于瓯江中游河段,全长86.5公里。沿线主要村镇有石帆、腊口、锦水、五里亭、祯埠、海口、石门洞、高市、芝溪头、船寮、石溪、青田、圩仁、温溪街等。该段航道洪水期水流湍急,枯水期滩多水浅,航行困难。该段航道总落差42米,平均比降0.05%,全线有险滩60处,平均1.5公里有一个滩,滩险处水深一般为0.6~0.8米,流速一般为1.0~2.0米/秒,比降一般为0.1%~0.2%。

下花门至河口航段该航段为瓯江下游,长76.2公里,完全处于冲积平原地带,河底为淤泥,河面开阔,正常水面宽度达1500米左右,为感潮河段,候潮500吨级海轮可抵温溪港。[3]

下游温州市境内温州港航道分口内航道(即瓯江下游航道)和进口航道。

口内航道(瓯江下游航道)上起瓯江大桥上游1公里,下至瓯江口内岐头,全长47.5公里。按水深状况,自西向东可分为4段:第一段从起点至郭公山脚,长12公里,江面宽为300~1300米,最浅水深为1.1米,乘潮可通航500吨级海轮;第二段由郭公山起经灰桥浅滩,至杨府山港区,航道长6.5公里,灰桥处有一过渡浅滩,水深不足2.5米。乘潮可通过浅水万吨海轮;第三段由杨府山至龙湾,中间经过七都涂北航道或南航道。1985年11月起,因七都南航道淤浅,七都北航道成为主航道,长14公里,江面宽800米以上,最浅水深为2.9米,江道长年稳定,有良好的河相关系,乘潮可通浅水万吨级海轮。龙湾至七都涂尾段的航道,弯曲较大,转向角为1200。七都南航道为辅助航道,长13.5公里,江面宽1100~2000米,滩多水浅,最浅水深1.4米左右。第四段由龙湾至岐头,长15公里,航道顺直,江面宽在1500米以上,水深良好,磐石至龙湾的过江浅滩最浅水深为4米以上。

进口航道分两条,一条为沙头水道,从港口的岐头至洞头县的小五星岛,航道长12公里,最浅水深2.5米。1970年前,为进港主航道。后该水道逐年淤浅,进港船舶吨级又不断增大,1973年调整为辅助航道,供3000吨级以下船舶进出港。另一条为黄大岙航道,从岐头至洞头的青菱屿检疫锚地,长14公里。青菱屿浅段水深不足6米,乌仙咀以西4.5公里浅段,最浅水深4.5米。民国时期,此航道是汽轮船进港主航道,最近十几年水深逐年加深,从1972年10月1日起,该航道对外轮开放,乘潮时可通过万吨级以上水轮。[4]

温州港,位于瓯江下游河口段,江面自西向东逐渐从1000多米开阔至5000多米。江心屿、七都涂、灵昆岛依序列居港中。北岸后方山峦起伏,江口外洞头岛有103个岛屿,全港域广水深、风平浪静,是一个河口港和海湾港兼备的天然良港。温州港处在我国海岸线的中段,南北辐射居中。沿海各主要港口呈对称分布:北距上海港320海里、宁波港219海里;南距福州港192海里、厦门港393海里、台湾基隆港203海里。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的许多港口以及香港,都分布在温州港南北扇形的海面上。

河口治理

瓯江自潮区界温溪至岐头角,长78公里,为河口段。其中从温溪至梅岙,长25公里,河床主要由径流塑造而成,相对比较稳定;梅岙至龙湾,长38公里,径流和潮流相互消长作用比较强烈,河宽也迅速放大,在中潮位时梅岙河宽为485米,至龙湾则达2400米,河段内边滩交错,滩洲众多,又有支流楠溪江汇入,河床冲淤变化较多;龙湾至口门,长15公里,基本上受潮流控制,江面宽阔,并受一些山嘴矶岩制约,河床稳定。

海塘修筑

据嘉靖《温州府志》载:唐贞元年间(785~805),温州刺史路应鉴于久废河防,多水患,命民筑堤乐成(今乐清县)、横阳(今平阳县)界中,由是得上田,除水害。宋淳熙年间(1174~1189),乐清黄华东西大堤建成,后经历代兴修,自东至西有黄华塘、知广塘、陈家塘、朱家塘、白鹤塘、法空塘、普觉塘、八都塘、十一都塘、盘石塘、重石塘等11条海塘相连,总长4165丈。并建成重石至琯头的支湾塘、田江塘,长1227丈,以及琯头至白鹭屿的琯头塘、驿前塘、象浦塘,长1325丈。在瓯江南岸,明弘治二年(1489)建成安塘,长700丈。明嘉靖年间(1522~1566)筑沙城塘,即海滨长堤,南起一都长沙,北至沙村寨,塘长2619丈,用块石砌筑。清乾隆十三年(1748)筑长沙塘,南起一都芙蓉岩,北至三都宁村城外,长4706丈;以及山北塘,南起三都兰田马道,北至四都三错,长1050丈。

古时所筑海塘,大多标准不高,防洪御潮能力低,尤其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塘失修、失管情况较为严重。建国后,在50年代对海塘进行全面整修,加高加固。1964~1966年,温州市郊建成灵昆64塘及天河一期、海滨一期海塘。70年代先后建成龙湾、状元两条标准塘,全长6.9公里。到1990年底止,瓯海、鹿城、龙湾及乐清柳市等沿海地区共建成海塘总长112.31公里,保护农田27.14万亩,人口46.53万人。其中保护农田万亩、人口万人以上的海塘有:鹿城塘,起自渔渡,止于下新涂,长16.17公里;龙湾塘,起自下新涂,止于龙湾塘,长14.42公里,永强塘,起自龙湾塘,止于老鼠山,长32.4公里;灵昆塘,建于灵昆岛周围,全长17.6公里;琯头塘,起自乌牛水闸,止于琯头,长1.1公里;慎江塘,起自西埭西,止于西埭东,长4.14公里;新陡门塘,起自田湾角,止于盘石南门,长2.73公里;盘石塘,起自盘石南门,止于横河坝,长1.92公里。

海涂围垦

海涂围垦与海塘修筑,相辅相成。随着海涂淤积,海塘外移,围垦面积不断扩大。瓯江河口早期的海岸线东至今温瑞塘河,北至今乐琯塘河,到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海岸线南部已推移至今瓯海县永强塘河以东,北部推移至今黄华塘至盘石塘及三屿塘一带。今温州市区的龙湾、瓯海县的永强、梧埏及乐清柳市以东等广大区域,都是海涂淤积和人类长期修塘围垦的结果。

建国后,海岸线以每年10~20米速度外伸,每三、五年即围垦一次。50~60年代,主要高滩围垦,建成千亩以上围垦工程有灵昆64塘,天河一期、海滨一期等3处。70年代建成千亩以上围垦工程有三江、天河二期、灵昆74塘、灵昆75塘及海滨二、三期工程等6处,并由高滩围垦向低滩促淤围垦方向发展。1978~1979年,实施了灵昆岛南口堵江促淤一期工程,共投工25万工,投资103万元,完成筑坝抛石23.3万立方米,筑潜坝长278.5米。工程实施后,近10年来南口淤积量达436万立方米,促淤效果较好。到1990年年底止,河口两岸已累计围垦面积4.6万亩。

港口建设

瓯江河口温州港位于宁波、福州两大港中间,地理位置和水域环境优越。唐、宋时期开始兴盛,是当时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口岸。明代实行“海禁”,港口衰落。清光绪二年(1876),列为对外通商口岸,翌年建立温州海关,港口复苏。建国后,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对外开放港口。拥有码头62座,计泊位76个,码头总长4266米,原最大泊位为5000吨级的杨府山1号码头,1989年,龙湾港区建成万吨级杂货和多用途泊位各一个,1990年,温州电厂建成二万吨级专用煤炭泊位一个,在盘石水域还建有一万吨级和二万吨级过驳浮筒泊位各1个。全港年总吞吐能力497万吨。

瓯江河口由于沙滩移动频繁,航道变迁不定。自清光绪二年(1876)温州开埠后,西门至朔门河段,水深达5.5~6.7米,民国元年(1912)和15年(1926)两次大台风洪水后,使原来由江心屿南面通过的瓯江主流改从北面通过后,朔门一带水深条件恶化,对港口航运带来严重影响。建国后,1964和1968年,虽曾两次挖泥疏浚,但效果不大。为摸清山溪性潮汐河口河床演变规律和整治方案,后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制成瓯江河口河工比尺模型,经反复试验和研究论证,决定采取稳定河势,控制主流流向的治理方案。从1971年开始,对航道进行了多次整治:1971年在瓯江北岸上村附近至江心屿的新涂,抛石50万立方米,建顺坝2条,潜坝1条,总长5175米,迫使瓯江主流从南江通过。同时在南江开挖一条长4150米,宽60米的深槽,共挖泥119万立方米,使南江朔门、西门一带码头前沿水深逐步达到5米以上;1972年在瓯江北岸楠溪江口的龟山脚下,修筑东、西丁坝,把水流挑向南岸,冲刷安澜、振华港区河床,并在各码头前沿挖一条长2525米,宽120米的深槽,使安澜码头前沿水深恢复至5米以上,门坎沙埂逐渐消失,1973年,为稳定七都南航道水深,建老虎岩东丁坝,1974年,为改善杨府山港区水深,建灰桥顺坝长7600米;1976年,为整治七都南板桥浅滩,建丁坝长700米。上述整治工程,共投资700万元。

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现瓯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库289座,其中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库22座。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干水电站;70年代以来贯彻小水电“自建、自用、自管”方针,小水电建设得到蓬勃发展;80年代在干流龙泉溪河段先后建成紧水滩大型水电站、石塘中型水电站;90年代又建成玉溪中型水电站;进入新世纪华东第一高坝——滩坑水电站顺利建成蓄水。

新中国成立前,流域内没有一座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新中国成立后,瓯江治理开发从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干流,从单一的防治,逐步转向以水力水电为龙头,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至2008年底,已先后建成大中型水库33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分别是紧水滩水库,滩坑水库,总库容达62.4亿立方米;建成水电站436座,总装机容量71.53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0座,容量52万千瓦。

瓯江流域大中型水库情况
工程名称 类别 所在河流 总库容
万(立方米)
主要功能 集雨面积
(平方公里)
紧水滩水库 大型 龙泉溪 139300 发电、防洪、航运、渔业 2761
滩坑水库 大型 小溪 415000 发电为主,防洪、灌溉、 3330
钟前水库 中型 白石溪 2340 灌溉、防洪、供水、发电 38.7
白石水库 中型 白石溪 1300 灌溉、防洪、供水、发电 48.5
金坑水库 中型 船寮港 2040 发电为主,灌溉、养殖 97.3
大奕坑水库 中型 大奕坑源 2840 发电为主 61.81
北溪水库 中型 大源溪 3820 发电为主,兼防洪、养殖 132
雾溪水库 中型 浮云溪 1170 灌溉、防洪为主 29.7
高溪水库 中型 高溪 1017 灌溉为主,防洪、发电 26
大洋水库 中型 盘溪 1688 发电,防洪 36.94
金溪水库 中型 金溪 1973 发电、防洪 118
仰义水库 中型 瞿溪 1350 供水、灌溉、防洪 11.5
玉溪水库 中型 龙泉溪 1453 发电为主,供水、航运 3407
大白岸水库 中型 龙泉溪 2470 发电 150
石塘水库 中型 龙泉溪 8271 发电为主,兼有航运 3234
瑞垟二级水库 中型 龙泉溪 1485 发电 86.2
岩樟一级 中型 龙泉溪 1143 发电 109
大岩坑水库 中型 南阳溪 1125 发电、养殖、下游供水 100.2
瑞垟水库 中型 瑞垟溪 1066 发电为主,防洪、灌溉 23.65
泽雅水库 中型 戍浦江 5713 防洪、供水 102
成屏二级 中型 松阴溪 1346 发电为主,灌溉、防洪 215
成屏一级 中型 松阴溪 5230 发电为主,灌溉、防洪 185
东坞水库 中型 松阴溪 1460 供水、灌溉、发电 52
应村水库 中型 松阴溪 2349 发电 79.6
梧桐源水库 中型 松阴溪 1658 灌溉为主、结合发电 53.2
雅溪水库 中型 小安溪 3000 发电 184
上标水库 中型 小溪 2159 发电 30.1
英川水库 中型 小溪 3731 发电 199
双坑口水库 中型 小溪 1470 发电 38
左溪一级水库 中型 小溪 1346 发电 90.2
谢村源水库 中型 谢村源 1473 灌溉为主、结合发电 47.2
黄村水库 中型 严溪 1845 城市供水为主,发电 150.7

通济堰通济堰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上游集雨面积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拦入堰渠二十多万立方米,灌溉着整个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万多亩粮田。古人因势利导在此筑坝拦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大坝在大溪与松荫溪汇合处的大港头向西500米处,弓形大坝弓脚南端在堰山山脚,北端在引水渠东岸大堤,大堤上植着数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坝两端基脚更为牢固。同时,大溪从龙泉港下来的水流,在汇合处必定产生旋转,部分水流向西冲向拦水坝,可抵消松荫溪大水对大坝的冲力。这是通济堰拦水坝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5]

古方塘,有1700多年,是瓯江流域最早有记载的水利工程。古方塘在浙江省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和上坪村附近的古方山顶上,海拔近1200米,是瓯江上游主要支流盘溪的发源地。古方塘修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明永乐八年(1410年)八月十五日重修,有古石碑记载立于塘边。旧古方塘坝高约18米,长26米,蓄水量为10万立方米。1970年重修后,现为坝高38米,长130米,库容为128万立方米。主要灌溉上宕村、上坪村、蛟坑村和胡村等胡源乡的大半个乡,古方山脚建有冲击水力发电站一座,充分发挥了发电灌溉的综合作用。

滩坑水电站,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瓯江支流小溪中段,库区大部分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电站在青田县境内。滩坑水电站2004年10月31日,主体工程开工,2008年4月29日,滩坑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2008年8月15日,滩坑电站1号机组并网发电,2009年1月12日滩坑电站2号机组并网发电,2009年7月10日,滩坑电站3号机组并网发电,进入商业运行。滩坑水电站水库总容41.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60万千瓦,电站年发电量为10.35亿千瓦时。拦河大坝坝顶高程为171米,坝顶长506米,最大坝高162米,为华东第一高坝。

紧水滩水库,位于瓯江上游云和县城北,集水面积2761平方公里,是瓯江干流水力资源开发的第一座工程,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及发展淡水渔业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1981年10月开工兴建,1986年6月大坝竣工。大坝水库总库容13.9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0万千瓦。1988年6台机组全部投产,为华东电网提供25万千瓦的调峰容量和5万千瓦的负荷备用与事故备用容量,多年均发电量可达4.9亿千瓦时。水库面积达34.2平方公里,可增加养鱼面积4万亩。水库蓄水后使下游大溪流量得到调节,遇20年一遇洪水时可削减洪峰流量57%,对提高丽水市区及碧湖镇的防洪能力,保护丽水、碧湖两盆地7万亩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塘水电站,是瓯江流域最大的河床式中型水电站。是紧水滩水电站的二级电站,两站相距22公里。石塘电站在云和县境内,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234平方公里,至紧水滩区间集水面积473平方公里;水库为河道型,总库容8300万立方米,进行日调节。电站装机总容量7.8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9亿千瓦时。电站枢纽由拦河大坝、发电厂房、开关站、升压站和通航过筏设施等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04.9米,最大坝高38.9米;坝顶总长255米。

污染情况

瓯江流域大中型水库情况
工程名称 类别 所在河流 总库容
万(立方米)
主要功能 集雨面积
(平方公里)
紧水滩水库 大型 龙泉溪 139300 发电、防洪、航运、渔业 2761
滩坑水库 大型 小溪 415000 发电为主,防洪、灌溉、 3330
钟前水库 中型 白石溪 2340 灌溉、防洪、供水、发电 38.7
白石水库 中型 白石溪 1300 灌溉、防洪、供水、发电 48.5
金坑水库 中型 船寮港 2040 发电为主,灌溉、养殖 97.3
大奕坑水库 中型 大奕坑源 2840 发电为主 61.81
北溪水库 中型 大源溪 3820 发电为主,兼防洪、养殖 132
雾溪水库 中型 浮云溪 1170 灌溉、防洪为主 29.7
高溪水库 中型 高溪 1017 灌溉为主,防洪、发电 26
大洋水库 中型 盘溪 1688 发电,防洪 36.94
金溪水库 中型 金溪 1973 发电、防洪 118
仰义水库 中型 瞿溪 1350 供水、灌溉、防洪 11.5
玉溪水库 中型 龙泉溪 1453 发电为主,供水、航运 3407
大白岸水库 中型 龙泉溪 2470 发电 150
石塘水库 中型 龙泉溪 8271 发电为主,兼有航运 3234
瑞垟二级水库 中型 龙泉溪 1485 发电 86.2
岩樟一级 中型 龙泉溪 1143 发电 109
大岩坑水库 中型 南阳溪 1125 发电、养殖、下游供水 100.2
瑞垟水库 中型 瑞垟溪 1066 发电为主,防洪、灌溉 23.65
泽雅水库 中型 戍浦江 5713 防洪、供水 102
成屏二级 中型 松阴溪 1346 发电为主,灌溉、防洪 215
成屏一级 中型 松阴溪 5230 发电为主,灌溉、防洪 185
东坞水库 中型 松阴溪 1460 供水、灌溉、发电 52
应村水库 中型 松阴溪 2349 发电 79.6
梧桐源水库 中型 松阴溪 1658 灌溉为主、结合发电 53.2
雅溪水库 中型 小安溪 3000 发电 184
上标水库 中型 小溪 2159 发电 30.1
英川水库 中型 小溪 3731 发电 199
双坑口水库 中型 小溪 1470 发电 38
左溪一级水库 中型 小溪 1346 发电 90.2
谢村源水库 中型 谢村源 1473 灌溉为主、结合发电 47.2
黄村水库 中型 严溪 1845 城市供水为主,发电 150.7

流域概况

瓯江水质较好,绝大多数河段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但以极值评价,则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6.6%,主要污染河段有瓯江的青田、温州及松阴溪。主要污染物质是挥发酚、汞、化学耗氧量、氯离子。

词条图册

瓯江丽水市青田县城段瓯江丽水市青田县城段(9)瓯江发源地龙泉市,上游云和县、青田县都在丽水市。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本市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境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水系,与山脉走向平行,仙霞岭是瓯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洞宫山是瓯江水系与闽江、飞云江和交溪的分水岭,括苍山是瓯江水系与灵江水系的分水岭。各河流两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较深,水位暴涨暴落,属山溪性河流,由于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瓯江是全市第一大江,发源于庆元县与龙泉市交界的洞宫山锅帽尖西北麓,自西向东蜿蜒过境,干流长388公里,境内长316公里,流域面积12985.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位于瓯江上游龙泉溪的紧水滩电站水库即仙宫湖,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全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无霜期长,雨量丰沛。

丽水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处州,1949年5月解放后,10月设丽水专区,1952年撤销专区,各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管辖。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6县。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1978年设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其中:1973年恢复庆元县,1982年恢复松阳县,1984年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1986年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1990年撤销龙泉县,设立县级龙泉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云和、庆元、遂昌、松阳、景宁7县。

丽水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浙江绿谷”。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继续位居全省首位。丽水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可供开发常规水电资源327.8万千瓦,约占浙江省可开发量40%。2004年,景宁县被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2006年11月,丽水市被水利部授为“中国水电第一市”。至2007年底,小水电(5万千瓦以下)装机总容量122.59万千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实现超百万小水电装机的地级市。全市各县(市、区)均实现农村水电电气化。

境内有诸多旅游景点,全市有对外开放旅游点68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2家,分别是莲都东西岩风景区、龙泉山景区、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青田石门洞、缙云仙都景区、缙云黄龙景区、遂昌南尖岩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遂昌县神龙飞瀑景区、遂昌千佛山、中国畲乡之窗景区、景宁云中大漈;AAA级景区7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仙都以山地峰岩景观著称,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丽水南明山——东西岩、景宁大漈、青田石门洞、松阳“箬寮—安岱后”和庆元“双苗尖—月山”等5个,市、县(市、区)级风景名胜区有遂昌南尖岩、松阳双童积雪等。风景区内不仅广布奇峰、异洞、幽谷、流泉,还有众多的摩崖题刻、古建筑群、宗教寺观等人文景观。全市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83个,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泉凤阳山——庆元百山祖、遂昌九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以及县级自然保护区松阳箬寮岘。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个,其中省级森林公园有莲都白云山、大山峰,云和仙宫湖,龙泉龙渊,景宁草鱼塘,缙云大洋山、括苍山,庆元巾子峰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遂昌、青田石门洞、松阳卯山3个。瓯江流域人工湖泊众多,景观如同天成。仙宫湖,周围有“夏洞天”、“八仙洞”、“九潭十八湾”等景观;滩坑水库(千峡湖)拥有千峡环湖的壮丽景象,给人无限遐想,是丽水又一个风景如画、休闲旅游场所。

中下游在温州市境内,包括永嘉县、瓯海区、鹿城区、龙湾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市区(鹿城、龙湾和瓯海三个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东部平原地区,人工河道纵横交错。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螯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有岛屿436个。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州港现有生产性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个,洞头、乐清湾等天然深水良港开发前景很好,可建2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个。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塑料制品业等6个大类行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乌岩岭、南麂岛;省级风景区有仙岩、瑶溪、泽雅、滨海玉苍山、洞头、寨寮溪、百丈漈等9处,还有茶山、岷岗、天柱寺等12个市级景区和11处县级景区。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全市还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是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