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集、闭”系 统主要由主机柜、控制台、转换继电器柜、电源屏、ZDB-250型电动转撤机、信号机、辅助导线式发送器等构成。
下面就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本系统的工作原理:
(1) 进路的开放 “信集闭”系统一般分三种方式开放进路。第一种叫站道信号;第二种叫问讯开放;第三种叫自由开放(也叫自身触发开放)。站道信号一般在准轨大铁路上应用,这种方式较适用于列车独占某段铁道,铁路线相对较长、车速较快的场合。问讯开放的方式比较适合用在铁道线比较复杂、出车比较集中且行车比较有规律的场合。自由开放方式是一种比较适合现代矿井“信集闭”系统采用的进路开放方式,其主要特点就是信号开放灵活、减少人工干预、实时反映机车运行动态、最大可能地提高机车的运输周转率。而现代化的矿井,机车运行的特点又主要表现在车速高、重载、周转频繁上,所以采用自由开放方式应该是现代化矿井“信集闭”系统的一种发展方向。
(2) 信号的采集 在“信集闭”系统中,信号的采集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频繁的,可以说信号采集是否准确可靠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从我国“信集闭”的发展来看,过去所用的信号采集器件主要有:辅助导线、水银开关、超声、无线感应等。但这些采集元件均以采集可靠性差和维护量大等,而慢慢被淘汰。现在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不断地摸索,一种磁感应式的无源干簧管以其采集信号的可靠性高、安装方便、维护量小正被普遍采用。
(3) 道岔的转换 对道岔的转换实行PLC司控,是现代化矿井衡量“信集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低的又一标准。考虑到今后的系统进一步向集中控制、集散控制的自动化发展的需要。那么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成为了如何实现矿井道岔的自动控制,即电机车司机在远方通过信号机的指示按自己的行车方向提前转换道岔,不需停车去手扳道岔。 本系统采用两种控制模式:正常运行时进路采用自由开放方式,道岔的转换采用司控的方式;当行车方式因特殊情况有变时,进路由调度集中办理,道岔的转换还是司控。如果司控错误时,司机可以根据信号机的显示停车操作就地按钮箱,停电时还可以用手动摇把转换道岔。
矿井运输"信、集、闭"系统是实现井底车场,生产石门及主要运输巷道内行车指挥自动化的重要方式。通过"信、集、闭"系统,可以对井底车场、各石门及主要运输巷道进路、信号及道岔等各个运输系统环节,由一个控制中心控制和监督,通过"信、集、闭"系统,调度员可以迅速、准确、及时的指挥站内发车和调车。对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电机车作业效率,以及提高运输线路通过能力,改善劳动条件,减少人员提供了良好条件。信集闭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
1 、可视化监测显示功能: 在调度站安装工控上位机和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显示器以图形、动画、汉字、模拟图和表格等形式显示:
a、机车车号、运行方向、运行速度、煤车牵引数量;
b、机车位置、占用区段、断电区域; c、信号灯状态; d、道岔位置及岔位不密贴显示;
e、巷道模拟显示;
2 、调度控制功能:
1)无道岔闭锁的信号闭塞自动运行调度方式: 这种方式下道岔不参与区段的控制闭锁,道岔由司机通过车载遥控器控制。
重要位置的道岔和信号灯间是连锁关系,道岔不到位信号灯不开放。区间和进路 的闭锁是由信号灯完全控制。
2) 远程调度员手动调度方式: 井下调度人员可以通过上位机控制某个区段的信号灯显示状态和道岔位置。
3)道岔就地控制功能: 正常情况下系统由上位机程序控制,机车按进路行驶,也可由调度员集中控制
道岔的状态、信号灯的开放,指挥电机车的运行。故障状态下为了不影响生产, 可由司机就地控制道岔的正、反位。
3、 故障诊断功能: 具有完备的事故监测和故障诊断功能。能随时反映系统内每一设备和传感器的
工作状态,能自动进行故障诊断,包括故障的性质、位置,并完成报警、处理或 告警后由值班人员处理。如:系统执行器岔尖不到位、挤岔;传感器电路故障;机车闯红灯等现象发生时,显示器能自动显示并且声音提示报警。
4、 重演功能: 系统实时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并根据记录的历史运行数据,在显示器上以随意
速度重现指定时间段内的运输情况。为分析事故原因、改进调度策略提供依据。
5 、信息管理功能: 可以对矿车进行信息自动统计管理,并生成相关报表。系统可通过打印机打
印关信息和报表数据。例如:电机车闯红灯的信息:司机姓名、车号、时间、地 点、矿车数等。
系统在操作画面设置操作员权限,并设定分级密码保护功能,具有操作权限 的人方可控制系统,起到软件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管理。
6、 基本闭锁功能:
矿用轨道运输监控系统具备区间联锁、敌对进路闭锁、信号灯显示器动 态显示、信号灯和控制器动作联锁等功能,信号灯显示器亮度高,可视距离达 200 米以上。司控道岔为司机控制,增加了井下机车运输的灵活性,岔位显示器显示 道岔岔尖位置,道岔和信号灯有联锁关系,在加快运输速度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7、 扩展功能: 当巷道延伸或变更运输方式时,该系统可以通过上位机模块的变更和设备扩
信集闭系统(6)容就可适应新的运输环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