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

娄星区

人口 常住人口75.32万人(2021年)
中文名 娄星区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中部
火车站 娄底站、娄底南站
邮政编码 417000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湖南省娄底市
政府驻地 长青西街
区委书记 李彦文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地名来源

“娄底”,南宋时称神童湾,由“娄氐”演变而来。“娄”、“氐”为天上两个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娄宿属白虎(西方)七宿第二宿;氐宿亦称天根,属青龙(东方)七宿第三宿。娄底地区适居其下,人们称“左青龙,右白虎”,吉星高照,兆卜祥瑞,因以为名。

建制历史

娄星古属荆州地域。

战国时期属楚。

娄星区娄星区(5)秦代属湘南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连道。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属湘乡县。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连道并入湘乡县,唐五代前,湘乡县曾划分15乡85里,娄星境内属常安乡。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衡山县。

唐武德一百年(622年)复属湘乡县,直至民国时期隶属不变。

五代后有割并。宋熙宁五年(1073年)划常安、长乐二乡之半共8道新置的安化县后,湘乡县地实为12乡、3坊、46里,境内仍为常宁乡。元、明承旧制。

清康熙三十五年(1896年)循区孺都,湘乡县分乡12个,下编都44个,坊3个,常安乡析置为常安、神童两乡,境内为神童乡,统辖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等4个都。都下分区、区下分牌。分别由都总、区总、牌头等地方官员行使管理职权。

清咸丰年间(1851—1860年)湘乡县按习惯2011的政区分野将全县分2011、中、首三里,境内属2011里、辖4都。民国元年(1912年),神童乡改为神童镇,区划未变。民国十九年(1930年)年并乡划区,湘乡划并为10个区,境内为第九区,都制辖置仍旧,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1949年,境内区划从废都制乡,撤区并乡,施行保甲制,分为丰乐、云下、乐善、延福4乡。

1949年8月13日,湘乡县城解放,9月1日成立湘乡县人民政府,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湘乡县划为11个区、47个乡、1个镇、保甲沿用旧制,境内仍为第九区,辖丰乐、云下、延福、乐善4个乡和娄底镇。

1950年6月,湘乡县第二次划乡建政,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湘乡县分设11个区,308个乡、7个镇,2156个村,娄底为第九区。

1951年8月属新置蓝田县(后更名涟源县)。

1951年8月属新置蓝田县(后更名涟源县),1960年1月成立娄底市,属邵阳专署。1962年10月撤市复属涟源县。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属娄底地区。1999年7月撤市建区,是地级娄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市。1951年8月18日,将娄底第九区划属新置的蓝田县管辖。

1952年3月,蓝田县析大区置小区,析大乡置小乡。娄底第九区31个乡、1个镇,229个村析置小区4个,小乡120个,镇2个,全部或部分属今区行政区域的为90个乡,2个镇。4个区为:八区渡头塘区;九区娄底区;十区小碧区;十一区万宝区;十二区水洞底区。娄底镇属九区,磨石镇属十一区。

1953年,调整乡镇体制,小乡并大乡,区以次第更名属娄底或部分属娄底(今区划)的为八、九、十、十一、十二区,共并乡57个,镇1个。

1954年4月,区人民政府改名“区公所”,乡镇人民政府改名为“乡、镇人民委员会”。

1956年,湘乡县十字乡的一部分和岩江乡木山村共85户,涧山乡9户分别划入境内的杉山、小碧、西阳乡、杉山乡的41户划归湘乡县涧山乡。6月,涟源县撤区并乡,施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撤销八、九、十、十一、十二区,将境内所属57个乡,1个镇,析为娄底乡,杉山乡、西阳乡、小碧乡、新庄乡、增加乡、磨石乡、万宝乡、茶园乡、红土乡、明境乡、印溪乡等12个乡,建立17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7年1月,设立娄底街道,辖8个乡,共131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另将属区域的增加乡、印溪乡、明镜乡、红土乡分别划给桥头河街道和杨家滩街道。

1958年9月,撤销娄底街道和所属乡及高级农业合作社。在原区域内,建立乡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3个,生产大队61个、即娄底人民公社18个生产大队,万宝人民公社21个生产大队;小碧人民公社22个生产大队。娄星区域生产大队后调整为73个。

1960年1月成立娄底市,属邵阳专署。1960年2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批准,从涟源县析出娄底人民公社24个生产大队,小碧人民公社18个生产大队,水洞底人民公社5个生产大队,万宝人民公社6个生产大队,渡头塘人民公社13个生产大队,共66个生产大队新置娄底市,娄底市重新析为7个人民公社,72个生产大队,6个社区,7个人民公社即为冠曹、小碧、明镜、三元、恩口、茅塘、斗笠山等公社。

1961年,政区由7个人民公社,72个生产大队,6个社区调整为14个人民公社、218个生产大队、6个社区。14个人民公社为茅塘、大科、百亩、石井、恩口、小碧、犁头、西阳、增加、渡头塘、明镜、斗笠山、双江、杉山等。

1962年10月撤市复属涟源县。1962年10月26日,撤销娄底市,境内仍旧属涟源县管辖。涟源县增设娄底区,渡头塘区和娄底镇。境内调整为1个镇、9个人民公社,199个生产大队,4个社区。娄底区辖9个公社,186个生产大队,娄底镇辖13个生产大队,4个社区。

1968年9月,区公所改名为区革命领导小组,社、镇管理委员会改名为社、镇革命委员会。10月撤销娄底区。人民公社进行合并,娄底镇未变。

1969年11月,涟源县恢复娄底区建制。娄底镇辖属不变。

1980年7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建制,将娄底镇所属行政区域和娄底区所属西阳人民公社的方石、水洋、杉山公社的民福、东风、百亩公社的思塘等5个生产大队划归娄底市。市行政区划为2个人民公社,3个街道,37个生产大队,373个生产队,19个社区,267个居民小组。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属娄底地区。

娄星区娄星区(2)1983年3月26日,国务院发文将娄底市划入湘潭市,改名娄底区(县级,未实施)。7月13日,又从湘潭划出恢复原建制。

1984年3月,改变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同年7月11日,将涟源县娄底区所属8个乡划归娄底市,娄底市城郊扩为10个乡、200个村,2151个村民小组。

1986年1月28日,撤销杉山乡,建立杉山镇,将由花山街道托管的恩口、花垣、杉山3个社区移交杉山镇。

1989年,全市9个乡、1个镇、3个街道、200个村,2140个村民小组,31个居民委员会、463个居民小组。

1999年7月撤市建区,是地级娄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市

2000年,娄星区辖4个街道、3个镇、7个乡。

2003年4月,将娄星区西阳镇及涟滨乡、杉山镇的7个村和花山街道、黄泥塘街道的2个社区委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这次调整的范围是:将原属娄星区管辖的西阳镇全部,涟滨乡的仙人桥、民福、茅塘3个村,杉山镇的高车、太保、澄清、九仑4个村,花山街道的南石社区以及黄泥塘街道的仙人阁社区划入开发区,委托开发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2003年,撤销大科乡、涟滨乡、西阳镇,将撤销的2乡1镇与杉山镇划出的4个村设立大科、涟滨、大埠桥3个街道。原有的花山、乐坪、黄泥塘、长青4个街道也相应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调整原有社区,组建社区,调整后娄星区共有52个社区。

2004年,辖4个乡、3个镇、7个街道,共162个村,53个社区,其中涟滨、大埠桥2个街道共7个村14个社区,由市政府委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1996年,娄底市面积430平方千米,人口约36.8万人。辖4个街道、2个镇、8个乡:长青街道、乐坪街道、花山街道、黄泥塘街道、万宝镇、杉山镇、大科乡、小碧乡、石井乡、西阳乡、百亩乡、双江乡、茶园乡、涟滨乡。市政府驻长青中街。

2003年4月,将娄星区西阳镇及涟滨乡、杉山镇的7个村和花山办事处、黄泥塘办事处的2个居委会委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这次调整的范围是:将原属娄星区管辖的西阳镇全部,涟滨乡的仙人桥、民福、茅塘3个村,杉山镇的高车、太保、澄清、九仑4个村,花山街道办事处的南石居委会以及黄泥塘街道办事处的仙人阁居委会划入开发区,委托开发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2006年,娄星区辖7个街道、3个镇、4个乡。

2015年底(30日公布),根据《湖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娄底市娄星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湘民行发〔2015〕65号)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娄星区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娄政发〔2015〕21号)精神,娄星区乡镇区划调整:万宝镇与茶园镇成建制合并设立万宝镇、百亩乡与石井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石井镇,小碧乡与杉山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杉山镇,双江乡的行政区域和乡人民政府驻地不作调整,区划调整后,撤销3个乡级建制,辖万宝镇、石井镇、杉山镇、双江乡,长青、乐坪、花山、黄泥塘、大科、涟滨、大埠桥7个街道。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娄星区下辖7个街道、5个镇、1个乡。娄星区人民政府驻长青街道。[5]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431302001000 乐坪街道
431302002000 花山街道
431302003000 黄泥塘街道
431302004000 长青街道
431302005000 大科街道
431302006000 涟滨街道
431302007000 大埠桥街道
431302100000 杉山镇
431302101000 万宝镇
431302104000 石井镇
431302105000 水洞底镇
431302106000 蛇形山镇
431302204000 双江乡

自然环境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431302001000 乐坪街道
431302002000 花山街道
431302003000 黄泥塘街道
431302004000 长青街道
431302005000 大科街道
431302006000 涟滨街道
431302007000 大埠桥街道
431302100000 杉山镇
431302101000 万宝镇
431302104000 石井镇
431302105000 水洞底镇
431302106000 蛇形山镇
431302204000 双江乡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娄星区位于湖南省中部,东与湘乡市接壤,南与双峰县相连,西与涟源市毗邻,北同宁乡县交界。介于东经111°56′—112°03′,北纬27°41′—27°47′之间,东西横跨23.9千米,南北纵长14.2千米。总面积630.02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娄星区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北部高山耸立;西部丘陵、高冈崛起;南部低山、丘陵起伏;中部及东部低平宽阔。涟水、孙水与碧溪(杉山河)呈树枝状水系,分别从西北、西南、正北汇合于东部,形成北、西、南三面高,向东倾斜的近似马蹄形地貌。境内最高点为北部双江乡的洪家大山,海拔875.9米;最低点为东部西阳乡的吉祥寺,海拔85米,相对高差790.9米。全市平均海拔185米。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面积,占境域总面积的2.56%,301—500米的面积占7.32%,151—300米的面积占31.6%,150米以下的面积占58.52%。地面坡度0—5°的面积占境域总面积的20.2%,5—10°的面积占33.7%,10—25°的面积占35.5%,大于25°的面积占10.6%。

(一)按照地貌成因及形态特征,划分为四个类型:

堆积地貌——平原

占境域总面积的20.2%。主要分布于涟水、孙水、碧溪、西阳河和一些较大溪流河谷开阔地带,以及冈丘间较平坦的冲垅。地面坡度小于5°,土层深厚,地势开阔平坦。按其成因分溪谷平原(上万亩的平原有涟滨、西阳和杉山三处)与溶蚀残积平原两个亚类。

侵蚀、溶蚀地貌——冈地

占境域总面积的43.2%,遍布牯牛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比高10—60米,坡度5—10°,按其基岩岩性分灰岩冈地、砂页岩冈地与红岩冈地3个亚类。

侵蚀、溶蚀地貌——丘陵

占境城总面积的19.4%。比高60—200米,坡度15—20°。按基岩岩性分灰岩丘陵、砂页岩丘陵与红岩丘陵3个亚类。

侵蚀构造地貌——山地

占境城总面积的17.2%。比高300—800米,坡度大于25°,按基岩岩性分灰若山地、砂页岩山地与变质岩山地3个亚类。

(二)根据地貌结构和特点,全区划分为三个地貌区:

中部冈地平原区

包括牯牛山以南至孙水以北的杉山、石井、涟滨、西阳乡的绝大部分,以及大科、百亩乡的一部分,面积354199.2亩,占境域总面积54.5%。地貌类型组合以冈、平为主,平、网、丘、山的比例为23.3:61.6:14.5:0.6。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所有水系汇集于该区域的东部,最高点为杉山、西阳两乡交界处之乌石峰,海拔297米,最低点为吉祥寺,海拔85米。全市大部分厂矿、机关、学校、商店集中于该区域内,人口密度大,农田集中,是发展工农业的黄金地带。

南部冈地丘陵区

包括孙水以南的茶园、万宝乡及百亩、大科乡的一部分地区,面积166811亩,占境域总面积26.1%。地貌类型组合以冈丘为主,平、冈、丘、山的比例为21.4:35.2:40.4:3。最高点为红火岩,海拔334米,最低点为犁头嘴,海拔92米,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灰岩红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熟化良好,宜于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

北部山地丘陵区

包括牯牛山以北的双江乡全部及小碧乡的一部分地区,面积123989.8亩,占境域总面积19.4%。地貌类型组合以中低山为主,平、冈、丘、山的比例为10.1:1.5:5.1:83.3。碧溪自北至南贯穿该区域中部,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形成以洪家山、观音山为主体的山地地形。最高点为洪家山主峰,最低点为小碧乡对家村碧溪河谷,海拔120米,一般海拔在300米以上。土层肥沃深厚,具有发展林、较业的有利条件。

水系水文

娄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内最高气温41.2℃,最低-1.6℃;年降水量1414.5毫米,雨水集中在3—7月,9—12月雨量较少;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向,属中雷区。[6]

自然资源

娄星区内有大小河流52条,涟水为湘江一级支流,孙水和碧水分属湘江二级支流。有与湘乡、双峰共管,库容为3.7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省重点中型水利工程双江水库正在建设。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娄星区已探明矿产20余种,煤、锰、铁、大理石储量巨大,其中煤储量达11亿多吨。[6]

人口

娄星区土地面积630.0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65千公顷,其中水田7.59千公顷,旱地4.05千公顷。

政治

2021年,娄星区(含开发区)年末常住人口75.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45万人,农村人口18.87万人。城镇化率为74.95%。[4]

经济

李彦文:区委书记。[7]

刘志刚: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8]

综述

第一产业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2.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58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9.1 %;第二产业增加值312.4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14.3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9:47.9:48.2。

202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其中食品烟酒类为98.4%,衣着类为100.7%,居住类为10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为99.7%,交通和通信类为10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为101.1%,医疗保健类为10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为93.4%。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2%。[4]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94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0亿元,同比增长9.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2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3.49万亩;油料播种面积6.42万亩,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4.3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1.03万亩。粮食总产量14万吨,其中稻谷产量11.3万吨。油料产量0.89万吨。蔬菜产量31.39万吨。

2021年,出栏牲猪34.47万头,出栏牛1.12万头,出栏羊6.18万只,出笼家禽(鸡鸭鹅)443.02万羽。

2021年,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27家,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9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76个,休闲农业经营收入6.6亿元。[4]

第三产业

工业

2021年,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41.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2.6%,股份制企业增长11.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34.9%;按行业分,煤炭开采及洗选业下降35.3%,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0.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6.3%,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增长3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7.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8.8%,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5.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8.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6%。

建筑业

2021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284.5亿元,增长13.2%;全区建筑业增加值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9%,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2.2:30.9:66.9。其中,产业投资增长27.6%,工业投资增长23.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7.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8%,民生工程投资增长82.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2.7%。

2021年,区属房地产开发方面,房屋施工面积546.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22.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96.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2.2万平方米。

财政、贸易和招商引资

2021年,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4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25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税务部门完成73316万元,同比增长15.3%;财政部门完成18940万元,同比下降3.7%;上划中央税收55534万元,同比增长19.2%;上划省税收15625万元,同比增长15.2%。全年区级财政支出515873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4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限额以上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9%;限额以上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021年,区属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8.5亿元,营业利润8.1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9万人。

2021年,全区进出口总额9.48亿元,其中出口额8.6亿元,进口额8800万元。全区内联引资42.7亿元,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直接投资)446万美元,同比增长287.8%。

金融

202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95.36亿元,同比增长6.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21.89亿元,同比增长13.1%。2021年证券交易额2024.38亿元,同比增长10.6%;保费收入38.15亿元,同比增长8.8%。[4]

社会

2021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8.2%;金融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3.8%。全区完成交通项目建设投资1.74亿元,其中24.378公里惠民工程(路面)3403万元,85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154万元,区本级投资通组公路88.789公里、窄路加宽9.669公里共1212万元,200公里路域环境整改及绿化1258万元;娄双大道6511万元,学校进出路建设1100万元,省厅计划旅游路、资源产业路26.218公里2568万元;其它工程218万元。2021年,全区货运量930万吨,货物周转量82000万吨公里,客运量1002万人,旅客周转量32155万人公里。202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8630户,移动电话用户1068842户,互联网宽带用户300231户。[4]

娄星地理位置优越,是湖南省重要的战略腹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湘黔、洛湛两条铁路在此十字交叉。益娄高速、长韶娄高速、娄怀高速和安邵高速成井字环绕,G354、G234贯穿东西南北的田字形对外开放交通格局基本成形。沪昆高铁、娄邵高铁建成通车,娄星至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均在半小时车程以内。

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9.2亿元,同比增长31.8%,占GDP的比重为35.2%。2021年,共授权专利6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4件。 [4]

文化事业

2021年,全区中小学校105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初中20所,小学80所(66所小学及14个教学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共84194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2654人,初中生20892人,小学生5064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0446人。拥有各类民办学校6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1062人。

卫生事业

2021年,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82个,群众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0.17万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区有体育场地792个,其中体育馆6座,运动场(体育场、小运动场、田径场)52个,游泳池(游泳跳水场馆)14个。[4]

人民生活

2021年末,全区辖区内(含市经开区医院,不含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医疗机构共760家,其中医院41家(含妇幼保健院2家,精神康复医院3家,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家),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28家,村卫生室253家。城区内执业医师(包括执业助理医师)3874人,注册护士6128人。标准病床位7939张(其中区管医疗机构床位2787张)。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0人。乡镇卫生院有床位345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07人。

社会保障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93元,同比增长9.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61元,比上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46元,比上年增长11.0%。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896元,同比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689元,比上年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5元,比上年增长14.8%。

资源环护

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职工人数为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17.4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1.0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为4.1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8.2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1.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9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10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0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246人。

2021年,城镇居民2727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经费1617.26万元;农村居民3926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经费1375.08万元。有养老服务机构8个,拥有床位733张,服务人数495人。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97.02万元,筹集福彩公益金352万元。[4]

安全生产

2021年,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4天,优良率为91.5%。

2021年,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0.021万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7451万元,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平方公里。

2021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72平方米。

民生实事

2021年,全年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8人,其中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2人,煤矿事故死亡2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8起死亡9人。公众安全感为92.71%。[4]

城乡建设

2021年,24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具体为:累计建成芙蓉学校1所;城镇新增就业6105人;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911人次(其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4103人次);推进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9个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有人员、有场地、有服务、有设施;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4179人次;农村适龄妇女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5100人次;开工建设城镇老旧小区8个;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8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乡乡通三级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23公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41件;10KV及以下农村配电网改造工程投入420万元;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2629个;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600元/月,城市低保人均救助水平达到437.5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5232元/年,农村低保人均救助水平达到266.3元/月;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达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70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70元/人/月;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0户;康复救助残疾儿童320人次(共1540月);建成4G基站9个;行政村通组光纤工程8个;实施乡村“雪亮工程”,建设乡村公共部位安防设备568个。[4]

旅游

2020年4月14日,娄星区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9]

著名人物

洪家山森林公园洪家山森林公园 洪家山森林公园位于双江乡北部,于2003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娄星区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洪家山森林公园总面积4461公顷,洪家大山海拔875.9米,是境内的最高峰,经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评定,共有一级景点5个,二级景点18个,三级景点35个。山上有号称“井冈山五虎将”之一的贺国中烈士故居。[10]
娄底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娄底仙女寨生态旅游区 仙女寨生态旅游区位于娄底城区南郊,归属于娄星区大科办事处和万宝镇,是集旅游、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占地面积15.8平方千米,距中心城区仅3千米,与娄底市政府隔河相望。2010年2月,仙女寨生态旅游区被列为湖南省“251旅游项目工程”的“5”字项目。
石马公园石马公园 石马公园得名于旧称“石马山”,位于市区中心,与娄底新火车站相距0.5千米。公园东接新星路,南依湘阳街,西邻春园路,北连月塘街,总面积22.5公顷。内有水榭、亭台、山景等,将市区最高点纳入园内,供登高远眺。

地方特产

洪家山森林公园洪家山森林公园 洪家山森林公园位于双江乡北部,于2003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娄星区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洪家山森林公园总面积4461公顷,洪家大山海拔875.9米,是境内的最高峰,经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评定,共有一级景点5个,二级景点18个,三级景点35个。山上有号称“井冈山五虎将”之一的贺国中烈士故居。[10]
娄底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娄底仙女寨生态旅游区 仙女寨生态旅游区位于娄底城区南郊,归属于娄星区大科办事处和万宝镇,是集旅游、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占地面积15.8平方千米,距中心城区仅3千米,与娄底市政府隔河相望。2010年2月,仙女寨生态旅游区被列为湖南省“251旅游项目工程”的“5”字项目。
石马公园石马公园 石马公园得名于旧称“石马山”,位于市区中心,与娄底新火车站相距0.5千米。公园东接新星路,南依湘阳街,西邻春园路,北连月塘街,总面积22.5公顷。内有水榭、亭台、山景等,将市区最高点纳入园内,供登高远眺。

词条图册

娄星区历代名人主要有贺德英、罗辀重、贺国中、姜齐贤、邬林生、刘伯崇、胡鹏、李振翩等。

贺德英(1238—1252年),南宋嘉熙二年生于湘乡焙塘(今娄星区杉山镇田湾村)七岁能诗文。其家乡在清时称神童乡,民国初年称神童镇,至今犹留下神童湾的地名,旧《湘乡县志》有传,《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记载。1985年市区建“神童”塑像。遗作诗三首,收入《沅湘耆旧集》。

罗辀重(1889—1950年),字春驭,湘乡县胜岩乡白鹭湾(今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白鹭村)人。为基础教育改革家与教育之神。现娄底市建有罗辀重纪念馆和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会,辑有《罗辀重遗著选编》。

贺国中(1904—1929年),原名祖徽,双江乡新庄村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贺任军委委员兼七团副团长,第三大队大队长,第四纵队司令员。

姜齐贤(1905—1976年),字竹林,湖南省湘乡县神童镇(今娄底市)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创办了《卫生建设》、《卫生工作导报》等刊物。

李振翩(1898—1984年),万宝镇石埠村人,美籍华人,毛主席青年时期战友。是小儿麻痹糖丸的发明者,医学博士。[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