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字源远流长。西周晚期的楚公蒙钟便以其雄浑奇古令世人瞩目,一直到战国末期,楚器刻划、楚简墨迹尚有许多遗存。在楚国灭亡之后,汉疆南土,楚国旧地,文字尚带楚风。
楚文字地域辽阔。楚国经过不断的开疆拓土,在灭越之后,楚文化圈已经扩展到山东半岛。在这广袤的区域内,楚人使用楚文字,受楚人统制的附属国也使用楚文字,与楚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国家的文字也带有楚风。由于战争和文化交往等原因,楚文字的流布远及他乡。今天在远离楚地的墓葬中,楚文字时有发现。
楚文字书写材料多样。从文字载体上看,有铜器、石器、货币、简牍、缯帛、玺印、封泥以及漆书的木器、刻划的陶器、烙印的木椁等等。其中尤以帛书最有特色、竹简最为丰富。
楚文字所载内容丰富。简帛中有古书佚籍、官府文书、卜筮记录、赗赠遣册等;铜器中有记用勒名之铭,也有详记乐律之文;楚玺中多有职官姓氏。这些古人的真实手迹对古代历史文献研究的裨益不可估量,尤其是楚简竹书的大量发现,会成为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古代文明的新的突破点。
楚文字特点突出。楚文字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在形体结构、记录词义、书写风格等方面形成了与他系文字有显著区别的特徵。
李学勤先生多次指出:[现代战国文字研究是从楚国文字开始的。][一]楚文字不仅是最早发现的重要战国文字材料,而且新的重大发现不断,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地不藏实,楚简纷出。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和正在陆续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简,都令学壇产生一次次震动。楚简研究已成为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一个学术热点。
李守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9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刘禾先生,王凤阳先生、阎玉山先生学习训诂学,汉字学、音韵学,199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先后师从姚孝遂先生和吴振武先生学习古文字,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多年致力于古文字考释和汉字理论的研究。至今为止,在《江汉考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等学术出版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楚文字编》一部,古籍整理《尸子译注》和《法言译注》两部,其中《楚文字编》2004年获吉林省政府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等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