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张汪前坝桥村:
邮编:277523
此处西有土坝,相传是古薛国君侯之陵墓。坝北有古桥,名坝陵桥。后人于桥南聚居成村,村以桥名。嗣因重名,改称前坝桥
位于张汪镇前坝桥村西约50米处。1973年和1982年县博物馆进行过两次调查。1983年12月,山东省考古所和县博物馆联合进行调查,后又经过多次复查。
遗址为一台形高地,俗称“寄柩山”,遗址北约30米有小苏河由东向西流。“寄柩山”原高出地面6米,现仅存2米左右。遗址中央突起,四周缓低,形成一块坡地,突起的高地由于取土,局部形成坑状。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7500平方米。遗址上层为汉代墓葬群,下层为周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
遗址中部地面暴露出大量陶片、骨骼、鹿角等遗物。断面上汉石匣墓已被破坏,亦有少量大汶口时期的墓葬、灰坑、红烧土暴露出来,文化层0.5—2米左右。遗址的西南部曾出土过青铜剑和部分陶器。
遗址采集的标本有“通体磨光青石对穿双孔石铲;鼎足六式:I式素面夹砂红陶椭圆三角形鼎足,II式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III式夹蚌红陶扁凿状鼎足,IV式素面泥质红陶鸭嘴状鼎足,V式素面夹砂红陶足端饰一乳丁圆锥形鼎足,VI式夹砂橙黄色陶圆柱状略呈弧形鼎足;夹蚌褐陶盆口,腹饰粗篮纹,底缘饰压点纹;夹砂红陶折腹盆口,折棱处饰刻划纹;泥质橙黄陶罐口,施红彩;泥质橙黄陶钵口,施白衣,由黑、红二色绘出三角纹及草叶纹;素面泥质橙黄陶三足钵,足为凿状;泥质磨光黑陶高柄杯柄,饰竹节纹;夹砂灰陶鬲足,通体饰粗绳纹,足尖平挫。
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含有大汶口、周、汉不同时代的遗存,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遗存,早、中、晚分期明显,是一处非常重要的遗址。1980年枣庄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本村地理位置:镇政府驻地西南方向4公里处
2、 人口(人):636
3、 耕地面积(亩):850
4、 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务工 种植
5、 集体主要经济收入渠道:无
6、 该村主要特点或特色:无
7、 村支部书记姓名:钟宜文
8、 村主任姓名:崔祥喜
9、 村会计姓名:米令魁
10、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人姓名:孟宪喜
11、理财小组组长姓名:肖延河
12、村民议事会负责人姓名:詹长顺